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武王伐紂的參與人員有哪些?具體過程是怎樣的?

武王伐紂的參與人員有哪些?具體過程是怎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帶領周與各諸侯聯軍起兵討伐商王帝辛(紂),最終商周易代,這一歷史事件被稱之爲“武王伐紂”。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商朝晚期,紂王暴戾殘酷,昏庸無道,民不聊生,商國逐漸沒落。而周國文王、武王勵精圖治,不僅仁政愛民,而且廣納賢士,因此周國迅速崛起,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格局。

周國的壯大引起商國的不滿,兩國矛盾激化,武王舉“弔民伐罪”之兵討伐紂王。在姜子牙等人的協助下,經過孟津會兵和牧野之戰,武王終於大敗商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從此,商朝覆滅,周朝興起。下面本文將從武王伐紂的歷史史實、經過、人物三方面具體講述。

武王伐紂的參與人員有哪些?具體過程是怎樣的?

一、歷史史實

武王伐紂故事是據史而敷演出來的,史實爲整個故事提供基本的故事情節框架,後來的小說、戲劇都是據此加以敷演擴充,所以歸其根本歷史史實才是武王伐紂故事發展的源頭。筆者在蒐集整理了衆多關於武王伐紂故事的史料後,選定《尚書》、《逸周書》和《史記》作爲主要的研究資料,從而分析武王伐紂的歷史真相

戰爭的爆發往往與交戰雙方的關係有着密切聯繫,因此武王伐紂事件發生的背景主要集中在商周之間的關係上。商周之間的關係可以追溯到商中晚期,當時兩國的關係比較親密,殷商的太任嫁給季歷,文王又娶帝乙之妹太姒,兩國之間保持着友好的姻親關係。

直到“武乙震死”事件的發生,文丁因此殺死季歷,商周之間的關係破裂,由姻親關係轉化爲世仇關係。但這個“震死”事件發生得很蹊蹺,據《史記》記載“武乙獵於河渭之間,暴雷,武乙震死。”被衆人前擁後簇的帝王好好的就被雷擊死了,或是對神有所怠慢而被“震死”,《史記》給出這樣的解釋有欠說服力。

據筆者分析,這裏的“震死”極有可能是個隱晦的說法。黃河渭河地區本就是周的領地,武乙突然到周的領地去打獵,明顯帶有很強的軍事示威意圖,所以武乙極有可能在河渭地區與周人發生衝突而戰死。武乙的死直接導致商周之間的關係由姻親關係惡化爲世仇關係,一場戰爭正在悄然醞釀着。

武王伐紂的參與人員有哪些?具體過程是怎樣的? 第2張

到文王治國理政時期,商紂王賜文王以“弓矢斧鉞,使得征伐”,商周之間的關係有所緩和,但隨着周國的勢力不斷地發展壯大,兩國之間的關係又日趨緊張,甚至矛盾凸顯,不容調和。文王一方面不斷征伐周邊的附屬方國,一方面向商表忠心和拉攏人心。《尚書》寫到“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於王。”

然而文王對黎國的征伐只不過是對衆多屬國征伐中的一例而已,周國不斷地征伐其他附屬方國。文王先後征伐了犬戎、密須、耆國、邘和崇侯虎,並將豐邑作爲國都。這樣的征伐順序有其一定的軍事戰略意圖,“因爲犬戎密須皆近患,故先伐之。耆在上黨,邗在野王,則所以圖崇,蓋紂最大黨者,故最後伐之。用兵先後,次序井然。”同時征伐的地域漸漸地靠近商的統治中心地區。周國勢力的壯大引起了商朝的不滿和警惕,儘管文王向紂王大表忠心,但這樣的做法顯然沒有打消紂王對文王的猜忌。

於是紂王採用宗旨,將文王拘禁起來。後來文王被放歸後,避其鋒芒,一面繼續“效忠”商國,一面韜光養晦“陰行善”,收攏人心,於是衆多諸侯紛紛投向文王,雙方的力量對比由此發生了重大變化。周國的勢力由“三州之侯鹹率”到“文王合六州之侯,奉勤於商”,再到“九州之侯格於周”,周國的勢力達到“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地步,直接威脅到商國的統治大權。至此,商周之間的矛盾急速加劇,戰爭一觸即發。

