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長平之戰對戰國形勢影響有多大?活埋45萬趙軍的戰爭

長平之戰對戰國形勢影響有多大?活埋45萬趙軍的戰爭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平之戰是歷史上有名的戰爭,可謂是一場堵上秦趙兩國國運的持久消耗戰,死去的將士不計其數,活埋了整整45萬趙國熱血男兒,那麼這一場戰役,對戰國形勢影響有多大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詳細講講。

雖說趙國是秦國在軍事上最大的敵人,但擋住秦國東出之路的,正是韓國。無論是北部的豫北通道,還是南部的豫西通道,都在韓國控制範圍內。秦國要想在中原地區掀起腥風血雨,必須先把韓國打得服服帖帖。秦昭襄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攻下五城,斬首五萬。四十四年,絕韓南陽太行道,一軍臨滎陽,一軍臨太行,使韓國北部地區與首都無法相連。四十五年,五大夫賁攻韓十城,白起率兵攻韓野王,後降秦,上黨道因此被隔斷。秦國拿下了野王,將韓國南北截成兩段。隨即秦軍北上,準備吃掉已經孤立無援的山西高原的西南角——上黨高地。秦昭王本意利用軍事威懾韓國,以達成“割地求和”的目的,進而在政治格局上,擺脫秦國在對外作戰期間,易受韓國地域關聯的潛在威脅。但一系列的區域征伐佔領,帶動了地域空間的連動,改變了各國之間的地緣格局。

面對上黨的歸屬問題,韓國內部政見相左,上黨郡守馮亭認爲秦國隔斷了上黨與首都之間的通道,兩地無法建立聯繫,韓軍無力獨自與強秦對抗。經過朝中幾番激烈的爭吵,韓國決定“禍水北引”,化身“古代”張伯倫,實行綏靖政策,把上黨地區送給趙國。其如意算盤打得非常妙:趙國出於地緣戰略的考慮,必然會接收上黨地區,那麼秦國方面肯定氣急敗壞,進攻趙國,趙國受到秦國攻擊肯定會和韓國親近。爲什麼韓國這麼篤定趙國必然接收上黨呢?首先趙國在黃土高原上領土連成一片,有能力管控上黨盆地。趙軍也在闕與之戰中“粉碎了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其次,如果秦國拿下上黨,只需要穿越太行山的小道,便可以直插邯鄲,趙國就會被逼到險境。

長平之戰對戰國形勢影響有多大?活埋45萬趙軍的戰爭

所以趙國君臣明知韓國這是在把秦軍往自己身上引,也不得不爲之。上黨地區可是守護趙國的重要屏障!於是,趙王命令平原君前去接收上黨地區。秦國眼看上黨地區就要落入自己手中了,竟然被趙國截胡了。簡直氣不打一處來!

公元前260年,秦國大軍在王齕的帶領下向趙國新接手的上黨地區氣沖沖地殺來。趙國派名將廉頗前往迎敵。廉頗迅速的選擇了上黨地區的長平作爲防守迎擊的主戰場,憑藉險要的地形佈置了三條防線,分別是空倉嶺防線、丹水防線和百里石防線,層層設防。秦軍確實取得了不少局部勝利,但始終難以攻克趙軍壁壘,無法跨越丹朱嶺、金泉山一線。廉頗意識到秦軍遠離都城核心區作戰,糧食補給存在問題。且新占上黨西部地區,立足未穩、力求速戰的軍事意圖,趙軍於是轉變策略,築壁壘而守,欲將速戰轉爲消耗持久戰。秦國的核心——關中地區離上黨地區較遠,糧草後勤補給難度大。而趙軍以逸待勞,有本土作戰優勢。

秦軍多次挑戰,但趙軍總是堅壁不出。就如同後世司馬懿不應對諸葛亮叫陣,只是安營紮寨。趙國想憑藉本土作戰的後勤優勢和秦國打消耗戰,讓秦軍支撐不住如此大規模的作戰,等待秦軍被迫撤軍之時,趙軍再一鼓作氣殺出。但打仗,最終拼的還是綜合國力。秦國消耗快撐不住時,趙國也即將臨近山窮水盡的地步。秦國補給線雖然拉得特別長,但仍然可以依靠水路運輸,而趙國只能在險峻的黃土高原上往前線運物資,人力消耗不比秦國少多少。此時趙王不免心急如焚,再這麼耗下去,恐怕趙國會首先撐不住,他一方面催促廉頗出戰,同時又開始想着罷兵求和之事。趙王還是坐不住了,派人入秦議和。秦國重臣範睢順水推舟,一方面,假意答應,緩解秦軍在上黨的困境;另一方面,大肆宣傳秦趙議和的消息,阻礙他國見機攻秦。本來其餘各國就害怕得罪秦國,趙國的處境因此變得更加孤立。秦國又迅速開始實行反間計。速戰的關鍵點就是穩重如縮頭烏龜,怎樣都不應戰的廉頗。爲了搞定廉頗,范雎派人去趙國大肆宣傳廉頗老了不敢出擊,即將投降的流言。並旁敲側擊秦國人現在想起趙奢來還害怕,他兒子趙括就帶有着優良的抗秦基因,天生就是秦國人的剋星。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前文提到的閼與之戰是由趙奢主導下的勝秦之戰。這種歷史記憶給了趙王一定的政治、軍事幻想,希望趙括再現其父之能。趙王性格比較激進,以爲廉頗之法過於保守,一直不應戰也不是辦法。所以趙軍主將就換成了趙括。趙奢一直評價他的兒子過於高傲,而且對士兵的生命不以爲然,換句話說就是缺乏人文關懷。趙奢一直認爲他的兒子不能統領大軍,這種作戰態度是極其危險的。後來45萬趙軍全部因他而喪命,可謂一語成讖。其實趙王也是不得不換將,趙國的資源和國力都不允許廉頗這麼和秦國人乾耗下去了。

