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高仙芝與封常清號稱帝國雙璧,爲什麼唐玄宗要殺了他們?

高仙芝與封常清號稱帝國雙璧,爲什麼唐玄宗要殺了他們?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高仙芝和封常清是唐玄宗時期名將,卻因爲唐玄宗的偏聽偏信,導致二人冤死,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臨陣殺將自古就是兵家大忌,即便不通兵法的人,稍加思索,也能明白其中的肯綮。大戰在即,將士們最需要鼓舞士氣,而臨陣殺將,則動搖了軍心。歷史上因此而慘敗的,比比皆是。

然而,安史之亂一開始,唐玄宗便犯了此忌,殺得還不是普通的將軍,而是當時大唐帝國軍界的臺柱子,號稱“帝國雙璧”的高仙芝與封常清。

高仙芝與封常清號稱帝國雙璧,爲什麼唐玄宗要殺了他們?

高封兩將非常能打,均成名於西域,前後擔任安西節度使。二人在西域戰績輝煌,遠征大、小勃律、竭師國、石國,可謂橫掃西域,罕逢對手。在大唐軍界,二人也成爲僅次於安祿山與哥舒翰兩大巨頭的三四號人物。

開始之亂爆發後,面對唐玄宗,封常清將胸脯拍得震天響,說要“挑馬棰渡河,計日取逆胡之首懸於闕下。”玄宗大喜,對他委以重任。封常清與高仙芝作爲第一撥與第二撥反擊力量投入了戰場。

但是,安祿山造反蓄謀已久,而且十大藩鎮他獨掌其三,手下軍隊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超其他藩鎮。這次起兵,更是遴選了其中十五萬精銳,其戰鬥力相當可怕。

而高封兩人帶領的隊伍卻是臨時招募的市井之徒,與兇悍的邊軍相比,這些人簡直是螳臂當車,而且封常清六萬、高仙芝五萬,在數量上也遠遠不及叛軍。所以,這是一場註定失敗的戰役。

果不其然,封常清在武牢關與叛軍剛一相遇,便一觸即潰,但名將就是名將,即便是烏合之衆,封常清也組織起五次反擊,有效遲滯了叛軍的進攻。然而,實力終究相差懸殊,封常清放棄了敗走洛陽,與進軍到陝郡的高仙芝匯合。

昔日的戰友相會,封常清感慨萬千,對高仙芝說:“常清連日血戰,賊鋒不可當。且潼關無兵,若賊豕突入關,則長安危矣。陝不可守,不如引兵先據潼關以據之。”(《資治通鑑》)

高仙芝與封常清號稱帝國雙璧,爲什麼唐玄宗要殺了他們? 第2張

這段話有三層意思:其一,安祿山兵鋒太盛,不可硬拼;其二,陝郡無險可守,應當放棄;其三;潼關無兵,一旦失手長安危險,我們應該防守潼關。對於老搭檔、老戰友,高仙芝非常信任,而且封常清所說也確實合理,於是二話不說,便率領大軍退守潼關。

事實證明,他們的行動是正確的,因爲他們剛一入關,叛軍便尾隨而至,看到他們有所準備,才悻悻離去。

同時,封常清一連三道奏表,向玄宗闡述了叛軍強大的實力,以及敵我對陣形勢,並親自前往長安面聖。但是,玄宗此時正在氣頭上:你封常清當時怎麼對我說的?丟了東都不說,還慫恿高仙芝撤退!不但奏表一封不看,還命令封常清返回前線,以白衣在軍中戴罪立功。

此時,玄宗派去的監軍宦官邊令誠也起了壞作用,他爲了逃避丟失國土的責任,對玄宗進了讒言:大軍避敵鋒芒,他說是畏戰不前;退保潼關是戰略撤退,他說是狼狽逃竄;來不及請示,他說是抗旨不尊。更爲無恥的是,邊令誠多次向高仙芝索賄不成,竟誣陷高仙芝剋扣軍糧。玄宗盛怒之下,下旨將高仙芝與封常清賜死。

從軍事上來說,高封兩人的決策是無可挑剔的,潼關對長安來說太重要了,後來玄宗也是這樣執行的。那麼玄宗爲何還要犯兵家大忌,臨陣殺將呢?僅憑邊令誠的讒言嗎?

高仙芝與封常清號稱帝國雙璧,爲什麼唐玄宗要殺了他們? 第3張

我認爲決不是,應該還有兩方面原因:

01首先,戰役的結果與玄宗的期望值相差太大。

當初,不論是宰相楊國忠,還是大將封常清,都將牛皮吹上了天,這才短短几天,又說賊鋒不可擋,你們跟天子鬧着玩呢!當初派你們二人去,是與叛軍決戰的,結果封常清一觸即潰,五戰五敗,高仙芝更可惡,望風而逃,朕的東都洛陽與五百里大好河山就這麼沒了?

玄宗英明一世,老了卻經受了這麼大的打擊,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傷害,所以將氣撒在了高封二人身上。

02其次,東都淪陷,五百里國土不戰而丟,政治上影響太大。

從軍事上考量,高封二人這樣做無可厚非。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戰機稍縱即逝,不急請示就行動也有情可原。然而,玄宗一生雖然經歷豐富,但從沒上過戰場,對軍事與政治之間的關係缺乏直觀的認識。

高仙芝與封常清號稱帝國雙璧,爲什麼唐玄宗要殺了他們? 第4張

他僅看到了東都淪陷,五百里國土不戰而丟的事實,這樣的結果,將在朝堂之上與萬民之間造成極不好的影響,動搖了舉國上下打擊安祿山的決心,所以才認爲高封二人罪大惡極。

總之,奏表一封不看,對敵情不認真研究,而連殺二位對叛軍已經熟悉的名將,是玄宗晚年昏庸的突出表現;是自毀長城的糊塗之舉;是親者痛仇者快的荒唐做法。之後,玄宗只能寄希望於已經倒在病榻之上的哥舒翰,造成了更大的失敗。

當邊令誠得意洋洋的帶着敕書來到潼關,宣判了高封二人的死刑後,封常清毫無懼色,甘心受罰,只是將最後一份奏表交給了邊令誠,請他轉呈陛下。面對剋扣軍糧的罪名,全軍將士爲高仙芝大呼冤枉。然而,命數使然,兩位將軍同日斃命。

高仙芝與封常清兩位名將磊落的風骨與高尚的節操可俯仰於天地;他們的作爲,無愧於軍人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