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李世民逼宮成功後,李淵就只顧生孩子嗎?

李世民逼宮成功後,李淵就只顧生孩子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世民逼宮成功後,李淵就只顧生孩子嗎?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李世民逼宮成功之後,李淵確實是兩耳不聞窗外事,逍遙自在地只顧生孩子嗎?當然不是,這純屬戲謔的說法。

任何正常人,當經歷了玄武門事變、目睹十幾個兒孫慘死於另一個兒子之手,都不可能逍遙自在。

李淵雖然是帝王,但他在親情方面並非冷血之徒,在一定程度上甚至稱得上是性情中人,其實這也是養成玄武門事變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們可以推測,當迫於形勢退位當了太上皇之後,李淵的處境不僅稱不上逍遙,甚至可以說是如臨深淵、鬱鬱寡歡。

確實,他一共22個兒子、19女,但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他在他人生最得意的期間—當皇帝時生的。

李世民逼宮成功後,李淵就只顧生孩子嗎?

咱們先看看李淵的私生活情況,分當上皇帝前、後兩階段。

在當上皇帝前,李淵被史書記錄在冊的配偶爲一妻一妾。

李淵的原配妻子竇氏非同一般,父親是北周上柱國、大司馬、神武郡公竇毅,外公是一代梟雄、北周奠基者宇文泰,舅舅是滅掉北齊、統一北方的雄主周武帝宇文邕。

生於這樣的頂級勳貴世家,竇氏知書達禮、才學過人,而且對政治也非常精通。據稱她多次在危難時幫助自己的丈夫,比如曾勸說李淵向隋煬帝楊廣進獻駿馬以躲避猜忌,後者沒聽,慘遭貶斥;後來學乖了照辦,又果真被提拔爲將軍。因此,當竇氏在公元613年去世後,不斷面臨危機的李淵經常想起賢內助的好,以至於淚流滿面。

基因是可以遺傳的,李淵最有出息的兒女,都是與竇氏所生: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以及巾幗不讓鬚眉、在李淵起兵時建立了一支娘子軍的平陽昭公主。

李世民逼宮成功後,李淵就只顧生孩子嗎? 第2張

此外,李淵還有一妾,人稱萬氏,具體信息不詳,只知她生下了一個兒子名叫李智雲。公元617年,身在太原的李淵、李世民決心起兵,密招留在河東的家眷,李建成、李元吉成功逃脫,而年僅十多歲的李智雲落到隋朝官員之手,隨後被送到長安處死。

由此看來,竇氏還在世時,李淵已經納妾並生了庶子。一妻一妾,對於他這種身居八柱國家族、擔任唐國公的高官而言,實在是過於低調。實際上,當時的關隴貴族都與此類似,並不存在傳說中“三妻四妾”的情況。

不過,隨着亂世的到來,李淵開始放飛自我。

公元616年,隋朝陷入越發嚴重的混亂,連溫順了多年的突厥也反水捅刀子。身爲皇室親戚的李淵臨危受命,被任命爲太原留守,負責防禦這一“北狄”。

當時,除了長安、洛陽外,隋煬帝楊廣在多地設有行宮,太原就設有晉陽宮。行宮中所有行頭、人員配置一應俱全,以便楊廣駕臨時能夠無縫銜接享受帝王待遇。

當時,李淵還兼任了晉陽宮的宮監,而他的鐵哥們裴寂則擔任副監。閒着沒事時,倆人自然免不了會一起幹一些男人喜聞樂見的事,比如喝酒、談笑風生、指點江山......

