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長平之戰時秦趙四十萬大軍對峙了三年,是真的嗎?

長平之戰時秦趙四十萬大軍對峙了三年,是真的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長平之戰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我們很多人對戰國時代的第一印象就是戰爭不斷。畢竟那是“戰國”。在這個時期,各諸侯國出了許許多多能人異士,也因相互攻伐而爲後世留下了海量故事。在中國漫長的戰爭史上,秦國與趙國的長平之戰就“幹掉”了許多戰役躋身千古名戰的行列。什麼“紙上談兵”、“白起坑殺趙國四十萬將士”、“秦趙四十萬大軍對峙了三年”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關於這場戰爭的細節。

但歷史並非流傳得廣了就是真實。秦趙大軍在長平進行了一場影響趙國存亡的關鍵戰役不假。但諸如兩國四十萬大軍對峙三年、白起坑殺四十萬俘虜等說法,其實還值得我們深究。

一、長平之戰的爆發

長平之戰時秦趙四十萬大軍對峙了三年,是真的嗎?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時由趙國控制的長平突然“熱鬧”了起來。趙國的軍隊在老將廉頗的帶領下來到這座原本並沒有太多“存在感”的城邑,而勢頭正盛的秦國將帥也在王齕的指揮下逼近長平。

於長平而言,突然陷入一場戰爭破有一種“飛來橫禍”的味道。前一年,秦國首先對韓國動手。待到這一年年初,和長平相距不遠的韓國上黨也被攻佔。上黨人大量逃往長平避戰,秦軍就在後面追擊。而趙國擔心秦國趁機攻打長平,進而入侵趙國,於是也派出重兵。長平之戰,由此爆發。

二、秦國與趙國的新仇舊恨

我們對於長平之戰起因的認識,大多正如前文所說。但事實上,秦趙兩國積怨已久。

在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前,趙國曾礙於秦國的實力而助秦攻齊。秦昭王時期,範睢提出了“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彼時秦國要攻的“近”,是韓國和魏國。而趙國,還是秦國想要交好的“遠”。但隨着趙國實力的不斷增強,以及東方另五國的不斷衰弱,秦國逐漸意識到趙國已成爲自己統一天下的首要阻礙。

後來在秦國入侵上黨,逼迫韓桓惠王將上黨郡割讓給秦國時,先後兩任上黨郡守寧願把上黨送給趙國也不願向秦投降。且彼時在趙國,有人看中了上黨郡位於三國交界的重要戰略意義,有人堅信趙國有實力對抗秦軍,因而上黨郡最終不如秦國所願地落入了趙國手中。

長平之戰時秦趙四十萬大軍對峙了三年,是真的嗎? 第2張

趙國“虎口奪食”,讓範睢抓住了把柄。秦昭襄王隨後採納範睢的建議,以趙國侵佔上黨爲藉口派出了後來成爲三朝名將的王齕。我們以爲的後來趙國派出廉頗鎮守長平,其實是趙國在收到上黨被攻的消息後就派遣廉頗前去支援上黨。只不過廉頗人才走到長平,上黨就已經被秦軍徹底拿下。

所以長平之戰,乍一看是趙國爲了保護自己安危而攔截來犯的秦國,實際上是趙國“挑釁”,被秦國抓住“把柄”,最終在長平來了場對於二十年積怨的清算。

三、秦趙兩國在長平戰場的實際付出

對於長平之戰進行期間的種種,許多人早已有不少認識。廉頗屢次敗在王齕手中,又堅持以守代攻的策略,因而最終被惱羞成怒的趙孝成王換下戰場。而來接替廉頗的,是據說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

趙括能代替廉頗並非因爲趙孝成王欣賞這個年輕人,而是秦國在趙國使了一出離間計,趙括是被秦國挑中的能拖垮趙國的“棋子”。而廉頗被撤職倒是實打實的委屈。在當時趙國內部缺糧,外部又與強秦僵持的狀況下,廉頗利用天險以守代攻的策略正是最好的選擇。但誰叫最後拍板的是被糊弄了的趙孝成王呢。

長平之戰時秦趙四十萬大軍對峙了三年,是真的嗎? 第3張

此外,關於廉頗在長平一帶的山林間堅守了三年有餘一說,其實是並無力證的傳聞。從秦國拿下上黨到長平之戰結束,不過是不到九個月的事。“三”作爲古代漢語裏的常用約數詞,在這個故事裏或許只是想說明當初廉頗堅守的不易和正確。

而對於秦國暗中派出白起,最終造成趙國四十餘萬飢疲精銳被殘忍坑殺一事,我們更應該集合考古證據來認識。以已被較充分發掘的長平之戰遺址永錄1號屍骨坑的發掘爲例,我們所得知的是130餘位被埋葬者中,絕大多數都是在死後才被埋葬的。且他們身上大多有刀痕、箭痕、砸傷等致命傷。至於極有可能被活埋的,只發現了個例。其骨骼未見外傷,只有身體扭曲的姿態和兩手腕平行靠近的特徵暗示着他可能是被綁住雙手然後活埋。

事實上,即便是以鍼砭時弊而聞名的與長平之戰同時代的荀子、韓非子等人,雖在言辭中反覆提起秦趙的長平之戰,但也未曾批駁過什麼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再加上如今的考古證據,坑殺四十萬人這一人盡皆知的說法就更缺少說服力。因而這或許也稱得上是我們對長平之戰的最大誤解。

當然,無論當初長平之戰戰況如何,我們如今都珍惜和期待和平。對峙三年、坑殺四十萬這樣的悲劇,即便曾經真的發生過,我們也不希望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