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小時候刻苦好學的匡衡,爲什麼長大後會身敗名裂?

小時候刻苦好學的匡衡,爲什麼長大後會身敗名裂?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匡衡,字稚圭,西漢經學家、大臣,官至宰相,是廣爲流傳的”鑿壁借光“故事的主人公。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相信大家在上小學的時候都學過這樣一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匡衡。他自幼家境貧寒,連燈油都買不起,然而這並不能阻止匡衡求知的慾望。他將自己和鄰居家相隔的那堵牆鑿了一個小洞,這樣每到夜晚來臨之時,鄰居家的燭光就能透過小洞照到他們家來,匡衡就憑藉着這微弱的燭火秉燭夜讀。

小時候刻苦好學的匡衡,爲什麼長大後會身敗名裂?

匡衡的故事非常勵志,一直被後世作爲刻苦學習的典範傳揚,激勵了一代代讀書人刻苦學習,鑽研求知。而匡衡從小就如此聰明好學,想必長大也一定會出人頭地,揚名立萬。不過和大家想的稍有出入的是,匡衡雖然讀書刻苦但天資一般,加上家庭條件差和學習時間少等原因,使得他在連考了九次科舉之後才得以考中。

雖然考試不甚順利,但是他的運氣屬實不錯。匡衡自己特別喜歡《詩經》,而當時的統治者漢元帝十分尊崇儒學文化,對《詩經》等文史經典也非常感興趣。正是基於此種原因,使得匡衡得到了漢元帝的重視和信任。在他的一路扶持下,匡衡的仕途可謂是屎殼郎變季鳥-步步高昇,從原來的地方小官一路做到了漢朝的宰相一職,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小時候刻苦好學的匡衡,爲什麼長大後會身敗名裂? 第2張

匡衡在做宰相期間也曾有過一些政績和作爲。他首先大力提倡以禮治國的執政理念,要求上至皇帝,下至百官都要做到勤儉樸素、勤政愛民。這些做法使得西漢末期政府和人民之間的尖銳矛盾有所緩解,有利於社會的和平安定和朝廷的統治,因此也得到了漢元帝的讚賞和認同。

隨着個人權勢和財富的極度增長,匡衡逐漸改變了以往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其權力慾望和對金錢的貪婪與日俱增。漢元帝曾經封匡衡爲安樂侯,按規定可以享受三千一百頃封地。其實這些封地已經足夠匡衡和其子孫享用終生了,然而匡衡卻對此仍不滿足,他認爲自己功高勞苦,理應得到更多的封賞,於是他在領取封地時和負責丈量土地的官員串通一氣,使得自己的封地在原來的基礎上多增加了400頃。

除此之外,匡衡還縱容自己的家人行兇鬧事。一次匡衡的兒子醉酒後與人發生糾紛,隨後竟失手將此人殺死。匡衡知道此事後非但沒有責罰其子,反而還利用自己宰相的職權對其進行包庇。由於漢元帝對匡衡極爲器重,因此他在得知這兩件事後也沒有過多對其進行責問,而是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了了之。

小時候刻苦好學的匡衡,爲什麼長大後會身敗名裂? 第3張

不過匡衡最終還是沒有逃脫掉應有的懲罰。事發後沒過幾年漢元帝就駕崩逝世了,繼位的是他的兒子漢成帝。而這時匡衡的這兩件陳年舊案也被人重新挖了出來,告到漢成帝那裏。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漢成帝剛一上任正好想明正典刑殺一儆百,以維護他作爲皇帝的權威和尊嚴。於是他一怒之下免除了匡衡的一切封號和官職,將其貶爲庶民驅逐出京城。於是匡衡就這樣灰溜溜的回到了老家,沒過幾年便在憂憤和羞愧中鬱鬱而終了。

有句古語叫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我想這句話用在匡衡身上再合適不過了。雖然他從小刻苦好學,艱苦樸素。然而在登上權力的頂峯之後,匡衡便失去了原來的初衷和本心,被貪婪和慾望衝昏了頭腦,最終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他的故事是值得我們每個人警醒和借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