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忽必烈爲什麼沒有徵服日本?詳解“文永之役”

忽必烈爲什麼沒有徵服日本?詳解“文永之役”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忽必烈爲什麼沒有徵服日本?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八月,忽必烈任命忻都爲徵東都元帥、洪茶丘爲右副帥、劉復亨爲左副帥,統帥蒙漢軍兩萬人、高麗軍五千六百人,加上高麗水手六千七百人,共三萬兩千餘人,東征日本。第一次元日戰爭爆發,日本史書稱之爲“文永之役”。

十月三日,元軍從高麗合浦(今鎮海灣馬山浦附近)出發,三日後成功登陸對馬島,全殲島上守軍。十四日傍晚,元軍四百餘人登陸壹岐島,與百餘個守島日軍激戰。日軍戰敗,退守城內。次日城破,守島將領平經高自殺。元軍準備到博多灣登陸,在逼近肥前沿海島嶼時,遭到肥前守護松浦一族(松浦黨)的英勇抗擊,松浦黨死傷慘重。十九日,元軍成功登陸博多灣,但由於地形不利於大部隊展開,距太宰府也有一日行程,所以當晚元軍撤回船上,準備次日進攻太宰府。

忽必烈爲什麼沒有徵服日本?詳解“文永之役”

二十日晨,元軍分兩路在博多灣登陸。西路軍在百道原登陸,與日軍交火。日軍的作戰方式明顯比元軍落後,元軍佔絕對優勢。此時,元軍東路軍在博多灣東部的箱崎方向成功登陸,擊敗守軍,從背後突襲與西路元軍作戰的日軍。日本武士腹背受敵,死傷慘重,向太宰府水城方向撤退。元軍乘勝追擊,但卻由於副帥劉復亨在追擊中中箭受傷,攻勢減弱,而且天色已晚,元軍便停止了進攻。

當晚,元軍召開軍事會議。會上,只有高麗將領金方慶認爲當時的形勢對元軍有利,主張堅持苦戰,攻取太宰府,以待援軍。其餘將領皆認爲形勢不利,並且高估了日軍數量,而且國內沒有派遣援軍,主張退往公海。於是忻都下令撤退,但很不幸,撤退當晚遭遇到了風暴。據史料記載,在這次征戰中,元軍損失兵力一萬三千餘人,其中絕大多數不是戰死,而是死於這場風暴。

失敗的消息讓忽必烈感到震驚,他無法容忍這個恥辱,但苦於當時與南宋交戰正酣,無法分兵日本。因此,他希望以口頭威脅征服日本。

1275年,忽必烈再向日本派出使者,要求日本天皇和北條時宗向蒙古稱臣。日本人的反應是處死了不幸的使節,並積極備戰。他們的主要防禦方式是沿着博多灣豎起一道石牆。這項工程需要耗時五年才能完成,但它卻能在未完成前,面對元軍的隨時進攻提供有效的保護。另一方面,修築這面牆垣會迫使元軍尋找其他沿海登陸地點。

忽必烈爲日本人提供了足夠的時間來完成這項防禦工事。在第一次蒙古入侵七年以後,忽必烈才組織了第二次遠征日本的戰役。忽必烈當然並非有意給日本人七年時間做準備。一方面是由於他忙於征服南宋的戰爭而無暇兼顧。同時,高麗人作爲徵日戰爭的重要依靠力量,也需要時間從1274年的那次遠征中恢復元氣。那次戰爭嚴重破壞了高麗經濟。蒙古人不僅強徵了大批糧食,消耗了大量的當地居民的物資,而且徵召了大批成年高麗男性爲這次遠征服役,只留下很少壯勞力耕田。因而,造成了當地糧食短缺現象,以至於忽必烈需要定期向高麗供應食物來紓困。

1279年,南宋最後一位皇帝蹈海淹死,忽必烈終於騰出手來,把注意力放在征服日本上。當年,忽必烈最後一次派遣使節去勸說日本人改變態度。然而,北條時宗聲稱這批使者是由間諜組成的,把他們全部砍頭。爲了報復,忽必烈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遠征。

爲了保證成功,忽必烈做好了詳細的入侵方案,遠征軍的統帥構成也仔細地進行了平衡,包括一個蒙古人、一個漢人和一個高麗人。海軍統帥由高麗人洪茶丘擔任,因爲高麗國王堅持要由高麗人指揮海軍中的本國水手。遠征軍漢軍指揮官由剛剛投降蒙古的南宋將領范文虎擔任,蒙古軍指揮官仍是忻都。元軍有十幾萬大軍,高麗則組織了一萬人的軍隊和一萬五千名水手以及九百艘船隻,並提供糧食供應。出於對高麗積極協助的感激,忽必烈特別指示元軍在穿越高麗國土時不得擾民。第二年,忽必烈又向遠征軍補充了大量給養,包括軍餉、盔甲和弓箭等。

1281年,第二次遠征正式拉開大幕。按照元軍統帥部的計劃,四萬名士兵從中國北部乘高麗船隻開往壹岐島,與從福建泉州開往那裏的十萬蒙古大軍會合,聯合攻擊日本其他地區。然而,這次遠征從一開始就出現了偏差。先是各個方面的將領意見不合,爭論不休。繼而是從南部乘坐中國船隻出發的主力部隊延誤了戰機。從北方先期到達的軍隊,在高麗統帥的指揮下於六月十日攻佔了壹歧島。

在久候主力不到的情況下,這支部隊只好在兩個星期之後獨自繼續向九州本島進發。他們在宗像附近登陸,此處距日本人辛苦修建的主要防禦工事的北邊不遠。此時,南部的中國軍隊終於完成了準備工作,並且在得知他們的盟軍已經登陸以後,決定在九州與他們會師。他們在九州南部登陸,打算向北進攻,與其他元軍會合。以如此強大的軍事力量,看來元軍的勝利顯然是唾手可得的。

忽必烈爲什麼沒有徵服日本?詳解“文永之役” 第2張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日本軍人憑藉用牆垣構成的防線,成功地阻止了南、北兩路蒙古軍隊。漢、蒙、高麗統帥間的矛盾也削弱了遠征軍的力量,再加上佔遠征軍絕大多數的漢人軍隊,士氣低落,根本不願投入到這場艱苦的戰鬥中去。結果,這兩支軍隊打了將近兩個月,不分勝負。

隨後,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讓忽必烈發動的這次遠征以慘敗告終。八月十五日和十六日,一場巨大的颱風襲擊了九州沿岸。蒙古軍試圖把船開往公海躲避危險,但是失敗了。這次颱風讓四萬名北方戰士損失了三分之一,十萬名江南軍損失一大半,靠近海岸的士兵或被日本人屠殺,或在企圖藉助留在岸邊的小船逃跑時被淹死。

蒙古人的失敗讓自我膨脹的日本種族主義情緒一度甚囂塵上。日本人認爲這次颱風是從神那裏刮來的保護日本的神風,是來保護他們的土地的。他們認爲,神絕不會允許敵人征服和佔領他們的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