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漢末時期的十常侍之亂是怎麼回事?何太后是何態度?

漢末時期的十常侍之亂是怎麼回事?何太后是何態度?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還不知道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十常侍之亂”大家應該有所瞭解,東漢末年,漢靈帝依信張讓等十常侍,任其專恣蠹政。靈帝死後,長子劉辯繼位,其生母何太后臨朝聽政,外戚同宦官的鬥爭變得愈演愈烈。後何太后哥哥大將軍何進爲了剷除這些閹黨,引董卓帶兵入京。還未等到董卓趕到,何進便被十常侍設計殺害。之後,官僚世族袁紹等又大殺宦官,十常侍之亂這才被終結。

何太后之所以反對哥哥何進殺十常侍,主要是出於政治目的,主要在於制衡各方力量,加之十常侍對自己有恩,所以身爲幼母太后,他自認爲十常侍也忠於自己,所以反對何進殺十常侍。文明可以從三個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一、十常侍的角色

漢末時期的十常侍之亂是怎麼回事?何太后是何態度?

在我國曆史上,“十常侍”特指東漢(公元25年—220年)靈帝時期,操縱政權的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十二個宦官。他們都任職中常侍。

在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裏,十常侍指的是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稱爲“十常侍”。在東漢時期,十常侍宦官當權,禍害百姓,橫行鄉里,無官敢管,老百姓身處水深火熱之中,不堪壓迫者,紛紛起義者甚衆。

二、一代女流執政朝綱,剪羽須謹慎

既然十常侍如此禍害百姓,如此惡貫滿盈,可以說人人得而誅之,那麼當初爲什麼何太后會阻止何進殺這羣宦官呢。我們試從《三國演義》裏的情節來分析這個問題。

我們知道,漢靈帝死後,何太后所生兒子劉辯繼位,是爲漢獻帝。國舅何進隨即也被封爲大將軍,手握重權。期間,由於十常侍之一蹇碩想立劉協爲帝,何進知道以後,便先下手爲強,將蹇碩殺死。十常侍感覺威脅隨即而來,可幸好何太后爲自己撐腰,才免於被團滅。

首先,何太后認爲,自己包括哥哥何進能進入皇宮大院,直至能有今天執掌天下的首席,十常侍在其中幫了很大的忙,何太后告誡何進,不應忘了知遇之恩、過河拆橋、恩將仇報。

其次,何太后也自我反思,因爲皇帝年幼,外戚與宦官之間力量此消彼長,二者完全制衡,若是削弱哪一方,都勢必會失衡,而導致朝廷專權難控,我一介女流,如何能應付自如呢。

漢末時期的十常侍之亂是怎麼回事?何太后是何態度? 第2張

第三,十常侍目前重權在手,而且沒有足夠理由置他們於死地,何況他們還經常在何太后身邊各種賣乖、示好。

第四,何太后雖然貴爲太后,可畢竟是一個女人,所謂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一個女人難以完全掌控時局,何況當時有董太后與自己有隙,而十常侍正好能爲己所用,使得權力自由發揮。

三、外戚和宦官總是一對特殊矛盾

翻開我國古代歷史不難發現,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更迭都離不開內、外因共同作用,而推動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原因有很多,諸如皇室腐敗、自然災害、異族入侵等,但還有一種原因就是外戚和宦官擅權、鬥狠。

外戚干政也好、宦官專權也罷,都是造成皇室內部失衡、爭權奪利的重要原因,也是葬送一國基業的幕後推手。不難看出,何進干政、包括引董卓誅殺十常侍,還有十常侍無惡不作、讒言誤國都加速了東漢的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