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行爲,對唐朝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行爲,對唐朝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玄策是唐朝時期外交家,曾三次出使印度,也曾憑藉一人之力借兵吐蕃,擊敗中天竺,但這樣的傲人成就並未給他帶來輝煌的榮譽。史書中稱其爲唐朝初年最牛的外交家,但在後世史學家看來,他卻是不被唐太宗重用的可憐人。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鐵騎踏破極樂土,揚鞭異域蔑沙場

他就是曾經一人滅掉一國的王玄策,不少人因爲他的傳奇故事,便認爲他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但實際上,王玄策在唐朝初期,身披文官衣裳,出使印度也只是爲了完成外交任務,從本質上來說,他是一位外交家。

根據《唐史》記載,王玄策早年間擔任過融州的黃水縣令。王玄策第一次到達天竺是在公元643年,當時王玄策被奉命爲隨軍人員,負責護送來唐的天竺外交使臣回國。由於這次護送任務表現出色,天竺國王便準備了衆多金銀珠寶,想要獻給大唐表達誠意。

而這押送貢品回唐的任務,自然也就交付在了王玄策的身上。一改原來的護衛之職,王玄策擔任正使。但可惜,在護送國貢物品的途中,天竺外交代表屍羅逸多因病去世,這件事情對天竺的外交團隊,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行爲,對唐朝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迫於權力地位的誘惑,天竺外交使團出現了內訌。其中有一位大臣,叫做那伏帝·阿羅那順,他想要將其取而代之。於是天竺外交團分成了兩派,爲了權利的維護和搶奪,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鬥。正處於尷尬境地的王玄策,自然也難逃戰火的洗禮。無奈之下,王玄策帶着本有的三十位大唐使者與敵交鋒。但無奈勢力過於微薄,王玄策被捕。不過,好在大唐使者們極力擁護王玄策,爲其殺開了一條逃命之路。

王玄策一路向北,來到吐蕃。當時王玄策需要注意兩個事情:

第一:作爲使臣,王玄策未能夠完成天竺向唐朝獻貢的護送任務,自己即便回國也有可能會受到懲罰。

第二,護送途中天竺外交團隊發生內亂,若不妥善處理,很容易影響天竺與唐之間的外交關係。

該如何處理好這兩個矛盾點?王玄策陷入了沉思。

考慮再三,王玄策決議以吐蕃爲核心點招兵買馬,他要籌備一支可以鎮壓阿羅那順謀權篡位的隊伍。通過發文徵兵、外交手段借兵等方式,王玄策陸續在吐蕃,籌集到兵馬1300人。但有了軍團的王玄策,並沒有急於殺到天竺。而是決定第一步起兵征戰泥婆羅,也就是如今尼泊爾地區。在這裏,他憑藉着強大的軍事實力,在當地建立了很高的威信。

於是,他又以尼泊爾爲核心點,再次擴充自己的軍團勢力。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王玄策在此籌兵七千,然後將衆多士兵分佈訓練。陸續培養了作戰能力極高的騎兵隊伍,又佈下軍陣,拔高了軍團的射擊能力。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王玄策決定是時候率兵進攻天竺了,他首先在羅城等地一馬當先,作戰三天之後斬首敵軍3000餘人。遠在天竺首都的阿羅那順眼看大事不妙,想要逃離天竺。但在倉促逃跑的途中,阿羅那順被王玄策率兵攔截。起兵造反的阿羅那順被王玄策等人生擒活捉,此次戰役讓阿羅那順損失兵力超過一萬,除此之外,王玄策的軍隊活捉天竺俘虜數以千計。

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行爲,對唐朝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第2張

取得阿羅那順之戰的勝利後,王玄策並沒有停下進攻的腳步,而是一路率師繼續北上。他們殺到了乾陀衛江,在此還殘餘着天竺國王妻子等一衆外戚勢力。王玄策一鼓作氣,乘勝殲敵12,000人,俘獲牲口3萬頭,拿下600座天竺城池。勢如破竹的王玄策,在東南亞地區憑藉一人擊潰印軍的傳奇故事,而贏得了極高的榮譽。

此後,以天竺爲核心點,四周鄰國紛紛獻上朝貢物品表示臣服。他們不願王玄策動怒,再將千軍鐵騎的步伐,踏到他們的家門口。

貞觀二十五年,王玄策率軍回唐。路途雖極其遙遠,但一路的百姓們高聲爲王玄策謳歌。浩浩蕩蕩的隊伍,除了強大的兵馬團隊之外,還有在天竺國內俘獲而來的牛馬羣羊,以及萬千金銀珠寶。

開疆自有王朝散,何必不忘驃騎郎

但這隻標榜着勝利的隊伍,回唐之後並沒有引起極大的反響。唐太宗作爲當時的最高統治者,也僅僅只是提拔了王玄策爲朝散大夫,這一官職在唐朝初年看來並不是很高的榮譽,甚至連中等大臣的級別都不算。

如此敷衍的態度,背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爲何一人可以滅掉印度的王玄策,在唐太宗眼中,不過爾爾呢?

