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科舉之後,考生是如何查成績的?

古代科舉之後,考生是如何查成績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科舉之後,考生是如何查成績的?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科舉在明清時期,是最爲完善,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爲鄉試、會試、殿試,這三個等級的科舉考試,就像玩遊戲通關一樣,只有過了當前一關,才能通往下一關,因此三個考試,每一個都十分重要,牽動着考生的心。

鄉試有三場,分別在八月九日、八月十二日以及八月十五日,因爲是在秋天,所以也叫秋闈,雖然鄉試是第一關,但並不能小看這一關,過了這一關,就是舉人,舉人在古代身份可不低,有許多特殊的權限,並且還擁有了做官的資格,明朝的海瑞就是舉人出身,後官職南京吏部右侍郎,我們還曾學過一篇《范進中舉》,由此也可見鄉試在古代讀書人的地位,因此,他們對鄉試的成績也是尤爲關注的。

古代科舉之後,考生是如何查成績的?

每個地區,錄取的舉人都有一定名額,考官根據文章的好壞,評定名次,之後記錄名字,錄取到了一定的人數之後,就將名字按名次寫在榜上,貼在貢院(科舉考場)的牆上,因爲放榜之日,正直桂花開放時節,香氣瀰漫,因此此榜又稱爲桂榜。

在唐朝時期,民風開放,讀書人也比較豪放,到了放榜時刻,就聚攏在貢院外頭,爭先恐後擠過去看有沒有自己的名字,甚至曾有人不顧貢院牆上的遍佈的荊棘,直接爬過去把榜單撕了下來。到了明清時期,讀書人多多少少有些假正經,即使內心很關心成績,但是也不會一窩蜂的擠在貢院外頭,大部分都是讓自己的書僮小廝等放榜,一旦發現自己少爺的名字,這些書僮就會連忙奔回家中報喜。

因爲鄉試跟放榜隔着一些時日,一些周邊縣、府趕來的考生,沒有錢租房住賓館,考完就回家了,因此除了張榜之外,科舉的主辦官員還會派小吏去考生家報喜,《范進中舉》就有這一情節:“范進纔去不到兩個時候,只聽得一片聲的鑼響,三匹馬闖將了進來…快去請範老爺出來,恭喜高中了。”不要以爲這些報喜的小吏很辛苦,其實他們很樂意做這種事,因爲舉人的身份,比這些小吏尊貴多了,他們上門報喜,一來能夠這些舉人拉上一層關係,而且,還能得到考生家人給的“喜錢”。這樣說來,科舉考生根本不用自己查成績,在家裏等消息就行了。

因爲,放榜一般用的都是黃色的大紙,古人便將它稱爲金榜,如果高中,則是“金榜題名”,鄉試和會試的放榜都差不多,殿試,則是皇帝排定一甲、二甲、三甲,一甲三名,依次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幾十名,賜進士出身,三甲幾十至一百多位,賜同進士出身,能夠獲得進士的身份,便是魚躍龍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