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王充創作《論衡》一書的目的是什麼?他嚴厲批判了讖緯神學

王充創作《論衡》一書的目的是什麼?他嚴厲批判了讖緯神學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讖緯神學是流星雨兩漢時期的一種學說,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曾寫下《論衡》,以破除對天神的迷信。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讖”[chèn],一種神祕的預言,假託神仙聖人預決吉凶,因通常配有圖,故又叫圖讖;“緯”是相對於“經”而言的。讖緯之學以陰陽五行學說和西漢董仲舒“天人感應論”爲依據,流行一時,在東漢被稱爲內學,並尊爲祕經。

讖緯神學主要是爲了神化劉姓皇權,其奉孔子爲宗教主,將儒學發展成爲儒教,具有完整的宗教神學體系。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進一步使儒教國教化,從而使其成爲東漢官方意識形態。

正當充滿迷信色彩的讖緯神學氾濫的時候,在東漢初期,有一人勇敢地衝破了統治階級的思想禁錮,經過三十年的艱苦努力,寫成了《論衡》一書,對神學迷信進行了激烈的批判,他就是東漢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

王充(公元27年-約公元97年),字仲任,漢族,東漢會稽上虞(今浙江紹興上虞)人,出身於“細族孤門”,祖父、父親在錢塘“以賈販爲事”。

王充自幼聰明好學,青年時期曾到京師洛陽入太學,拜大儒班彪爲師。“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衆流百家之言。”

王充一生在政治上很不得志,晚年辭官後,家境相當貧寒,甚至"貧無供養",但是,他仍然勤奮著述,居貧賤而志不倦。

王充創作《論衡》一書的目的是什麼?他嚴厲批判了讖緯神學

王充一生撰寫了《論衡》、《譏俗節義》、《政務》和《養性》四部著作,其中《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國曆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現存文章有85篇(其中《招致》僅存篇目,實存84篇)。

王充生活在東漢前期,經歷了漢光武、漢明帝、漢章帝、漢和帝四朝。這一時期,因東漢朝廷全盤繼承了西漢武帝以來以董仲舒爲代表的唯心主義神學體系,從西漢後期興起的讖緯神學在此時更加氾濫。

漢章帝時,在洛陽召開了白虎觀會議,討論五經異同,對讖緯迷信和儒家經書的合流作了全面總結。會後寫成的《白虎通義》。儒家學說被打上了神祕主義的色彩,摻進了讖緯學說,使儒學變成了“儒術”。

王充創作《論衡》一書,就是針對這種儒術和神祕主義的讖緯神學進行嚴厲地批判。

首先,《論衡》破除了對天神的迷信。

漢代的唯心主義神學,鼓吹天是至高無上的神,象人一樣具有感情和意志,大肆宣揚君權神授和“天人相與”的天人感應說。

比如,讖緯神學說什麼“天子受命於天”, “承天意以從事”,天神能賞善罰惡;君主的喜怒、操行好壞和政治得失都會感動天神做出相應的報答,而自然界的變異和災害就是天神對君主的警告和懲罰。

對此,王充針鋒相對地指出:天是自然,而不是神。

王充說,天和地一樣,是客觀存在的平正無邊的物質實體,它有自己的運行規律,日月星辰也都是自然物質, “繫於天,隨天四時轉行”。天和人不一樣,沒有口目,沒有慾望,沒有意識。人和萬物都是天地施放出來的“恬淡無欲,無爲無事”的“氣”自然形成的,並沒有什麼東西在主宰他們。

王充創作《論衡》一書的目的是什麼?他嚴厲批判了讖緯神學 第2張

王充否定君權神授。他說:“人,物也,雖貴爲王侯,終不異於物。”指出帝王也是人生的,不是什麼天神用“奇吉之物”產生的後代。

王充還辛辣地諷刺漢高祖劉邦是其母與龍交配而生出來的龍子的傳說。他根據“子性類父”的常識指出,如果劉邦是龍子,傳說龍能騰雲駕霧,難道劉邦也能騰雲駕霧嗎?

