首頁 > 文史語錄 > 唐太宗晚年昏庸,哪些事可以看出?

唐太宗晚年昏庸,哪些事可以看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太宗晚年真的很昏庸嗎?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歷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是靠血腥的政變才當上皇帝的,他殺兄弒弟還迫父禪位,其手段之殘忍,在歷史上飽受詬病。

然而,李世民繼位之後畫風大變,他沒有成爲一個暴虐的皇帝,反而文韜武略,納諫如流,開創了貞觀之治,並由此成爲一代明君,在歷史上享譽極高聲譽。

不過,到了李世民執政晚期,他開始志得意滿,並逐漸放飛自我了,幹了一些昏庸之事,對他的名聲造成了一些影響。

那麼,李世民晚年究竟昏庸到了什麼地步呢?

01,沉迷享樂,不惜國力。

李世民繼位之初,國家還比較窮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爲此他實施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國策,比如薄賦尚儉,崇尚文教,大力發展農業和經濟建設,完善國家法律體系,等等。

到貞觀中期,國力大爲發展,百姓生活富足,軍隊強盛無比,唐朝由此逐步進入盛世。

在私生活方面,李世民對自己的要求也很高,他十分節儉,不喜歡鋪張浪費,尤其是在長孫皇后和魏徵的影響下,他對自己的慾望十分克制,堪稱帝王之楷模。

但是,隨着長孫皇后於貞觀十年去世,以及魏徵在貞觀十七年去世,李世民缺少了賢內助和“鏡子”,他就逐漸開始放飛自我了。

比如說,李世民覺得自己居住的宮殿太過陳舊和狹小了,所以準備新建一些寬大的宮殿居住。

比如說,貞觀二十一年,李世民嫌棄長安太過悶熱,於是命人在翠微山下修建了規模宏大的翠微宮,當做避暑之地。

但是,翠微宮剛剛修建完成,李世民看完後覺得不滿意,又下令重修了玉華宮,並在長安和洛陽等地陸續大興土木,修建各種宮殿。

我們都知道,修建宮殿是很花錢的,李世民當然不會自掏腰包了,所以國庫裏的錢就源源不斷地流出,國家財政因此十分緊張。

除了花錢之外,人力也是一個不小的問題,曾有大臣勸說李世民,說修建宮殿需要消耗大量民力,這可不是好事啊,李世民卻說了一句讓衆臣驚掉下巴的話:

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

李世民的意思是,百姓沒有事幹就容易變得惹是生非,只有讓他們充當勞役,才能更好地管理他們。

也就是說,李世民覺得百姓都是賤骨頭,只有給他當牛做馬,纔是正確的!

這與李世民一貫堅持以民爲本的思想可是大相徑庭的,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可見,李世民晚年已經忘記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他爲自己取得的功績而感到志得意滿,覺得也該享受一下了。

除了大興土木之外,李世民晚年的愛好也是非常多的,比如說他開始使用錦繡珠玉等奢侈品了,還豢養了大量馬匹、獵狗、鷹隼供自己玩樂,並喜歡四處遊玩,每次出行的花費都特別巨大。

這些可不是史書的污衊,而是在他晚年自我反省的時候說的,他還是自己所做的這些不可以效仿,要兒子們引以爲戒。

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遊四方供頓煩勞。

之所以會如此,主要是因爲李世民身邊缺少像長孫皇后和魏徵這樣的監督者,可見在李世民也是有一顆躁動之心的,一旦他沒有了約束,就很容易放飛自我。

02,貪慕虛名,窮兵黷武。

不可否認,李世民一生在軍事方面取得的功績是十分巨大的,滅突厥、薛延陀、吐谷渾等國,平西域諸國,威震海內,萬邦來朝,由此成爲天可汗。

細心之人可以發現,李世民早期的軍事思想還是很務實的,比如說他即位之初,在面對突厥大軍入侵的時候,很識時務地簽訂了渭水之盟,在自身發展壯大之後,再回過頭來收拾突厥人。

還有,在消滅突厥和吐谷渾等國的時候,李世民也是在充分保障國內經濟發展和秩序穩定的情況下,纔對外用兵的,因此他雖然連續發動戰爭,但唐朝依然在不斷壯大。

但是,到了李世民晚年,他的軍事思想發生了極大改變,不再那麼務實了,更多時候是爲了維護天可汗的尊嚴而戰。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高句麗,貞觀十九年的時候,高句麗國內發生了權臣弒主之事,事後也沒有及時稟告李世民,李世民覺得很沒面子,於是下令整軍備戰,並讓江南十二州修建大型戰船。

