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歷史上秦國是如何增強國力的?用的什麼方法?

歷史上秦國是如何增強國力的?用的什麼方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國,是周朝時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的諸侯國。跟着小編一起探尋。

秦國秦獻公時期推行新政增強國力,在秦國的東邊有魏國,魏國的勢力鼎盛,有吳起創辦的魏武卒橫行天下所向無敵,秦國被魏國牢牢壓制在關中,沒有機會出關擴展勢力。到了公元前361年秦獻公死。秦孝公感慨秦國國力弱小,決定廣開言路招賢納士,以圖改變、強大國力。商鞅也因此而入秦專心輔佐秦孝公,進行了著名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後,秦國國力得到明顯的增強,他們終於開始把目光投向了關東地區。公元前338年時的秦國,國力已從非常的薄弱,改變爲國力強大。商鞅變法究竟是用什麼方法?改變了大秦薄弱的國力局面?他是怎麼樣使秦國越來越強進而逐步統一天下的?

02

招賢納士進言路

361年秦獻公死後,秦孝公繼承了王位。他招賢納士慕求有德有才之人幫助自己治理國家。商鞅看了秦孝公的詔榜來應納言之仕。那麼商鞅是怎麼給秦孝公出的治理國家的政策?他是怎麼規劃的?商鞅第一次見了秦孝公,爲他遊說帝道如何做皇帝,秦孝公並不在意。過了五日後,商鞅再次去朝見秦孝公,又用王道來遊說。秦孝公依然不感興趣。等到第三次,商鞅見秦孝公時講說霸道之術,秦孝公同意他的說法,但是並沒有採納接受。商鞅把三次遊說總結了一下,最後來見秦孝公的時候,他開始暢談富國強兵之策秦孝公聽得十分入迷。立馬高興的採納了商鞅的說法。旁邊聽商鞅說話的人不解就問商鞅原因,商鞅說秦孝公意在爭霸天下,原始學說見效慢,不如想一個能快速擴充國力的法子。

03

變法之路的初衷

商鞅變法因爲學習魏國的《法經》,增加牽連的連坐,廢除舊的世卿祿制都觸動了王族士紳的利益。但是有秦孝公這棵大樹撐着,還是可以進行的。秦孝公封商鞅爲左庶長,負責主持實施變法的具體工作。

商鞅開始,廢除貴族士紳的井田制、開阡陌廢除土地的國有疆制,允許開墾荒地,承認封建土地私有制允許買賣,以土地平衡賦稅;實行郡縣制的國家垂直領導,獎勵耕田和戰鬥,重視農業生產抑制商人遊轉,禁止嚴重的私鬥行爲把好戰行爲轉到軍隊戰鬥力上,實行軍功爵制按功獎賞官職,廢除世卿世祿制的封建血緣體制,鼓勵宗室皇親建立軍功;統一度量衡,編織仕伍組織,實行連坐之法。制定《秦律》“鐇詩書而明法令”在明令下燒燬了很多儒家的經典。商鞅的這些變法措施更好的打擊解決了血緣宗親法制,確立土地私有制。爲健全中央集團的制度打下良好的基礎。

04

商鞅變法領先六國

商鞅雖然被秦孝王賜封了左庶長,不買他帳的人也不少,連老百姓一開始都不接受他的變法;聚衆鬧事說商鞅的方法不方便,禁止農民爲了經商拋棄生產,對布帛多的免除徭役廢除奴隸制土地歸於國有,國家承認私有制,在全國設立31縣,由國君派遣官員管理。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方式貴族更不願意接受,更因爲他明令焚燬了很多儒家的書籍,都是士大夫階層牴觸他的變法原因。商鞅變法猛烈雖然得到秦孝王的採納,最終連秦王都防着他,在死後,可憐的被車裂屍體令人唏噓。