周國不斷髮展壯大的主要原因是周人“翦商”之志的強大支持。周國雖然被商國征服而成爲其附屬方國,臣服於商,但這完全是“小邦周”對“大邦商”的無奈。事實上週人一直在蓄積實力,爲“翦商”之志做積極準備。從古公亶父韜光養晦的避讓戰略到文王武王發展自我、擴張勢力,都是周人在不同階段實施的“翦商”之志的不同方式。

二、武王伐紂的經過

武王繼承文王遺志,以“太公望爲師,周公旦爲輔,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師修文王緒業”,可以說是時刻準備圖上。商周二國的矛盾在商晚期愈演愈烈,伐紂之戰由此引發。武王伐紂的經過主要包括孟津會諸侯“觀政於商”和牧野之決戰兩個階段。

武王伐紂的參與人員有哪些?具體過程是怎樣的? 第3張

據《尚書》記載,孟津會諸侯的目的是“觀政於商”。這個“觀政”有很深刻的含義,其表面含義是想通過“觀政”對商紂王施加壓力,希望紂王能夠改過自新,仁政愛民,而實際上則是想在“觀政於商”冠冕堂皇的名義下進行“一種大規模的偵察和試探而已”,偵察商的兵力,並試探商對周的態度,爲之後的伐商提供經驗。

《史記》對孟津會諸侯也有詳細的描述,不僅交代了渡孟津的時間,而且還講述了周國戰車上“以文王爲木”和武王渡孟津遇白魚上龍舟、天火降王屋等趣事,記載要比《尚書》豐富多彩。八百諸侯不期而遇,決定要討伐商紂王,但武王認爲時機還未成熟,於是武王伐紂的前奏孟津會諸侯就只能不了了之,班師回西岐。

武王從孟津退兵後的兩年,殷商統治更加腐朽不堪,出兵剿滅商的時機終於成熟,周國終於迎來了最後的大決戰——牧野之戰,對此《尚書》、《逸周書》和《史記》則詳細地講述了牧野之戰的具體情況。先是武王帶着車和人馬來到商的郊外牧野,等待着大戰的來臨,並且作《牧誓》誓詞鼓舞廣大將士。直到“甲子昧爽”商紂王帶領着浩浩蕩蕩的軍隊出現,轟轟烈烈的牧野之戰正式開戰。

由於紂王的無道殘忍,商朝的將士無心戀戰,紛紛陣前倒戈,兩軍相互殘殺,一時間“血流漂杵”,這場宏大壯觀的戰爭在很短的時間內便結束了,商大敗於周。之後,武王進入商王宮室裏,行戰爭之禮儀後,斬紂王和“二女”的首級,並將其首級懸掛在太白、小白旗上,以此來宣告戰爭的勝利。武王在經歷了孟津會諸侯“觀政於商”和牧野之決戰兩個階段後,取得了戰爭的最終勝利,周人的“翦商”之志最終得以實現。

三、武王伐紂的人物

綜合《尚書》、《逸周書》和《史記》等史料,參與武王伐紂事件的主要人物有商紂王、周文王武王和姜尚,他們在武王伐紂事件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紂王,一直以來都是作爲一個暴君形象出現的,然而歷史上的紂王是一個功過參半的人物。歷史上的紂王確實是有其暴戾、昏庸的一面,不論是從武王口中歷數種種罪行:“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絕於天,結怨於民。斫朝涉之脛,剖賢人之心,作威殺戮,毒痡四海。崇信奸回,放黜師保,屏棄典刑,囚奴正士,郊社不修,宗廟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還是商國臣子微子評價自己的國君“我用沈酗於酒,用亂敗厥德於下”,紂王的暴戾無道是無可非議的。