想尋求這一問題背後的真相,後人可以從三個角度嘗試找到其中答案。

首先且看政治方面,唐朝初年間,國家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高速發展,促使其綜合國力已經位於世界帝國的強度。

在這樣高的基礎上,唐朝君主自然會認爲本國爲天朝上國,無形中會有一種極其尊貴的自信感。這是綜合國力強盛。所以在政治方面,唐玄宗難免會覺得像天竺這樣的國家,等級不算太高。唐朝能夠出一個王玄策,他能一人滅掉天竺,那就證明唐朝是一個類似於培養人才的機構,像王玄策這樣的人,能出一個就能出一百個。

他能夠滅掉天竺,並不是因爲王玄策有多厲害,而是因爲唐朝本身的政治能力極其雄厚,能夠培養出像王玄策這樣優秀的人來。所以,唐玄宗從多角度出發,自然會覺得給王玄策一個朝散大夫的官職,已經足夠看得起他了。

再看經濟方面。唐朝時期在製糖技術上仍然有一定缺陷,通過分析各國綜合技術能力的情況,得知天竺是一個製糖技術十分高超的國家。唐朝一直想要借天竺製糖技術,促進國內的飲食經濟。

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行爲,對唐朝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第3張

爲了獲得天竺國內高超的製糖技術,唐朝首先要和天竺保持良好的外交關係,如果官方在臺面上肯定了王玄策一人滅掉天竺的功勳,無疑是在兩國之間的外交方面設下障礙,這對於兩國之間的經濟或者說技術方面的往來,就等於是留下了難題。唐玄宗出於經濟和外交方面的考慮,自然不會大肆嘉賞王玄策。

最後再看文化方面。任何人取得一定的成績,如果沒有得到宣傳力度的扶持,那麼容易被人們所遺忘。王玄策爲人低調,帶着浩浩蕩蕩的隊伍回唐之後,將所有俘獲歸來的珠寶一律上交給政府。他在自己功勳這方面,並沒有着重強調。

政府也沒有過分幫忙宣傳,而在王玄策之前,玄奘就已經去過天竺,他帶來了天竺極其絢麗多彩的文化。並且,玄奘撰寫了《大唐西域記》,政府也幫忙進行宣傳着。因此,唐朝境內的百姓無疑更加大肆推崇玄奘的功勳高度,在此對比之下,王玄策就顯得更加默默無聞。

既然沒有了宣傳力度的扶持,百姓們也沒有更好的瞭解到情況。自然導致王玄策得到更多賞賜,或者官位上能有更好的選擇,都沒有可能了。

大漠狼峯孤煙直,天蒼地茫嘯西番

那麼,王玄策在一人滅掉天竺一個國家之後班師回朝,把處理天竺相關事宜的決定權,交給了大唐政府。這一個舉措,到底對於唐朝的歷史而言,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呢?答案絕對是後者。

首先,王玄策憑藉自己一人之力,招兵買馬將近一萬人。其軍事團隊訓練有素,作戰能力突出。能夠短時間內攻下天竺一國,逼迫其國王獻出地圖以表臣服,這一點足以證明唐朝兵馬代表王玄策,是一個軍事能力十分優秀的傑出人物。但在戰後,王玄策的表現並沒有突出他的管理能力來。

打完了仗,他就趕緊班師回朝,並沒有派兵把守在天竺等重要地方。也就等同於是將其打了一頓之後又放其回家,這沒有任何威懾作用。天竺也僅僅是因爲一場戰爭,而損失了一些人力物力,等待日後休養生息,必將重新恢復勢力。從本質上來說,王玄策並沒有爲唐朝開疆擴土。

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行爲,對唐朝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第4張

而唐朝政府在迎回王玄策之後,也沒有加強對天竺地方的管理。而是想着如何建立與天竺之間友好的外交關係。這對於大唐的綜合國力的發展來看,相當於是和周邊的一個小鄰居開了一個玩笑,在政治建設方面不足爲奇。

相反,因爲印度的政治決策權,依然還在自己手中。所以,等到他們強大起來時,便可以聯合周邊國家,對大唐造成威懾。其中,曾經幫助國王玄策的吐蕃,在後期的發展中已經慢慢變得更加強大起來。儼然成了威懾大唐政治的隱患之一,若王玄策在滅掉天竺時,將其國內的決策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王玄策若是能夠用天竺之力拖住吐蕃的發展,將會給整個大唐的邊境安全,設下一張牢牢的安全網。但因爲這方面的缺失,也就造成了後面的遺憾。如此看來,王玄策即便憑藉一人之力,徵兵買馬征服了整個天竺。但從更高的角度來看,輸的人並非是天竺,而是當時的大唐。

結語

這些遺憾歸根結底在於,王玄策一直警惕自己是外交家的身份。所以,他的任何行動哪怕沾染了軍事的性質,也依然沒有脫掉外交的外衣。一切都是以兩國之間能夠友好建立外交關係,而努力奮鬥。目標僅僅只是爲了完成外交任務,如果王玄策能夠更改位置,將自己從外交使臣的身份上,定位到軍事家的身份上。那麼,很有可能對於天竺的地方決策權的把控,會比之前更加強硬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