公元617年,倆人照常在一起飲酒作樂時,膽大的裴寂竟然利用職務之便,在晉陽行宮中挑選了兩個姿色尤其出衆的宮女服侍自己的好友。當然了,身爲成年人,而且是喝得七葷八素的成年男人,李淵絕沒有學習坐懷不亂的柳下惠。

事後,裴寂在催促李淵造反時,還專門拿這一不光彩行爲說事:“寂以宮人侍公,恐事覺並誅......”即:你玷污皇帝的宮女,已犯了死罪,除了造反、別無選擇。

在一些野史中,這兩名宮女就是後來的張婕妤、尹德妃。不過,這隻能作爲花邊內容,不能當真。

而在起兵後,李淵終於享受到了帝王待遇,在後宮方面體現的尤爲明顯。公元622年,當唐朝還沒有統一天下時,史書中已經留下了“上晚年多內寵,小王且二十人...”的記載。李淵一輩子中生了22個兒子,此時已經將近20個,可見這些年他有多猛。

據《舊唐書》記載,李淵的22個兒子,分別由18位後宮所生(含被追認爲皇后的竇氏)。其中,他擔任皇帝期間生的最後一子,要麼是老19李靈夔,要麼是緊隨其後的李元祥。

也就是說,李淵隨後當了近十年的太上皇期間,也就生了倆兒子,這怎麼都不算誇張。(至於他生的公主們,史料中壓根沒留下生辰記載,在此不討論)

因此,李淵生子巔峯期,自然是公元618——626年期間,也就是他當皇帝的時候。這一時期,他幾乎沒離開過長安。別的開國皇帝大都要南征北戰,但李淵壓根沒這份煩惱:北方,幾乎被二兒子李世民擺平;南邊,則有被他安排了李靖輔佐的侄子李孝恭。

既然打天下不用操心,那啥事對李淵最重要?不孝有三、無後爲大,身居九五之尊,如果僅有三名嫡子,那也太不合理、太不能抵禦風險了。因此,這段時期他高效地哺育後代,其實也合情合理。

如前文所提,在親子關係方面,李淵一向比較“性情”。在當上皇帝后,他仍然允許兒子們挎刀帶弓、隨時進入皇宮,像尋常父子一樣跟自己打招呼,基本沒什麼皇帝架子:“......與上臺、東宮晝 夜並通,更無限隔。皇太子及二王出入上臺,皆乘馬攜弓刀雜用之物,相遇則如家人之禮......”

此外,隨着奪儲之爭愈演愈烈,李淵之所以在李建成、李世民之間和稀泥,正是因爲他對親人過於仁慈、狠不下心:李建成的親信楊文幹反叛,竟能被李淵赦免;李世民毫不掩飾野心,李淵也極少真正打壓,甚至考慮讓倆兒子分居長安、洛陽,各自爲政。

正是由於李淵長期不表態,李建成、李元吉才走向了同室操戈的地步。對於這一倫理慘案,李淵本人是頭號責任人。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玄武門事變發生後,李淵幾乎沒有多少遲疑就把帝位傳給了李世民,這既是識時務,更有悔恨與自責。

皇位不同於其他工作,不存在到了年紀退休一說,畢竟它帶來的權力、地位、名望是那麼的至高無上,這就是爲什麼歷史上太上皇極少的原因;而在成爲太上皇后徹底放棄權力的,那更是少之又少(反面例子趙武靈王、乾隆)。

畢竟一旦手上沒有權力,以往對自己畢恭畢敬的臣子就沒那麼客氣了(參考如今一些領導退休前後冰火兩重天的待遇);自己曾經罩着的朋友,如今也保護不了了(比如裴寂,李淵仍在世時就被李世民收拾)......

翻看史書我們可以發現,李淵在當太上皇的十年裏,幾乎沒留下多少記載;忙碌的李世民好像極少探望自己的父親,父子間並不親近。

有例爲證:長孫皇后比李淵晚離世一年。在她死後,李世民無比想念,曾登高遙望昭陵痛哭;一旁的魏徵話裏有話:“我以爲陛下在哭葬有太上皇的獻陵呢,原來是昭陵啊!”

縱觀史書我們可以發現,除了每年元旦必定被李世民率領衆臣參拜外,這期間李淵被大篇幅記載的事件,就是平定東突厥後父子倆共同慶賀的場面。當初起兵時,李氏父子曾向突厥稱臣,這是他們內心最大的痛;而如今終於揚眉吐氣,李淵也許清醒地意識到:自己選擇了最傑出的接班人,多年的痛苦終於得到些許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