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康熙執政初期,爲什麼要推行海禁政策?帶來了哪些影響?

康熙執政初期,爲什麼要推行海禁政策?帶來了哪些影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愛新覺羅·玄燁,即清聖祖、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他在執政初期,一直推行海禁政策,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又有云南地方官請開銀礦,朝臣們還沒來得及展開討論,大學士李光地便搶先奏道:“礦徒聚集起來非常容易,一且將來礦產開盡,這些人如何疏散得了?”李光地話沒說完,康熙已深表贊同,竟連連點了四次頭。於是,雲南開銀礦的事未獲批准,這實際上是對1713年礦禁政策的進一步肯定。以後,廣東湖南、四川、河南的礦廠也相繼被禁止。與礦業政策由“禁止一開放一再禁止”的反覆完全一樣,康熙的外貿政策也經歷了“禁海一開海一再禁海”的搖擺,並對當時和以後的中國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推行海禁政策

康熙前期,清朝一直推行海禁政策。這既是對明朝防範倭寇、禁止民間出海貿易政策的繼承,也是清朝鞏固政權的重要手段。清朝人關之初,以鄭成功、張煌言爲首的東南沿海抗清勢力相當活躍。1658年,鄭成功、張煌言聯軍北伐,由福建攻入浙江、江南,兵臨南京城下,一時聲威大震,東南動搖,連駐防杭州的清軍將領也考慮過投降,清朝朝廷上甚至有過遷都的討論。爲了防止鄭成功勢力不斷從海上進攻,清朝嚴厲執行禁海政策,規定從天津到廣東沿海各省,一律嚴禁商民船隻私自出海,有與鄭成功、張煌言串通貿易者,不論軍民,通通就地正法;地方官員執行不力者,革職重懲。

康熙執政初期,爲什麼要推行海禁政策?帶來了哪些影響?

1661年清朝又頒佈“遷界令”,盡毀沿海民房物資和船隻,立界移民。遷界是禁海政策的進一步擴大,其目的是製造一個無人區作爲隔離地帶,以實現徹底禁海。“遷界令”下達後,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到處挖界溝,築界牆,派八旗軍隊駐成,界內外嚴禁通行,出界寸步即以違旨罪捕殺害。沿海人民被趕出了世代居住的家園,扶老攜幼遷往新區,海邊的故居被一把火燒得精光,一塊石頭也不留下,很多人顛沛流離,處境十分悽慘。康煕初年,清朝與海上鄭氏政權的軍事對峙仍在繼續,朝野上下都嚴格執行禁海政策。1678年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要求開放海禁,允許百姓造船出海貿易,官兵藉此機會利用商船作戰,解決軍費不足的問題。

康熙接到奏疏後,明確表示反對,說:“今若開放海禁,恐怕詐之徒會趁機與海賊勾結,侵擾沿海人民。海禁絕不能輕易開放!”禁海政策的實施,人爲地製造了許多駭人聽聞的悲劇,不僅斷絕了沿海百姓的生路,也使政府的收益大大減少,給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阻力。因此,不僅廣大人民暗中仍與海外開展貿易,就是清朝的地方大員們也紛紛呼呼開放海禁。1683年臺灣迴歸祖國,海峽兩岸的對峙局面宣告結束,全國形勢陡然發生了變化,海禁政策失去了前提。在這種情況下,康熙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及時下令開放海禁。1683年8月17日,福建總督姚啓聖首先上疏,要求恢復沿海各省遷界。因當時臺灣問題尚未徹底解決,康熙沒有批。兩個月後,福建巡撫吳興祚再次上疏,建議將廣東沿海土地召募百姓墾種。

康熙見時機已經成熟,立即批准執行。這年11月他派吏部侍郎杜臻、內閣學土席柱二人南下廣東福建,主持展立界限的工作,又派工部侍郎金世鑑、副都御史雅思哈負責勘測江南、浙江海界。臨行前,康熙千叮嚀萬囑咐說:“遷移百姓是件至關緊要的工作,你等要轉告各省督撫,務必查明原有產業,各還其主,妥當安插,不得有誤!”杜臻、席柱領命而去,先赴廣東,從欽州防城(今廣西防城縣)開始,沿海由東而北,歷經7府3州29縣,給還民由28192頃,使31300人迴歸故園;接着又到福建,從福寧州(今福建霞浦)的分水關開始,沿海而北,歷經4府1州24縣,給還民田21018頃,又使40800人回到了原籍。