長平之戰對戰國形勢影響有多大?活埋45萬趙軍的戰爭 第2張

不管是勝是負,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必須要打一仗,纔有一線生機!在得知趙括被替換爲趙軍主將後,秦國上下一片狂喜。於是把自己的主將由王齕偷偷換成了白起!白起,就是那個伊闕之戰打敗24萬韓魏聯軍,攻破楚國都城的那位戰神!他即將來到他職業生涯中最波瀾壯闊的戰場,真正加冕爲“殺神”,沾上45萬趙國勇士的鮮血。秦昭襄王下令嚴密封鎖秦國換將的消息,萬一趙國被白起嚇破了膽,又不出戰,那秦國這一番引蛇出洞的努力可是白費了。趙括來到長平之後,把重要職務都換成了自己的派系親信,而且一改廉頗此前的防禦措施,準備全軍出擊。白起採取誘敵深入的戰略,先給趙括一點自信。他命令軍隊佯裝敗走,把趙軍引至秦軍陣前。隨即又分兩路兵封鎖趙軍後退的路線,一路爲奇兵二萬五千人截斷趙軍;另一路軍繞至趙軍背後,阻斷糧道供給,形成合圍之勢。秦軍主力就死死擋住進攻的趙軍,並且白起又從正面的主力中抽調了援軍,迅速趕到丹水防線,把趙國軍隊分爲前後兩半。趙國軍隊被秦軍正面防線,丹水防線,百里石長城防線,左右兩翼的騎兵部隊分割爲兩部分。趙軍進無法攻克秦軍壁壘,退則難將軍隊整合,又無糧食供給。四十萬秦軍藉助防禦線、地形把四十五萬趙軍包圍了!而且內部還將其分成兩塊,首尾不能兼顧。戰神白起這一出手,果然就是大手筆!白起下令秦軍輪番攻擊,拖垮趙軍戰鬥意志,趙軍幾番下來已無力相抗,轉爲築壁堅守,以待援糧。秦昭王獲知趙軍缺糧後,親自至河內,號召當地所有15歲以上的男子前往長平戰場。賞爵一級,將民衆遷至長平,阻斷趙軍糧食供應來源。趙軍進退兩難,只能殊死搏鬥。這四十多天裏,其實趙括展現出了非常高的指揮素養,遠非後世所批評的那樣一無是處。四十多天裏,趙軍沒有出現內亂,沒有出現投敵,而是成建制的始終讓秦國人高度緊張。所以,趙括紙上談兵確實該被批評,但他也畢竟是趙奢的兒子,基本的軍事素養還是極高的。能讓趙軍上下一心,和秦軍殊死搏鬥,本身就是軍事能力的最好體現。最後趙括被射殺,趙軍士卒四十多萬降秦。面對數十萬的趙軍降卒,白起認爲:“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爲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爲亂”。

長平之戰後,秦國真的再也沒有一個能打的對手,能阻止它統一六國了!

我們先來看一個著名的公式。

美國學者克萊因提出的國力評估公式,P=(C+E+M)×(S+W)。其中,P代表綜合國力,C代表人口和領土,E代表經濟實力,M代表軍事實力,S代表戰略意圖,W代表國家意志。我們從上述四個維度來評估一下秦國與趙國。

人口領土問題上,秦東出關中,置河東郡,北收上郡、隴西、北地,南得巴蜀、漢中,廣領土,招徠民。反觀趙國,疆域北臨匈奴、燕國,南界韓、魏,東鄰強齊,爲四戰之地。

軍事實力,秦歷商鞅變法,除舊法,行軍功爵,極大地增加了秦軍的軍事實力,趙國雖經“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但內政上仍保持戰國初期的貴族掌權。

戰略意圖上,範睢“遠交近攻”的戰略奠定了秦統一前數十年的政治方針,上黨歸趙是意外之舉,並非趙國主觀的戰略延伸。

國家意志上,秦國始終堅持戰爭取勝,內政、外交、軍事三者之間,梯次有序,緊密結合,並無如同趙國“且戰且和”的政策搖擺。

可見秦國方方面面都要勝過趙國。

從列國形勢分析,山東六國的軍事中堅力量——趙國徹底被打斷了脊樑。韓魏自保越來越難;楚國死氣沉沉,內部爭權暗流涌動;燕齊偏安一隅,難成大事。

從長時段分析來看,長平之戰的發生是秦東擴計劃的實行所致,結果是繼魏、韓、齊、楚後,趙國也再無絕對實力主導合縱政策。

即使合縱,也在兵力、政治統一性等問題上無法阻礙秦兵東出。隨後河東、太原、上黨地的喪失,奠定了秦東進的地緣優勢。作爲長平之戰前南線交通要道的佔據,更是使秦國控制了中原要地,三晉已爲“刀俎魚肉”。

等到秦王嬴政即位後,統一六國,已經成了歷史主潮流。不是荊軻這種刺客的偶然之舉就可以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