當時很多人勸李世民說,高句麗十分遙遠,還是個城郭之國,不易攻取;再者,高句麗夏季多雨,冬季極寒且漫長,適合征戰的只有四月到七月這短短三四個月,如果大舉出兵高句麗,一旦無法馬上獲勝,將會十分被動;更重要的是,高句麗只是個小國,也並不富庶,不值得唐朝大費周章。

但是,李世民根本聽不進去,他只想奪取高句麗,將其納入大唐版圖,並將這一功績寫入自己的功勞簿,供後世之人瞻仰;尤其是,當初隋煬帝沒辦成的事,李世民覺得只有自己辦成了,才能顯現出高低之分。

於是,李世民不但堅持征討高句麗,而且還是親征,而就在戰爭發生的間隙,唐朝西線也爆發了戰爭,薛延陀大舉入侵邊境,唐朝不得不面臨兩線作戰的窘境。

高句麗和薛延陀雖然最終都被唐朝所滅,但由於戰爭持續的時間長,唐朝消耗了大量財力人力物力,再加上李世民大興土木、沉迷享樂,百姓的負擔因此大大增加。

唐太宗晚年昏庸,哪些事可以看出?

東有遼海之軍,西有昆丘之役,士馬疲於甲冑,舟車倦於運輸....軍旅棘動,宮室互興,百姓頗有勞弊。

可以說,攻打高句麗並不是個明智的舉動,頗有窮兵黷武的意味,但李世民爲了彰顯自己的功績而一意孤行,最後受苦受難的還是百姓。

03,不再納諫,朝無正言。

李世民之所以成功,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善於納諫,尤其是長孫皇后、魏徵、長孫無忌、房玄齡和褚遂良等人,他們都是善於進諫之人。

這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長孫皇后和魏徵,他們都是敢於戳李世民脊樑骨的人物,而且他們的諫言大多都被李世民採納。

然而,長孫皇后去世後,李世民對於諫言的態度有所轉變,臣子們進諫開始變得越發困難了;到長孫無忌去世後,李世民就更加聽不進去逆耳忠言了,甚至曾因爲懷疑魏徵進諫是爲了博取名聲,而下令將其墓碑給推倒。

李世民之所以聽長孫皇后和魏徵的話,是因爲這兩人都無私,而且說得有理,更重要的是那時候李世民的人生目標是開創盛世,併成爲一代明君,他因此願意納諫。

爲此,李世民可以保持最大的剋制,比如說他曾在繼位之初將弟弟李元吉的妻子楊氏納入宮中,後來楊氏深得李世民寵愛,還剩下兒子李明,但因爲楊氏身份特殊,所以沒有得到冊封。

大約在長孫皇后去世後數年,李世民一度打算冊封楊氏爲皇后,魏徵得知此事後就很不高興,跑去勸說李世民,說“陛下不可以辰贏自累”,將楊氏比作是秦國公主辰贏,要李世民不要學習晉文公和晉懷公這對叔侄,同娶辰贏爲妻。

李世民聽了魏徵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便壓制住內心衝動,打消了立楊氏爲皇后的想法。

但是,自從魏徵去世之後,朝堂再無善於進諫之人,再加上那時候李世民已經基本開創了盛世,他因此感到自我滿足了,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了,所以不太願意聽到與自己意見相左的諫言了。

就比如說,李世民決定親征高句麗的時候,大臣們的進諫,他就沒有聽進去,等到第一階段戰役結束之後班師回朝,他常常爲戰果不如意而感到懊悔,還說魏徵如果在,他也不至於發起這場戰爭,於是下令厚賞魏徵家人,並重新樹立起墓碑。

儘管如此,李世民依然再次親征高句麗,雖然最終將其滅亡,但唐朝的損失也很大,可以說是得不償失的。

而且,李世民更加我行我素,以至於原本還願意進諫的大臣,後來都爲了自保而不再說話了。

舉個例子說,李世民晚年自我反省的時候,曾對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說,我最近有什麼過失沒有,你們都說說看。

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本想說李世民連連征戰、大興木土,致使民生凋敝、國庫空虛,但他們因爲害怕惹惱李世民而受到處罰,結果都說李世民沒有過失。

反倒是李世民的妃子徐慧心直口快,上書指出李世民的過失,李世民無以反駁,就厚賞了徐慧。

但是,還沒等李世民改正錯誤,他就因病去世了。

我們可以發現,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作爲李世民的元從功臣,又是當朝重臣,連他們都不敢再進諫了,更何況是其他官員呢?