武王伐紂的參與人員有哪些?具體過程是怎樣的? 第4張

但“紂之不善,不如是其甚也”,紂王的罪行遠沒有古代典籍中記載的那麼多。顧頡剛先生就曾對紂王的諸多罪行進行了考證,他指出紂王的罪行起初只有八九條,並且這些罪行也沒有現在流傳的那麼十惡不赦;到了戰國,他的罪名突然新增了二十七條;到了西漢,又添加二十二條罪行,紂王的罪行隨着年代的久遠累積得更多。

事實上,歷史上的紂王除去其暴虐無道的一面,還有其卓越非凡的一面:長相高大俊美,爲一代英傑;智力上也有過人之處,即“資辨捷疾,聞見甚敏”,甚至能利用他出色的口才應付滿朝文武的勸諫和掩飾自己的過失;同時又天賦秉異,力氣極大,能敵百人。可見紂王有着出衆的身體條件和智力條件,不是一味的壞到底。

文王武王作爲武王伐紂事件的發動者,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至仁至德。文王“篤仁,敬老,慈少”,顯然是一個和藹可親的謙謙君子形象;而且禮遇賢士,有時甚至都顧不上吃飯,其對賢士的渴望之心邵然可見。而武王的仁義之舉也毫不遜色,在攻佔朝歌之後,武王施仁佈德,“釋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閭。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受到百姓的大加讚賞,人們都被武王的賢能善舉所折服,歡悅的歸附。

同時武王也是一個嚴明的軍事家。武王治軍有方,軍紀嚴明,要求士兵們“不愆於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勖哉夫子!不愆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時刻謹記整頓軍隊。交戰中如果有不奮勇殺敵的將士就要“其於爾躬有戮”,軍紀的嚴明由此可見一斑。在伐紂過程,武王顯示出了卓越的用兵才能。

牧野之戰開戰後,武王有策略有步驟地與商軍交戰:先發《牧誓》演講,調動士兵的士氣;當士兵們士氣高漲時命“師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大卒馳帝紂師”,商軍一時四分五裂,無心戀戰,皆向周軍倒戈。

武王有至仁至德的一面,也有其剛烈勇武的一面。牧野之戰取得勝利之後,武王進入紂王的王宮中,即使面對死去的紂王,武王也不放過對紂王的屍體進行鞭撻侮辱,以泄胸中的國仇家恨,這裏的武王已經不再是那個文質彬彬的謙謙君子,而是個眥睚必報的勇士。

武王伐紂的參與人員有哪些?具體過程是怎樣的? 第5張

歷史上的姜尚並沒有傳說中那麼大的神通,而是個博聞多識、運籌帷幄、智勇雙全的謀士。當初文王在渭河遇到姜尚,被文王賞識提拔爲周國丞相,文王從羑里歸來,聽姜尚之計暗地裏偷偷地發展壯大周國。太公姜尚遇事有其真知灼見。在武王即將起兵伐紂之時,由於占卜不吉利,加上暴風驟雨的來臨,衆大臣的伐紂之心發生動搖,而只有太公姜尚力排衆議,堅持要出戰,堅定了武王伐紂的決心,伐紂之戰才得以取得勝利。

不論是文王的“三分天下有其二”,還是武王的成功伐紂,都是“太公之謀計居多”,爲伐紂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太公姜尚有謀,而且有勇,是位英武的將帥。當牧野之戰拉開序幕後,姜尚一馬當先,率領一小支精銳部隊打頭陣,毫不畏懼迎面而來的七十萬商軍,其英勇孔武、意氣風發完全不同之前的老謀深算,甚至到唐朝時得到官方的認可,被冠之“武成王”的稱號,成爲了“戰神”。

四、總結

武王伐紂故事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古代故事,經過歷史長河的洗滌和若干代人的修改和創造逐漸變得完整成熟。但在歷史流傳過程中會繼承前代的相關故事,繼而添加新的內容。上述文章是基於史書等文獻來講述武王伐紂以及商紂王、周文王武王和姜尚的形象,希望還原歷史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