對於漢代唯心主義神學宣揚的天人感應說,王充也用了大量篇幅一一進行駁斥。

他以雷"犯殺人”爲例,指出雷“妄擊不罰過”。雷不過是一種火,也是一種自然現象,是陰陽二氣相激而形成的。人被雷劈死,完全是一種自然界的偶然現象,並非天神發怒,有意懲罰有過失的人。

王充又從反面論證,如果天能賞善罰惡,爲什麼謀財害命、魚肉百姓的人沒有受到懲罰,爲什麼"惡人之命不短,善人之年不長?”由此可見,天不能賞善罰惡,至誠感天也是妄說。

王充創作《論衡》一書的目的是什麼?他嚴厲批判了讖緯神學 第3張

至於出現某些災異也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因爲自然界的變化是有一定的規律的,“水旱之至,自有期節”,“四十二月日一食,五月六月月亦一食,食有常數。”

王充不僅指出自然災異和君主、官吏的政績得失之間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而且指出即使二者同時發生,也只是一種偶然的巧合,根本不是什麼天神的“警告”。

其次,破除對鬼神及其禁忌的迷信。

在王充生活的時代,各種鬼神迷信氾濫。王充在《論衡》中對各種鬼神迷信及其禁忌,尤其是對“人死爲鬼”的謬論進行了深刻的批判。

王充指出:“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爲鬼?”,“人之死,猶火之滅也,火滅而耀不照,人死而知不惠”, “死人不爲鬼,無知,不能害人。”

王充還風趣地說,從古到今,死者億萬,大大超過了現在活着的人,如果人死爲鬼,那麼,道路之上豈不一步一鬼嗎?

王充認爲人是由陰陽二氣構成的,“陰氣主爲骨肉,陽氣主爲精神”, “精神本以血氣爲主,血氣常附形體”,二者不可分離。

王充精闢地指出:“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也就是說,精神是不能離開人的形體而獨立存在的,世間根本不存在死人的靈魂。至於說有人聲稱見到了鬼,其實是人的恐懼心理造成的。所見的“鬼”,只不過是一種幻覺。

人們對鬼神的祭祀,有的是爲了報答先人的功德,藉以勉勵後人。有的是對自然災害無能爲力,不得不乞靈於鬼神相助,以獲半收。但是,所有被祭祀的對象都是無知的,實際上並不能給人帶來什麼禍福。

第三,否定聖人“神而先知”,“聖賢所言皆無非”。

爲了適應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需要,漢代的唯心主義神學極力推崇古代的所謂聖人,說聖人是天神生的,“能知天地鬼神”、“人事成敗”和“古往今來”。

王充作爲儒學知識份子,雖然也承認孔子是聖人,並且也不反對孔子所提倡的封建倫理道德。但是,王充批判了那些說聖人“前知千歲,後知萬世。有獨見之明,獨聽之聰。事來則名,不學自知,不問自曉”的唯心主義先驗論。

王充認爲聖人只不過是比一般人聰明一些,而聰明又是來自於刻苦的學習。

王充創作《論衡》一書的目的是什麼?他嚴厲批判了讖緯神學 第4張

“不學自知,不問自曉”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聖人要認識事物,也必須靠感官與外界事物接觸,也要靠實際經驗。

王充把人們的實際經驗作爲檢驗事物真僞的標準。他還指出,人們要得到正確的認識,除了依靠感性經驗外,還必須開動腦筋,通過比較和鑑別,才能去僞存真。

王充敢於衝破唯心主義神學的精神枷鎖,在《論衡》中專門寫了《問孔篇》和《刺孟篇》,對孔孟的“聖言”中自相矛盾的地方逐條提出了質問和駁斥。

王充還批判了厚古薄今的歷史觀,指出“周不如漢”, “漢國在百代之上”是狹隘的歷史觀。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王充不信天神,不信鬼神,不做聖人之言的奴隸,敢於向孔孟的權威發出挑戰,敢於用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批判漢代佔統治地位的唯心主義神學,這在歷史上是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

但又因《論衡》一書“詆訾[zǐ]孔子”,“厚辱其先”,反叛於漢代的儒家正統思想,故遭到當時以及後來的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的冷遇、攻擊和禁錮,將它視之爲“疾虛妄古之實論,譏世俗漢之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