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戰國時期爲何會爆發長平之戰?起因是什麼?

戰國時期爲何會爆發長平之戰?起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平之戰,是幾千年中國古代史上規模首屈一指的戰役。這是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63年),秦國的武安君白起攻打韓國,攻佔了南陽(河南焦作修武縣以西),佔領並斷絕了太行山道。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國的左庶長王齕攻打趙國,攻佔了上黨郡(山西長治長子),發起了長平之戰。在長平之戰中,白起指揮的秦軍用50餘萬大軍依靠地形圍住人數幾乎相等的趙軍,趙軍斷糧40多天,最終在趙括被殺後潰敗。

在此基礎上,秦軍在長平之戰中坑殺了趙國40餘萬投降的士兵,這讓巔峯時期的趙國走向了衰落。值得注意的是,就長平之戰的起因,主要就是關於上黨地區的歸屬問題,也即秦國在切斷了韓國上黨郡和韓國都城的聯繫之後,趙國選擇接受了上黨郡,這讓憤怒的秦國發起了長平之戰。那麼,問題來了,長平之戰爆發前,趙國接受上黨地區,到底是不是戰略錯誤?

首先,在筆者看來,趙國接受韓國的上黨郡,不能稱之爲戰略錯誤。在長平之戰爆發前,秦昭襄王派大將王齕進攻韓國,截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國都城之間的聯繫。因此,上黨郡可謂成了一座孤島。在此背景下,上黨的郡守馮亭不願意投降秦國,於是讓使者帶着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

戰國時期爲何會爆發長平之戰?起因是什麼?

《史記.趙世家》:趙豹出,王召平原君與趙禹而告知。對曰:“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王曰:“善。”乃令趙勝受地。

針對該不該接受韓國的上黨地區,趙國的大臣存在不同的意見。其中,平陽君趙豹反對接受韓國的上黨郡,認爲這會遭到秦國的報復。但是,趙豹出去後,孝成王召見平原君和趙禹告訴他們這件事。他們回答說:“出動百萬大軍進攻,過一年也得不到一座城,如今白白地得到十七座城邑,這麼大的便宜,不能丟掉。”孝成王說:“好。”於是派趙勝去接受土地。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接受上黨郡,意味着趙國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了17座城池,這對於趙國來說,自然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在戰國時期,戰國七雄之間的激烈較量,就是爲了兼併其他諸侯國的城池。比如爲了爭奪河西之地,秦國和魏國之間進行了數十年之久的戰爭。現在,對於趙國來說,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奪取17座城池,顯然是一件不能錯過的事情。另一方面,很多人要說了,趙國接受上黨郡,意味着秦國肯定要對趙國進行報復。但是,即便趙國不接受上黨郡,秦國在奪取該地區後,同樣會對趙國進行用兵。

《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在戰國中期,秦昭襄王採用范雎所提出的遠交近攻策略,以此對外擴張。就遠交近攻來說,指的就是和齊國、燕國交好,以此進攻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國的疆域。

在戰國七雄中,和韓國、魏國一樣,趙國也是臨近秦國的諸侯國。因此,在奪取韓國的上黨郡之後,趙國自然是秦國下一個進攻的目標。所以,即便趙國不接受上黨郡,同樣躲不過秦國的進攻。既然如此,先接受韓國的上黨郡,增強自己的實力,以此來應對秦國接下來的進攻,自然不是戰略錯誤了。

戰國時期爲何會爆發長平之戰?起因是什麼? 第2張

更爲關鍵的是,早在長平之戰前,秦國就已經開始襲擾趙國了,比如閼與之戰,是指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趙國名將趙奢率軍於閼與(今山西和順),擊敗秦軍的一次奔襲作戰。如果在閼與之戰中,沒有趙奢力挽狂瀾的話,那麼秦國很可能繼續加倍的蠶食趙國。從這一點來看,秦國和趙國之間的較量,是不可避免的,不會因爲趙國將上黨郡拱手相讓,秦國就放棄了一統六國的計劃。

最後,上黨郡的位置實在太重要了,如果讓秦國佔據上黨郡,纔是趙國的戰略錯誤。上黨,地勢高險,自古爲戰略要地之地,境內主要有長治盆地、晉城盆地兩塊盆地,兩盆地依丹朱嶺、羊頭山和發鳩山等山脈爲界(自古爲潞、澤兩府的傳統界山)。因此,對於兵家必爭之地的上黨郡,趙國顯然不能輕易錯過。當然,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接受上黨郡不能說是戰略錯誤,但是,趙孝成王之後的舉動,可謂昏招頻出了。

一方面,對於長平之戰的爆發,趙孝成王沒有充足的準備,比如趙國大軍的糧草短缺,導致其必須主動出擊,從而給白起以可乘之機。再比如長平之戰進行的時候,趙孝成王存在和秦國談和的幻想,讓戰國七雄的其他諸侯國也出現了誤判。另一方面,在長平之戰的作戰人選上,廉頗雖然不能稱之爲完美,但是,其已將將趙軍的損失降到最低了,畢竟在整體戰鬥力和後勤補給上,趙軍都比不上秦軍,所以堅守以此等待時機,成爲當時最合理的選擇了。不過,正是因爲前期準備不足,趙孝成王無法再堅持下去,這才用趙括替換了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從而讓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走上了巔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