由於李世民晚年不再那麼積極納諫了,導致滿朝都是歌功頌德之人,這些人爲了順從李世民的心意,做事往往是沒有下線的,這也爲李世民去世後發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埋下了伏筆。

04,猜忌心強,君臣離心。

李世民與功臣們的相處方式很簡單,就是當哥們來對待,完全沒有架子,哪怕是在他當皇帝之後,也沒有發生屠殺功臣的悲劇,而且他對功臣們都很厚待,與功臣們的相處也是坦誠相待的,也十分寬容。

但是,事情的轉折點發生在貞觀十七年,這一年侯君集因爲協助太子李承乾謀反而被他殺掉,這讓他意識到厚待功臣們並不一定能得到好的結果,所以他開始猜忌功臣們,不再以誠相待了,而是採取帝王之術加以制衡,這其中以尉遲恭和李勣最具代表性。

先說尉遲恭,他對李世民忠心耿耿,他不但是功臣,而且還是李世民的救命恩人,兩人的關係那是相當過硬的。

但是,在李承乾、侯君集謀反事件爆發之後,隨着李世民對功臣們態度的轉變,尉遲恭也深感危險,便上書請求回家養老,李世民早就擔心他謀反了,因此沒有挽留。

後來,李世民第一次親征高句麗,尉遲恭覺得天子都親自出戰了,自己也得表忠心,於是請求出徵,李世民便任命他爲左一馬軍總管,但在班師回朝後,李世民仍舊讓他回家養老。

在隨後數年,尉遲恭閉門不出,只是在家吃喝玩樂,沉迷酒色,還迷信術士之言,在家研製丹藥自服。

敬德末年篤信仙方,飛鍊金石,服食雲母粉,穿築池臺,崇飾羅綺,嘗奏清商樂以自奉養,不與外人交通,凡十六年。

也就是說,尉遲恭爲了打消李世民的猜忌心,選擇急流勇退,並用自污的方式來自保。

還有李勣,也是個爲大唐立下赫赫戰功的人物,而且忠心耿耿,但李世民晚年對他不是太放心,又想將他留給兒子李治繼續使用,便使用了一些權謀。

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在病重之時將李治找來,說李勣這個人才能不錯,但他擔心李勣不能效忠李治,所以準備將其貶黜到外地,等李治繼位後再把李勣召回京城,委任其爲尚書左僕射,這樣李勣就會誓死效忠李治了。

這事如果擱在以前,李世民肯定會把李勣找來,跟他直截了當地把話說清楚,用真誠去感化他,從而讓其效忠於李治,但他因爲猜忌心而對李勣不放心,所以使出了一招帝王之術,用先抑後揚的方式來籠絡李勣。

如果君臣之間沒了情誼,只剩下權謀了,那君臣離心之事是必定會發生的。

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李世民晚年能夠信任和依賴之人,其實並不多,尤其是武將,他們之中大多數人或多多少都遭到了李世民的猜忌,有些人甚至被他殺死。

比如說曾被李世民寵信的大將張亮,他因爲私自豢養了五百多名義子而被心有叵測之人誣陷成謀反,李世民就感到非常緊張,沒有詳細調查,就將他給斬首了,並沒收了他全部家產。

實際上,確實曾有人勸說張亮謀反,張亮也差點心動了,原因是他遭到李世民猜忌,被排擠出了京城,但他最後並未付諸行動,豢養義子之事也只不過是捕風捉影而已,並一定是真的。

05,爲求長生,服用丹藥。

在歷史上,不乏服用丹藥,從而追求長生不老之人,比如說秦始皇嬴政。

李世民登基之初,對於服用丹藥這件事是極盡嘲諷的,他自言對生死淡然處之,不是人力可以改變的。

但是,隨着李世民身體逐漸變差,到他第二次東征高句麗回來之後,他又染上了風疾,身體就變得更差了,這時候他就開始畏懼死亡了。

同年,王玄策在擊敗天竺之後,帶回來一個那羅邇婆婆寐術士,此人自稱二百餘歲,懂得長生不老之術,李世民爲之精神一振,立馬下令其製造丹藥。

在隨後幾個月時間裏,李世民的病時好時壞,到貞觀二十三年七月,他的病情突然加重了,住在翠微宮裏修養,根本無法下牀。

此前李世民還對丹藥持謹慎態度,但當他在面臨死亡的時候,也顧不得那麼多了,不顧羣臣勸諫,服用了那天竺術士製造的丹藥,結果沒幾天就去世了,年僅五十一歲。

我們現在已經無從得知,李世民究竟是因爲疾病去世,還是因爲吃丹藥去世的,但他吃丹藥這件事透露出一個信息,那就是他的生活作風確實發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不被他所喜的事情,他在晚年還是幹了。

當然了,通過以上這幾點,並不能就此判定李世民晚年是昏庸的,這些只是他乾的一些昏庸之事罷了,成爲了他的減分項,總體上而言他在晚年還是功大於過的,依然具有超強的才能和智慧,是歷史上少有的傑出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