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唐代宗在寶應元年政變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史料是如何記載的?

唐代宗在寶應元年政變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史料是如何記載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應元年(762年),唐肅宗病逝,李豫被宦官擁立稱帝,是爲唐代宗。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關於寶應元年政變的過程,各種傳世史料記載基本一致。兩《唐書》與《資治通鑑》所記載的過程大致爲:寶應元年四月,張皇后假傳肅宗之命召太子李豫(即後來的唐代宗)入宮,意圖謀害;李輔國、程元振知情後,率兵至凌霄門迎候,將張皇后的陰謀告知了代宗,並將代宗強行轉移至飛龍廄保護了起來,之後率軍誅殺了張皇后等人。

兩《唐書》與《資治通鑑》都明確記載,代宗在入宮前對政變毫不知情,而且也沒有參與之後誅殺張皇后的政變。唐代宗是否真如史書所描述的那麼單純、無辜,甚至在程元振告知其張皇后的陰謀後還說出“必無是事,主上(指唐肅宗)疾亟召我,我豈可畏死而不赴乎”的話語?史書的記載實際上不乏疑點,但一直無法得到澄清。

但幸運的是,20世紀以來新出土的墓誌提供了許多新的線索,爲我們揭開歷史真相創造了條件。本文嘗試利用新出土的墓誌,結合傳世史料的相關記載,探討唐代宗在寶應元年政變中所發揮的作用。

一、從墓誌入手

新出土的《陳守禮墓誌》對於揭開寶應元年政變的真相至關重要。前輩學者對於《陳守禮墓誌》的研究已經十分深入與細緻,但遺憾的是,通過《陳守禮墓誌》對寶應元年政變的過程進行討論的研究較少。

《陳守禮墓誌》記載:“洎代宗董戎,命我先君(即陳守禮)親入衙幕,寔近臣也。夙夜未懈,詔加左衛鳳翔郡岐山府折衝都尉,賜紫金魚袋,賞勞也。及元帥(即代宗)之復兩京也,轉游擊將軍,守左威衛翊府中郎將。旋拜右清道率府率,又遷左驍衛將軍。代宗之即正也,凌霄門冊立,制以寶應功臣爲名,遂授左金吾衛大將軍”。

由此可見,至德元載代宗任天下兵馬元帥時,陳守禮就成爲代宗的侍衛,之後陳守禮隨代宗東征西討,不斷獲得升遷。陳守禮被稱作代宗的“藩邸舊臣”,始終受到代宗的寵信,毫無疑問是代宗的親信。那麼其參與寶應元年的政變時是由代宗率領還是由李輔國、程元振所統領?墓誌記載陳守禮“年廿三爲代宗中涓吏,年廿五爲左巡賊盜捉搦使,年廿七爲右龍武軍將軍知軍事”。

唐代宗在寶應元年政變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史料是如何記載的?

墓誌又載陳守禮扈從代宗幸陝州時,“行在拜右龍武軍將軍知軍事”,此事發生在廣德元年十月至十二月之間。因此寶應元年政變發生時,陳守禮爲“代宗中涓吏”或“左巡賊盜捉搦使”。若陳守禮當時爲“代宗中涓吏”,其所統領的當是代宗的親兵。若其當時爲“左巡賊盜捉搦使”,所統領的爲南衙兵,並不歸李輔國管制與統轄。陳守禮既非李輔國或程元振的部將,也非兩人黨羽,陳守禮參與政變時不可能是由李輔國、程元振所統領。

陳守禮爲代宗親信,其率兵參與政變只可能是受到代宗的調動與指使。代宗率領陳守禮等人前往凌霄門,說明代宗不但對張皇后的陰謀早已事先知情,而且也並非孤身一人入宮。《陳守禮墓誌》的記載前後矛盾,寶應元年政變發生時陳守禮的官職到底是“代宗中涓吏”還是“左巡賊盜捉搦使”難以確指,筆者認爲“左巡賊盜捉搦使”的可能性更大。陳守禮“爲左巡賊盜捉搦使”在“爲右龍武軍將軍知軍事”之前兩年。