如果商鞅能夠變通一下,不要太過激進的逼迫、焚燒儒家的書籍和攻擊儒家思想,估計下場不會那麼慘。

商鞅推崇的:“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理論。雖然商鞅最後被殘忍地車裂分身,加上九族的被連帶滅絕,依然沒擋住人們心裏的記憶。商鞅以法家治國的追求推進了封建制度發展。

但是商鞅崇尚法家,摧毀儒家的心態,確實有些狹隘。他山之玉可以攻山,是寶貝就可以爲以致用。

六國當時都以不同的方式來尋找自己治國的明策,魏國的李悝變法、吳起變法、趙國的胡服騎射、燕國樂毅改革、韓國深不害變法、齊國鄒忌改革’都在摸索適合本國的變革,商鞅的變法無疑最爲成功。

05

歷史上秦國是如何增強國力的?用的什麼方法?

友國轉折到反目

秦國打敗韓國前兩國還是交好的,畢竟是秦惠文王異母的兄弟。母親是韓國人。文王的弟弟能說會道、聰明多計謀,素有智囊之稱,他擅與外交流,對軍事有自己獨立的見解。但是國與國間友好終究是暫時的。兩年後,前太子親自處理政事,剛開始的時候,還是願意維持國家之間的友好關係,因爲自己的母親是韓國人,所以他還是傾向於和韓國友好往來,也沒有計劃什麼敵對的措施;還派出朝廷大臣秦孝王庶子樗裏疾去韓國做丞相幫助韓國國主主持內政,沒想樗裏疾到了韓國之後,一切都本着爲秦國的利益參與韓國的政治,這樣反客爲主的模式自然使雙方的矛盾慢慢激化起來。當丞相只當了不到半年時間,就把兩國之間的矛盾和成見累積的越來越深。最後秦君不得不將樗裏疾召回秦國,商議對韓國的討伐之策。然而內部大臣們意見不一,有願意打仗的支持攻打韓國,也有不願意打仗的或者是韓國有很深因緣的親屬,就極力反對攻打韓國。秦武王見羣臣們意見難以統一,思考之後還是猶豫再三,後來他採取大臣的建議決定用迂迴的政策,讓親信大臣到每個國家去試探一下他們國主的態度。歷史上把這個政策叫做“息壤之盟”。

06

遊說諸國攻打韓國

被秦武王派出去的親信大臣,最先到了魏國。對國君一頓天花亂墜遊說,許諾瓜分韓國的土地等等資源,從魏國出來不辭辛苦到了趙國之後,沒曾想被聽到風聲的韓國,搶先派遣使臣迅速來到趙國。秦國送禮非常大氣,讓趙王心動不已,心思全部傾斜於給秦國打助攻;此時的韓國四面楚歌,燕國、齊國和秦國聯手交好自己成了孤立無援的孤島。秦國遊說後馬上發起了討伐戰爭,掀開了野獸與狼的“宜陽之戰”的戰幕。戰爭一開始,秦國、楚國、魏國對韓國展開了包圍圈,韓國在孤立的包圍羣裏沒有放棄,依然還在堅持爭取對周邊國家的外交戰略,遊說其他國家救援。外交大臣努力的向楚國國王遊說;儘管楚國已經同意了加盟秦國的盟約國,但是並不妨礙他對韓國的救援。韓國爲了國土存亡忍痛讓給楚國很多利益之後,終於得到了楚國的援兵支援。

