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鄭莊公執政期間,有哪些成就?他制定了哪些政策?

鄭莊公執政期間,有哪些成就?他制定了哪些政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鄭莊公(前757年-前701年),姬姓,鄭氏,名寤生,周代鄭國第三位國君,在位共43年,春秋初期政治家,史稱“鄭莊公”。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鄭武公二十七年(前744年),鄭武公病逝,太子寤生繼承君位。鄭莊公二十二年(前722年),鄭莊公平定胞弟叔段的叛亂,消弭了國家內患。之後十餘年間,鄭國與宋國、衛國等國之間互有徵伐。鄭莊公三十七年(前707年),周桓王率軍攻打鄭國,鄭莊公領兵與之戰於繻葛,成功自保的同時使周天子威信掃地,史稱“繻葛之戰”。鄭莊公四十三年(前701年)五月七日,鄭莊公去世,享年五十七歲,諡號爲“莊”,故史稱“鄭莊公”。

爲政舉措

攘外安內

春秋時期,正是中國奴隸制度行將崩潰、封建制度蓬勃興起的社會大變革時代。當時,許多諸侯國都紛紛要求擺脫周王朝的強權控制極力維護本國的獨立與統一、自由與發展,並努力爭取在新的社會制度即封建社會制度下實現新的一統天下,這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的歷史潮流,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爲轉移的客觀規律。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對外,鄭莊公敢於反抗周王朝的強權控制;對內,鄭莊公勇於平定母親武姜和胞弟叔段的內部叛亂,堅決維護國家的獨立和統一,在客觀上起到了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這是鄭莊公在執政期間所取得的主要政績之一。

鄭莊公執政期間,有哪些成就?他制定了哪些政策?

反抗控制

隨着周王朝的日益衰敗而鄭國的日益強盛,周鄭之間的控制與反控制的鬥爭愈演愈烈。這場鬥爭大致可以分爲由“周鄭交質”到“周鄭交惡”再到“周鄭交戰”的三個階段,最終以繻葛之戰中周王朝慘遭失敗而鄭國大獲全勝告終。

平定叛亂

在母親武姜的暗中唆使和大力支持下,鄭莊公的胞弟叔段有恃無恐,得寸進尺,不斷擴展自己的勢力範圍。不但把都城建得超過“百雉”,公然違背國家制度,而且還讓鄭國西部和北部的邊邑在服從國都命令的同時聽從自己的管轄。又讓兩屬的邊邑歸順自己,一直到廩延。當叔段完成了偷襲的一切準備之後,就計劃和武姜裏應外合襲擊鄭國國都,但鄭莊公處變不驚,沉着應對,命令公子呂率領二百輛戰車進攻京邑,步步緊逼,直至叔段出奔共國,消除了鄭國內部的隱患。

重農興商

鄭國地處南北東西的交往中心,北有周、衛國、晉國,南有陳國、蔡國、楚國,東有宋國、曹國、魯國、齊國,西有秦國等國家,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所以鄭國的商品經濟十分活躍,其發展速度遠遠走在其他國家之前,是一個比較典型的“重農興商”的國家。而鄭莊公在執政期間重農興商,在優越的地理環境的基礎上爲商人提供了寬鬆的政策環境和穩定的社會環境,積極發展商品經濟,不斷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這是鄭莊公在執政期間所取得的第二項主要政績。

寬鬆的政策環境

鄭桓公在立國之初即同商人訂立下盟誓:“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匄奪。爾有利市寶賄,我勿與知。”(《左傳·昭公十六年》)鄭莊公在執政期間延續了這項由誓約形式固定下來的十分寬鬆的興商國策,激發起商人對國家的熱愛和關心,對商人從事經商活動進行大力支持與保護,使得鄭國呈現出商業發達、經濟繁榮的盛況。

鄭莊公執政期間,有哪些成就?他制定了哪些政策? 第2張

穩定的社會環境

穩定的社會環境是發展生產、繁榮經濟的先決條件,而鄭莊公在執政期間攘外安內,使得鄭國出現了比較穩定的局面,爲鄭國生產的發展、經濟的繁榮和國家實力的增強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善假外力

在奴隸制正在崩潰、封建制正在形成的大變革時期,鄭莊公根據各諸侯國之間的不同情況,分別採取結上制下、借強制弱等外交政策,藉助外力克服重重阻力與道道障礙,清除了鄭國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最終使得鄭國在鄭莊公四十三年(前701年)“小霸”於諸侯。這是鄭莊公在執政期間所取得的第三項主要政績。

結上制下,假借王命

在春秋初期的幾十年中,宋國和衛國是鄭國發展的直接障礙,故直接或間接反擊、討伐宋國和衛國便成爲鄭莊公首要的戰略目標。其時,周天子的實力與諸侯不相上下,但在諸侯中仍然有一定的號召力。基於此,鄭莊公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借周天子的名義去討伐那些對鄭國發展構成威脅或障礙的國家,清除了鄭國前進道路上的障礙。

鄭莊公執政期間,有哪些成就?他制定了哪些政策? 第3張

遠交近攻,借強制弱

春秋初期,在中原衆多的諸侯國中,實力較強的主要有鄭國、齊國、魯國、宋國和衛國等。由於重農興商,春秋初期鄭國發展很快。對此,與鄭國緊鄰的宋國和衛國倍感壓迫,因此,宋國和衛國與依附於他們的陳國和蔡國常常聯合起來與鄭國爲敵,妨礙着鄭國發展的同時威脅着鄭國的安全。而齊國和魯國實力雖強,但離鄭國較遠,對鄭國的發展構不成威脅。在這種形勢下,鄭莊公敏銳地感覺到,要使鄭國繼續發展,必須制服宋國、衛國、陳國和蔡國組成的集團,這樣才能爲鄭國的發展提供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而要做到這一點,單憑鄭國一國的力量是很難辦到的,故鄭莊公定下結強制弱的外交政策——遠交齊國、魯國,近攻宋國、衛國、陳國、蔡國。

爲此,鄭莊公二十四年(前720年),在和齊國已有盟交的基礎上,鄭莊公又進一步與齊國密切往來,加深與齊國的友誼,使兩國的友好關係得到了新發展。鄭莊公二十七年(前717年),乘魯國和宋國交惡之機,鄭莊公開始與魯國結交;鄭莊公二十九年(前715年),鄭國向魯國請求捨棄祭祀泰山而祭祀周公,拿泰山附近的祊田與魯國換許田;鄭莊公三十三年(前711年),請求重新祭祀周公,完成與魯國交換祊田的事,並增加璧玉作爲交換許田的代價。通過這些友好往來,鄭國和魯國最終以“如果違背盟約,就不能保全國家”爲盟辭在越邑結盟。由此,鄭國與遠方的齊國、魯國兩個強國都建立了牢固的好關係,爲鄭國抗擊鄰國入侵和向四周發展解除了後顧之憂,從而爲鄭國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