陳守禮“爲右龍武軍將軍知軍事”在廣德元年末,因此陳守禮“爲左巡賊盜捉搦使”約在上元二年末至寶應元年初。所以寶應元年政變發生時,陳守禮可能任左巡賊盜捉搦使。值得一提的是,代宗即位後,陳守禮升任左金吾衛大將軍,陳守禮是否是此時纔出任左巡賊盜捉搦使?唐代的左右街使由左右金吾將軍擔任,左右巡使由御史擔任。左金吾衛大將軍不會擔任左巡使。

唐代宗在寶應元年政變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史料是如何記載的? 第2張

二、社會背景

陳守禮擔任左巡使應當不是在升任左金吾衛大將軍之時。肅宗時長安盜賊橫行,陳守禮以武將身份擔任左巡使似乎是當時的臨時措施。李輔國曾因長安盜賊橫行而請求令其麾下的羽林軍負責巡街,被肅宗拒絕。肅宗不久後提拔代宗的親信陳守禮擔任左巡使,應當也是爲了制衡李輔國。除陳守禮外,扈從代宗入宮參與政變的還有禁軍大將李光進。據顏真卿所撰《李光弼神道碑》記載,李光弼之弟李光進曾“凌霄翼聖,既有戴天之功”。

這裏的“凌霄”指凌霄門;“聖”指皇帝,即代宗。寶應元年四月政變發生時,代宗由凌霄門進入大明宮。代宗的即位赦書也明確稱:“諸色文武官應在凌霄門內謁見者,並飛龍射生等,並宜以寶應功臣爲名”。李光進“有戴天之功”即是指其擁立代宗即位稱帝的功勞。李光進同樣參與了寶應元年的政變,其是否爲李輔國的部下,參與政變時是否是由李輔國所統領呢?

《舊唐書·李光弼傳》記載李光弼之弟李光進“與李輔國同掌禁兵,委以心膂”。《新唐書·李光進傳》記載李光進“自至德後與李輔國並掌禁兵,委以心膂”。《舊唐書·宦官傳》記載李輔國“干預國政,亦未全握兵權”。若李光進爲李輔國麾下的部將,不應當稱“與李輔國同掌禁兵”。這說明李光進並非李輔國的屬下,其所統領的禁軍也不歸李輔國指揮。但史書中又記載李輔國“及還京師,專掌禁兵”。

有關李光進的記載是否有誤呢?實際上兩種記載描述的是不同時期的情況。李光進“至德中,授代州刺史”。接任李光進爲代州刺史者當爲辛雲京。鄴城之戰時,“史思明屯相州,(辛)雲京以銳兵四千襲滏陽,追破其衆,至浪井。錄多,授開府儀同三司,加代州都督、鎮北兵馬使”。

可見辛雲京在乾元二年三月鄴城之戰後才接任代州刺史。鄴城之戰後不久,李光弼由河東節度使升任朔方節度使、天下兵馬副元帥。代州刺史爲河東節度使所管轄,李光弼離任河東當是肅宗徵調李光進入朝的契機。因此李輔國“專掌禁兵”實際只是特指至德二載九月至乾元二年七月這一時期,並非終肅宗一朝皆是如此。

晚唐詩人陸龜蒙《江湖散人歌》記載:“禁軍近自肅宗置,抑遏輔國爭雄雌”。陸龜蒙這裏所說的“禁軍”是指神策軍,神策軍代宗時期才成爲禁軍,陸龜蒙所說有誤。但是肅宗時期的禁軍並非完全由李輔國掌控當是史實。肅宗新設一批不歸李輔國統轄的禁軍,顯然是爲了制衡李輔國。“抑遏輔國爭雄雌”,“抑遏”當是指壓抑與遏制。既然“與李輔國同掌禁兵”的是李光進,則統率新設立的禁軍並且“抑遏輔國爭雄雌”的當是李光進。李光進統領的是哪支或哪些禁軍史無明文,只能略作推測。陸龜蒙記載:“禁軍近自肅宗置”,肅宗時期確實新設了多支雜號禁軍,例如左右威遠、英武、威武、長興、寧國、驍騎等。威遠軍雖然在肅宗前就已設立,但經過戰亂後必定已經離散殆盡。

