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什麼是紅衣大炮?潼關之戰事滿清是如何得到的?

什麼是紅衣大炮?潼關之戰事滿清是如何得到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潼關之戰是滿清,李自成,明朝三方的博弈。很多人都不瞭解,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明末清初,紅衣大炮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誰擁有了紅衣大炮,誰的殺傷力就強,大炮轟擊敵軍,霎時間血肉橫飛,屍橫遍野,堅固的城牆在紅衣大炮面前,也不堪一擊,火力猛烈,城牆往往很快倒塌。

那麼,紅衣大炮究竟是怎麼來的呢?爲何後來滿清也獲得了紅衣大炮呢?

紅衣大炮原來稱“紅夷大炮”,長約三米,重約一噸,射程大概一千米,其原型是歐洲在1600年前後使用的艦用長炮,在明朝後期傳入中國,明朝隨即開始仿製,並獲得了成功。

紅夷大炮之所以改稱“紅衣大炮”,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爲明朝官員當時經常在大炮上蓋上紅布,所以,因此得名;還有一說爲滿清獲得了大炮之後,因爲其本身對“夷”字比較忌諱,於是,改稱紅衣大炮。

不管怎麼稱呼,這紅衣大炮威力巨大,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天啓六年(1626年),寧遠之戰,紅夷大炮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史書記載,後金軍在攻城時,袁崇煥指揮明軍,用紅衣大炮轟擊,後金軍血肉橫飛,屍積如山,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成軍以來首次被挫敗,打破了不可戰勝的神話,後金軍連續攻城兩天,沒有絲毫佔到便宜,於是,只得撤軍,史稱“寧遠大捷”。

什麼是紅衣大炮?潼關之戰事滿清是如何得到的?

《明史·袁崇煥傳》:明日,大軍進攻,載楯穴城,矢石不能退。崇煥令閩卒羅立,發西洋巨炮,傷城外軍。明日,再攻,覆被卻,圍遂解,而啓倧亦以然炮死。

天啓七年(1627年),寧錦之戰,後金軍來攻,紅夷大炮再次發揮了巨大威力,袁崇煥下令用大炮轟擊後金軍,在炮火猛烈的轟擊下,後金軍死傷慘重,很快撤軍,明軍大勝,史稱“寧錦大捷”。

《明史·袁崇煥傳》:大清已於二十八日分兵趨寧遠。崇煥與中官應坤、副使畢自肅督將士登陴守,列營濠內,用炮距擊;而桂、世祿、大壽大戰城外,士多死,桂身被數矢。

這兩次大捷,都是明軍獲勝,後金軍慘敗,紅衣大炮轟擊強大的後金騎兵,令敵人灰飛煙滅,功不可沒。

而後來紅衣大炮到了滿清手中,也爲滿清取得了多次大勝。

順治元年(1645年)十二月,滿清軍追擊李自成大順軍,進攻潼關,李自成親自率領大順軍列陣迎戰,一開始,清軍因主力及紅衣大炮沒有到達,堅守不戰。

次年正月,等紅衣大炮到了,清軍用紅衣大炮轟擊李自成的大順軍,李自成軍隊遭受重創,最終慘敗。

《清史稿 列傳五》:二年正月,自成親率步騎迎戰,師奮擊,殲其步卒,騎卒潰。及夜,屢犯屢北,鑿重壕,立堅壁。師進,發巨?迭戰,自成兵三百騎衝我師,貝勒尼堪、貝子尚善等躍馬夾擊,屢破敵壘,屍滿壕塹,械胄彌山野,自成精銳略盡,遁歸西安。

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清軍圍攻揚州,使用紅衣大炮轟擊揚州城,史可法寫血書告急,而南明朝廷卻置若罔聞,次日揚州城破,史可法壯烈殉國,滿清進城屠殺十日,屍積如山,血流成河,被稱“揚州十日”。

那麼,值得注意的是,滿清的紅衣大炮是怎麼得來的呢?

滿清獲得紅衣大炮,主要有兩種方式。

什麼是紅衣大炮?潼關之戰事滿清是如何得到的? 第2張

其一,利用俘虜明軍的工匠,仿製紅衣大炮。

崇禎四年(1631年)正月,後金軍在瀋陽利用俘虜過來的工匠劉漢,成功仿製了西洋大炮,定名爲“天佑助威大將軍”。

其二,明朝投降過去的明軍將領,帶過去了不少紅衣大炮。

崇禎六年(1633年)四月,明朝將領孔有德,率叛軍及家眷一萬多人投降了滿清,在鴨綠江口與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率領的後金兵會合。

孔有德帶去了後金軍急需的紅衣大炮及匠人,也因爲如此,皇太極對他們非常重視,親率諸貝勒出盛京十里迎接。清朝成立後,孔有德被封恭順王,後改封定南王。

孔有德背叛大明王朝,當了叛徒,投降了滿清,爲滿清攻打南明,並隨多鐸追擊李自成大順軍,助紂爲虐,實在可恥,有德變無德。

滿清正是獲得了紅衣大炮,戰鬥力大增,最終擊敗李自成和南明朝廷,入主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