康熙執政初期,爲什麼要推行海禁政策?帶來了哪些影響? 第2張

展界開海又再次禁海

1684年5月,杜臻、席柱圓滿完成任務回京,展界是開海的必要準備,開海則是展界的必然繼續。1684年4月,江南浙江兩省展界復業工作基本完成,康熙立即批示同意開放海外貿易,允許兩省商民出海捕魚。但福建、廣東兩省督撫卻以種種藉口拒絕開放海上貿易,康熙聞訊後火冒三丈,一針見血地指出:“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於總督、巡撫自圖得利,中飽私囊,這是國家絕不允許的!”在他的親自幹預下,1684年7月,福建、廣東兩省也廢除了出海貿易的禁令。當時距收復臺灣還不到一年時間。緊接着,開海令推廣到沿海各省。1684年11月,康明確宣佈:“各省原先制定的海禁條例,從今以後一律廢止。海禁一開,創建海關也就成爲當務之急。

1684年8月,戶廉部尚書樑清標派該部司員宜爾格圖、吳世把二人爲收稅郎中,前往廣東、福建主持籌建海關事宜。康立即批准,設閩粵江浙四關,定澳門、漳州、寧波、雲臺山(今江蘇連雲港)爲對外貿易口岸。宜爾格圖和吳世把計劃按內地稅關模式籌建海關,卻遭到了康熙的反對。他說:“宜爾格圖等人主張找給海關一定稅額在路、橋、渡口等處一概抽稅,這不符合朕恤商裕民的宗旨。一概抽稅,就與在原本沒有收稅的地方增設關口收稅一樣,恐怕會擾害國計民生。因此,朕認爲,只能對出人海上進行貿易的船隻收稅。”

1689年3月,康熙又專門傳旨,對捕撈魚蝦的船隻、民間日用物資以及百姓賴以餬口的貿易,都實行免稅;福建、臺灣之間進行貿易的船隻,以及澳門陸上貿易改走海上的船隻,只能收一次稅。康熙還規定,外國貢船隨帶的貨物一律免稅,江南、浙江、福建、廣東四海關按照統一的稅率和計稅方法辦事,外國船隻在任何一關交了進口稅後,其餘三關不得重複徵稅。康熙開放海禁,順應了形勢的需要和廣大人民的心願,極大地促進了東南沿海地區貿易及中外貿易的迅速發展。1685年3月施琅奏報說:“海禁開放以後,沿海各地競相打造船隻,飄洋過海,貿易頻繁,捕採紛紛,往來難以數計。”

康熙執政初期,爲什麼要推行海禁政策?帶來了哪些影響? 第3張

當時,北自錦州、天津南至廣東,東到臺灣,往來船隻絡繹不絕。僅1686年12月停泊在廣東海面的西洋船就達29艘。據日本長崎交易所的統計,到日本貿易的中國船隻,1684年爲26艘,1688年達194艘,5年間增加了7倍多,形勢非常喜人。然而,開海政策執行了30年後,康熙又來了個180大轉彎。由於海寇猖獗,西方殖民主義勢力的蜂擁而來使中國海防面臨威脅,漢人與海外聯繫密切使清朝東南海疆的潛在危機日益加重,出於這三方面的憂慮,1716年10月康熙明確提出了禁海問題。第二年1月,兵部等衙門遵照康的旨意,會同來京陛見的廣東將軍管源忠、閩浙總督覺羅滿保、兩廣總督楊琳等人,議定了禁海的規定,經康熙批准,立即雷厲風行地下達執行。