唐代宗在寶應元年政變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史料是如何記載的? 第3張

三、調兵遣將

乾元二年四月肅宗下詔:“英武軍虞候及六軍諸使、諸司等,比來或因論競,懸自追攝,自今須一切經臺、府。”可見此時已無威遠軍,肅宗時期的威遠軍當爲重新設立的禁軍。黃樓考證設立這些雜號禁軍主要是爲了填補南衙衛軍消亡後的空缺,這些雜號禁軍並不駐守在皇宮或禁苑中,而是駐紮在長安城中,例如威遠軍就駐紮在長安城南部,與大明宮相去較遠。乾元二年三月,“京師多盜,李輔國請選羽林騎士五百以備巡邏”,由於宰相李揆的勸諫而作罷。

李揆雖然阻止了李輔國權力的擴張,但並未解決京師治安混亂的問題。駐紮在長安城中的威遠軍等禁軍,當是此後不久設立的,用來維護京師治安。而李光進也是在乾元二年三月後不久被徵入朝中,掌領禁兵。李光進所統帥的很可能威遠或長興、寧國等禁軍。

除威遠軍與英武軍外,威武、長興、寧國、驍騎等禁軍在魚朝恩領神策軍入屯長安之後即銷聲匿跡,而神策軍的規模卻急速擴張。大曆初年,禮部郎中相里造曾抨擊魚朝恩:“今京師無事,六軍可相維鎮,又屯十萬……軍容爲之”。因此,威武、長興、寧國、驍騎等禁軍很可能被魚朝恩合併入神策軍。

長興、寧國、驍騎等禁軍在晚唐人看來,也可以被視爲神策軍的前身,因此陸龜蒙稱“禁軍(指神策軍)近自肅宗置”。肅宗利用李光進制衡李輔國,說明李光進不可能是李輔國的黨羽。李光進作爲與李輔國並列的禁軍高級統帥,既非李輔國的部將,也不是李輔國的黨羽,他參與政變顯然不是出於李輔國的指使。李光進參與政變既然不是出於李輔國的指使,那麼最有可能是受代宗調動或指使。肅宗本人已經病危,其所有發佈命令的渠道已被張皇后壟斷,因此張皇后可以假借肅宗之命召代宗入宮。

唐代宗在寶應元年政變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史料是如何記載的? 第4張

四、皇后密謀

張皇后意圖謀害代宗,其顯然不可能調動禁軍護衛代宗。史載:“(皇后張氏)因皇太子(指代宗)監國,謀誅(李)輔國”。這說明在政變發生前代宗已獲得“太子監國”的權力,代宗以太子的身份“監國”後,張皇后原本想聯合代宗發動政變剷除李輔國。但張皇后本人並不掌握兵權,代宗拒絕合作後,其只能指揮二百餘名宦官發動政變。張皇后之所以想借太子監國發動政變,很可能是由於代宗監國後獲得了部分禁軍的調動權。因此,有權力調動禁軍或者可以依靠“大義名分”號召、鼓動禁軍參與政變的只有代宗。

張皇后假傳肅宗之命召見代宗,但代宗直接率領大批禁軍前往。這說明代宗已提前知曉張皇后意圖謀害自己的陰謀。代宗是如何知曉張皇后的陰謀的?新出土的《李從易墓誌》爲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線索。《李從易墓誌》記載,李從易的外祖母爲“肅宗皇帝長女和正公主”,“公主當代宗在諒暗之辰,內難倉卒,居中先覺,保護有功,俔天恩禮,時推第一。”“和正公主”即“和政公主”。

肅宗諸子諸女中,爲章敬吳皇后所生育者,除代宗之外,只有和政公主。和政公主實爲與代宗關係最爲親近之人。顏真卿所撰《和政公主神道碑》明確記載:“肅宗彌留,衆皆迭侍,主(指和政公主)獨瞻依,不去於旁”。

結語

正是因爲在肅宗彌留之際,和政公主始終不離左右,才提前發覺了張皇后假傳肅宗之命召代宗入宮而害之的陰謀。和政公主在“內難倉卒”之際,“居中先覺,保護有功”,可見最早向代宗傳遞消息的是和政公主。因此代宗才直接率領大批禁軍前往大明宮。由此可見,代宗並非入宮後才被李輔國、程元振告知張皇后的陰謀,正史中的相關記載未必完全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