三國聯軍久攻韓國宜陽一直拿不下來,引起戰前反對大臣的矛盾,反戰和支持的臣子們各個出謀劃策意圖能得到秦武王採用自己的建策。因爲這場戰役整整持續了一年,雙方的物資耗費都是非常龐大的,老百姓民怨以起,秦武王也有猶豫,主攻宜陽的領軍大將甘茂傳回一封信給秦王,親王打開看到:“息壤”兩個字又增兵五萬,以必勝的心態助甘茂終於攻破了益陽城,拿下了宜陽。而這時楚王聽取採納了周王意見,趁秦軍剛打完仗疲累不堪之機發兵攻秦;秦國此時的國力和韓國已經兩敗俱傷,楚國這時出兵正是抓了秦軍軟肋,秦王趕緊把煮棗地方獻給了景翠。韓國爲了自保也拿出重寶酬謝景翠。這樣楚國在雙方都得到了巨大的好處,就對出主意的東周非常的感恩。到了公元前307年,秦武王率領親信去拜見周天子,喝酒高興激起興致便要和有名的大力士孟說比舉鼎,秦武王自小仗着身高力大酷愛與人比試力氣,見到韓國的大力士舉鼎立即躍躍欲試;誰成想是一個悲劇的引子;秦武王放下鼎的時候砸了腿,當時痛的昏厥過去,幾天後死亡,死的時候只有23歲。

07

歷史上秦國是如何增強國力的?用的什麼方法? 第2張

趙王使謀接新君

秦武王一死,局勢驟然變的緊張,他沒有子嗣一時沒有接王位的人選;趙國靈王得到消息後,讓丞相到燕國用計謀騙回羈押在燕國的武帝之弟稷,迎回趙國收拾照顧的好好的送回秦國;在大臣們的反對聲裏稷被親舅舅大將魏冉支持,坐上帝位。成了新君秦昭襄王。魏冉又任命白起爲戰將幫助年剛僅19歲的秦昭王征戰其他國家。和父親兄長繼位時的年齡差不多的秦昭王,還不會管理國家,就由他的母親幫助處理政事;與秦武王的短壽比,昭王成了秦國統治王位最長的君王。此時,秦廷百官之首依然是樗裏疾,對於危亡欲傾的韓國君臣來說就是找到一顆救命稻草,也是唯一可以使韓國柳暗花明的希望,畢竟樗裏疾在韓國待了半年。韓國立刻向秦國送出友好的橄欖枝給左丞相甘茂,充分發揮測試出甘茂朝秦暮楚的特性,他極力贊成於韓和好,並建議將佔領的武遂土地歸還韓國引起秦昭王懷疑。甘茂這個決定主要還是因爲此時魏國已經傾向了齊國。局面一下子成了楚、齊、魏都成了秦國面前的敵人。但是甘茂因爲得罪了前朝重臣樗裏疾加上建議還回韓國土地,怕被殺叛逃最終死於魏國。

08

七國各懷心腹事

雖然秦在侵伐韓國戰爭沒有取得理想的結局,但是秦國的生產發展並沒有因爲戰爭而停滯,經濟的繁榮促使國力很快又壯大起來。經過商鞅變法以後,培訓軍隊也是學習運用的吳起變法,軍卒全員訓練的強悍勇猛,到了魏後期軍事實力已經無法和秦國正面對抗。秦國久攻不下魏城還採取了殘忍的引黃河、鴻溝之水灌樑都城,包圍三個月後城牆都被泡壞。魏王不得不降魏徹底滅亡。秦國在魏東部地區設置碭郡。滅小國韓國的時候秦軍用了一年時間,而滅魏國時只用了三個月。

各國的盟約也是各懷算計,權衡利益纔會有所幫助。就像趙國當初對秦武王朝的使節採用的:嘴上答應秦幫助討伐、圍擊韓國,當戰事起來又採用觀望的政策;當秦國需要盟友出擊韓國的緊急時刻,趙國卻反水秦國出兵解救韓國。總之一切行動沒離開允諾的利益。