康熙後期的禁海,與順治時期的禁海政策有所不同,它不是概禁絕、不準片板下海,而是區別對待,內外有別,總的原則是:中國商船與東洋貿易照舊,與南洋呂宋、噶喇巴(令印度尼西照亞雅加達)的貿易嚴行禁止;外國商船前來貿易照舊,地方文武官員嚴加防範;禁止向國外賣船、運米出境,也禁止中國人留住國外。康熙禁海的目的,並不是爲了斷絕對外貿易,而是爲了割斷內部敵對勢力與外部殖民勢力的聯繫,防止國內與僑居國外的反清勢力結合,以確保大清江山安然無恙。開礦禁礦,開海禁海,康熙完成了一次次自我否定,終點又回到起點。這種政策決策的反覆,給中國社會造成了很大的負面效應。

禁礦政策不僅在一定時期內影響了礦冶業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而且一度使清朝礦冶業急劇衰落。以雲南銅礦爲例,1723年全省銅產量爲100萬斤,收稅2萬兩銀,比1705年減少了3/4。禁海對東南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沿海人民的生活也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這種陰影甚至籠罩着以後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各朝的對外政策,閉關鎖國,流毒極深,造成了近代中國落後捱打的慘痛局面。因此,禁礦與禁海,是康熙歷史上的倒退,表明晚年的康熙在某些重大決策上已失去積極進取的銳氣,思想逐漸趨於保守。

康熙執政初期,爲什麼要推行海禁政策?帶來了哪些影響? 第4張

皇子衆多

康熙八歲御極,六十九歲駕崩,在位六十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對這件事作過調,說自秦始皇元年以下,稱帝而有年號者二百一十一人,“在位久者,朕爲之首”,廉爲此感到無比欣慰。康熙之後,清代諸帝在位時間也沒有超過康的。雍正在位十三年;乾隆在位六十年;嘉慶在位二十五年;道光在位三十年;成豐在位十一年;同治在位十三年;光在位三十四年;宣統在位三年。其中乾隆本可與乃祖比美,只因他不肯上同皇祖紀年,故在位六十年即傳位嗣子,自己當了太上皇。所以康熙與以後諸帝比,也是在位最久的皇帝。皇帝在位時間長短,由諸多因素促成。

其中主要是御極早晚、政局如何、壽命長短三項。順治帝早喪,選中康熙即位,康熙以八歲少年當皇帝。前數年,他實際上沒有也無能力掌握政權。不過,康熙親理朝政是很早的,只有十幾歲,屬於政治上早熟。當時,客觀急需,促使他少年老成,及早干預國事。所以康熙御極早,雖由其父所定,也是他本人有才能,有謀略,能夠勝任。康熙當政期間,雖然也出現過外來侵擾、內部陰謀、叛亂和儲位之爭,但並未釀成重大禍亂,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沒有宮庭政變,沒有造成國家危機的外患,政局基本上穩定。大清帝國是強大無敵的,這與康熙的治理密不可分。

康熙執政初期,爲什麼要推行海禁政策?帶來了哪些影響? 第5張

康熙通過各項政策加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國用充足,兵強馬壯,邊疆鞏固。不論內部還是外部敵人都望而生畏,這是最根本的問題。康熙的內政、外交剛柔適當。剛,表現於常以敏銳的目光洞察事物,精明果斷,不避艱險,勇於進取,國家的大權、大利不丟不讓;柔,則表現於對下屬和人民比較寬和,政策較靈活,不作激化矛盾之舉,儘可能息事寧人,讓各階層的人們或多或少地從皇帝的“仁政”中得到好處,能夠過得去,活得下去。

康熙的作爲,使他在全國贏得了崇高的威信。比起暴君,人門還是歡迎一位仁德皇帝的。他“受到本國人民及鄰國人民的崇敬。從其宏偉的業績來看,他不僅威名顯赫,而且是位實力雄厚、德高望重的帝王。”人到七十古來稀。康熙在人們準備爲他慶祝七十大壽的時候去世,已登古稀之年。古代皇帝長壽少,短命者多。康熙屬於長壽者。他與一般帝王不同,從來不追求長生不老,也不幻想返老還童。他幼年時期,身體不算太好,吐過血,“常灸病”,直至多少年後,仍念念不忘灸病之苦,即艾味亦惡聞”,“聞即頭痛”。但他一生不消極保養,而是以積極態度從事騎射、狩獵和田園勞動,“或獵於邊牆,或田於塞外”,增強身體素質,鍛鍊“勇果無敵”精神。

康熙五十八年八月十九日,他將自幼至今狩獵所獲做了一個統計:“凡用鳥槍弓矢,獲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豬一百三十二,哨獲之鹿凡數百。其餘圍場內隨便射獲諸獸不勝記矣。”比方說野兔爲小動物,不屑詳計總數,但最高記錄尚能記憶,最多時“曾於一日內射兔三百十八”,超過庸常人畢生所獲。他認爲“恆勞而知逸”,如果長期安逸,勞累就經受不住。他一生讀書、治理朝政向來不辭辛勞。並於日理萬機之餘暇,充滿樂趣並心神寧靜地修技藝;其興趣、嗜好高雅不俗。

康熙執政初期,爲什麼要推行海禁政策?帶來了哪些影響? 第6張

生活上節飲食,慎起居;“不喜厚味”,喜“粗食軟蔬”,所好之物不多食,不尚豪華,愛簡潔。這種良好的精神狀態和習慣,使他避免了糜亂生活之害,因此始終保持了旺盛的精力,並健康長壽。他在迎接古稀之年作詩一首:淡泊生津液,清虛樂有餘。正霜慚薄德,神憊恐高譽。苦好山林趣,深耽性道書。山翁多耄耋,粗食並園蔬。康熙當時是就飲食一事書懷,其心境極爲平和。但詩中涵義很深,既講養身之道,又將養心、養性融合其中。

康很欣賞自己的健康和壽命,說:五十歲“方有白鬚數莖”有人向他進鳥須方,康熙笑而辭之,說:“自古帝王鬢斑須白者史書罕載。吾今幸而斑白矣”。“朕若須鬢皓然,豈不爲萬世廉之美談乎?”幾十年間,他繼承祖業,治理國家,不曾虛度時光。他非常滿意地說:“賴祖宗積善累德之效,所以受無疆之福,得四海餘慶,萬類仁壽,使元元之衆安生樂業。於此觀之,可謂足矣”。這是就過去而言,康熙直到生命最後的日子裏,也沒停止操勞和思慮。康熙一生是充實而又碩果累累的康熙帝的妻子,從清東陵陵寢安葬者統計,共有四位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鈕祐祿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其中赫舍里氏爲康熙四年冊封,於康熙十三年生允礽之日死。

康十六年,冊封鈕祜祿氏爲皇后。康熙二十八年冊封佟佳氏爲皇后。烏雅氏卻是雍正即位尊爲皇太后的。妃嬪等有:敬敏皇貴妃章佳氏、惇怡皇貴妃瓜爾佳氏、惠皇貴妃佟佳氏、溫僖貴妃鈕祜祿氏、定妃萬琉哈氏、懿密妃王氏、純裕勤妃陳氏、惠妃納拉氏、宜妃郭絡羅氏、榮妃馬佳氏成妃戴佳氏、良妃衛氏、平妃赫舍里氏、慧妃、宣妃、通嬪納拉氏、嬪高氏、謹嬪色赫圖氏、靜嬪石氏、嬪陳氏、穆嬪陳氏、端嬪董氏、僖嬪、布貴人、伊貴人、蘭貴人、馬貴人、袁貴人、文貴人、尹貴人、新貴人、常貴人、勒貴人、妙答應、秀答應、慶答應、靈答應、春答應、曉答應、治答應、牛答應、雙答應、貴答應、瑞常在、常常在、尹常在、祿常在、徐常在、石常在、壽常在、色常在。共後、妃嬪、貴人、答應、常在五十五人。

多妻必多子

據清實錄載康熙子、孫、曾孫一百五十餘人。多妻多子孫,是康熙家庭的一大特點。長期以來,中國是個體小生產經濟佔絕對優勢地位的社會,家庭不僅是生活單位,猶是經濟單位。人們觀念中子孫多是一大幸福,平民百姓如此,帝王將相更是。其實不然。如果說貧苦勞動人民家庭成員之間同甘共苦,無所爭奪,能享天倫之樂,皇帝則很難有這種幸福。爭奪皇位就是一大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