09

爲統一鋪路嬴政

經過秦孝王、到秦武王、再到秦昭王這幾代君王,強勁的強擼、討伐秦國的勢力已經基本完成了統一的基礎;鋪給秦始皇帝嬴政的一統之路已經很明顯了。

秦始皇繼續採用秦家老傳統:遠交近攻軍事策略,把韓國、趙國列爲被消滅的第一梯隊。他用懷柔之策拉攏燕、齊;穩住相對實力較大的魏、楚;韓國滅亡後。趙國正趕上天災人禍,飽受旱災影響,秦軍趁其無力防備,派遣兩路軍馬形成南北之勢,合擊趙國都城邯鄲;此時的趙國已經非常不抗打很快連趙王都被俘虜,兒子逃命到代(河北蔚縣)。又接着攻打魏國,楚國。滅燕、滅齊。軍勢真如猛虎下山,勢不可擋。那些同樣是秦軍得這支部隊,同樣的水土同樣的祖先、同樣的子弟就因爲制度的不同,就培養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戰勢和戰員。沒改革時,打仗贏少輸多,改革後越搓越猛;制度不一樣動力推動結果就不一樣。就是一支同樣的軍隊等到了公元前247年,13歲的嬴政手裏時,戰鬥力已經無有抵抗的對手;秦始皇啓用小小官吏李斯的計謀,到了230年至221年先後就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爲他的集中中央大權推平了一切阻礙力量。

歷史上秦國是如何增強國力的?用的什麼方法? 第3張

杜牧在《阿房宮賦》裏有:“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簡潔語言,描述了秦朝至西周以來的500年分裂局面,不到10年的時間,被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建成中國歷史開天闢地第一個:“中央集權王朝”。留下了秦朝在中國遠古發展史的輝煌畫卷、和平統一的戰鬥歷史!

10

秦國改革變法無疑是成功的。看看他們留到現在的一些實用型建築:“長城、都江堰、鄭國渠、靈渠、湘江和珠江的水道、最早的高速公路:直道、馳道”除了長城成爲後人敬仰的旅遊景點其它依然還在發揮重要水利、運輸作用。

秦國的能從弱轉強最主要是得益於秦孝公。他的一系列的良好治國措施給秦國打開了一個快速發展的局面,使國家在打仗的同時,依然能夠良性的發展生產。他的任人唯賢、知才善用都給他帶來思路的突破;爲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廣開言路、招賢納士,招請商鞅等爲代表的法家人物,在治理國家上委以重用開啓先鋒軍的衝力。開闢農業私有制先河,使普通農民自己耕田自己收穫,極大地鼓舞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打擊了地主階級氏族、血源中心相聯的不勞而獲統治,鼓勵貴族士紳建功立業,訓練軍隊士兵英勇頑強有功即賞的提升通道,統一計量單位等等一系列舉措,肉眼可及的速度快速繁榮了國家的經濟發展。力強大國力的同時,軍事上的謀略也非常成功;最早以弱大打小,打近交遠的謀策第一個打敗了力量最小的韓國,只用了一年然後又整飭軍力去戰魏國,兩場大型戰役使魏國大敗,削弱了魏國的軍事和經濟力量,使魏國最後一蹶不振,秦國趁機收復魏國大片土地。按理說楚國和秦國的實力差不多,可惜楚國嘴強軍力不強,很快被秦國拿下。秦國的私有制給本國農業打了強心針,豐裕的農產品給予秦軍軍事上極大的保證後,就開始尋找機會和趙國打仗。由於趙國的國力實在強大,就在和趙國征戰的過程中,使用各種計謀促使趙國內亂,挑撥國主與君臣的關係。秦軍賄賂給趙國的大臣,故意傳言,說他們領兵打仗的廉頗將軍快要投降了,秦軍就是害怕趙括不敢進兵。趙括本來就是“軍”二代,沒有實戰經驗可是讀了不少兵書一聽挑唆立馬來了精神,對秦軍無比輕視。秦軍爲了麻痹軍二代秦括,假裝打不過後退,等到趙括中計已經來不及,40多萬的軍兵,活活被坑殺。趙國從此國力大傷,在沒有能力和秦軍對抗,其他幾國更不是秦國的對手,最終,被始皇帝統一六國,完成國土統一大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