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導致高平陵事變爆發的根源是什麼?門閥勢力過於強大

導致高平陵事變爆發的根源是什麼?門閥勢力過於強大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高平陵事變中,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在高平陵掃墓時,發動政變控制京都,自此曹魏權力結構被徹底改變。這場奪權事件看似是曹爽與司馬懿的爭鬥,其實是曹氏宗族的門閥勢力和司馬氏族的門閥勢力之間的角逐。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高平陵事變的發展和原因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曹爽三兄弟和其大量親信帶着少帝曹芳離開洛陽,前往高平陵拜謁魏明帝之墓,司馬懿趁機在洛陽城發動了高平陵之變。他不僅先一步進入入永寧宮向郭太后上奏,獲取了名正言順的行動權,更是果斷地在洛陽城的幾個軍事要點發起了軍事行動。

在如此嚴謹縝密的安排和行動之下,高平陵事變成了歷史上最成功的典型政變之一。此後,司馬懿開始掌握曹魏政權,曹魏政權已經名存實亡。

可以說,司馬懿等這樣一個機會不知道等了多少年。曹操在時,司馬懿一直不得重用,他也深切地明白曹操的文治武功,自己難有機會,所以便將目光放在了曹操的後人身上。

之後,司馬懿成功地幫助曹丕上位,可曹丕雖然重用其才,卻也無時無刻不在防着司馬懿。司馬懿也根本找不到機會,只能繼續猥瑣發育,暗地裏積蓄自己的勢力。

導致高平陵事變爆發的根源是什麼?門閥勢力過於強大

而在之後的魏明帝曹叡,通過他的廟號已經可以看出一二。曹叡雖然沒有什麼大作爲,但也算得上英明,他重用曹氏宗族大臣曹休、曹真,不僅成功地制衡了蜀國和吳國這兩大外敵,更是有效地限制了司馬懿的野心和發展。直到曹叡去世之後,司馬懿才終於找到了機會。

曹叡去世時,傳位於幼子曹芳,並以兩大託孤大臣相輔,一位就是司馬懿,一位則是曹真之子曹爽。可曹叡千算萬算也沒有想到,虎父也有犬子。他任命曹爽的目的,就是想讓曹爽像他父親一樣制衡司馬懿;而任命司馬,一個是看重其才,二個就是爲了安羣臣之心。可曹叡沒有想到,德不配位的曹爽,反而是成功地給了司馬懿機會。

在一開始的時候,曹爽做得還是不錯的,雖然一直盯着司馬懿,卻也給足了司馬懿面子,凡事皆與司馬懿商議,不敢專行。可到了之後,曹爽的手底下有一位謀士叫丁謐,他給曹爽出了一條計謀:尊司馬懿爲太傅,其親信蔣濟爲太尉。看似封賞,其實是乘機削去司馬懿的軍權,也免去了蔣濟禁衛大權的領軍將軍一職。

而後曹爽就愈發地獨斷專行,逐漸地將同爲託孤大臣的司馬懿越來越不放在心上。最後司馬懿也爲了讓曹爽對自己放心,乾脆將計就計,直接稱病在家,什麼都不管了,做個閒人。

可隨着曹爽愈加跋扈專行,朝廷上的羣臣都對曹爽越來越不爽了,加之曹爽幾次對外用兵,不僅寸功未立,更加大敗虧輸之後,大家都徹底忍不了了。於是,一羣大臣都迫切地希望有一個人能夠站出來主持大局,壓制曹爽。這個人是誰呢?自然就非司馬懿莫屬了,於是纔有了高平陵之變。

導致高平陵事變爆發的根源是什麼?門閥勢力過於強大 第2張

二、門閥勢力的內部角鬥,是一場內部衰亡的前奏序曲

而高平陵之變,曹爽和司馬懿的爭鬥,其實就是曹氏宗族的門閥勢力和司馬氏族的門閥勢力之間,進行的一場終極角鬥。

曹爽以曹氏宗族的實力爲主,成功地掌握了朝廷大權。但是他的專權卻對其他的門閥勢力造成了極大的利益損害。大家爲了爭取自己家族的利益,於是就聯合了起來,和曹爽進行了一場內部的戰爭。

這場內部的戰爭一方是曹氏宗族,另一方就是以司馬懿所領導的河內司馬氏爲主。司馬氏從漢朝以來,一直都是著名的士族,是河內地區數一數二的巨大家族。就連曹操最早在漢室朝廷任職的時候,就有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的舉薦之功,當時司馬防曾經舉薦曹操出任洛陽北部尉。正所謂,士族勾結,互相舉薦,之後曹操也曾經舉薦司馬防的長子,也就是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出仕。可能也正是由於這一層關係,曹操雖一直想殺司馬懿,卻沒能下手。

而當時司馬家的勢力依然極大,不僅司馬懿任太傅,其親信蔣濟爲太尉。雖然沒有什麼實權,但是地位和名分在哪裏擺着,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當時也身居要職,司馬師爲中護軍。

而前文已經說了,曹爽在專權的過程中已經讓很多人不爽了,這其中就有一個至關重要的人,她就是郭太后。這位郭太后出生於西平郡西都,其家族本就是河西的大族。在黃初年間,西平郡發生叛亂,魏文帝曹丕派全城太守將叛亂平定,郭氏因此被沒收入洛陽宮。

導致高平陵事變爆發的根源是什麼?門閥勢力過於強大 第3張

黃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十七日,魏明帝曹叡繼位,對郭氏頗爲寵愛,封其爲夫人。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初一,魏明帝病重,立養子齊王曹芳爲太子。曹芳繼位後,尊皇后郭氏爲皇太后,所居宮殿稱爲永寧宮。

郭氏家族的勢力有多大呢?早在曹叡繼位之時,就已經任命了郭太后的伯父郭芝爲虎賁中郎將,叔父郭立爲騎都尉。在曹芳繼位之後,更是追諡皇太后郭氏的父親郭滿爲西都定侯,以郭太后叔父郭立之子郭建承襲其爵位;封郭太后的母親杜氏爲郃陽君。郭太后的伯父郭芝調任散騎常侍、長水校尉,叔父郭立爲宣德將軍,皆封列侯。

不僅於此,郭建之兄郭德,被敕命爲文昭甄皇后已死的從孫甄黃之子,直接承襲了明帝亡女平原懿公主的爵位,封爲平原侯。而郭德與郭建兄弟二人同爲鎮護將軍,都封爲侯,共同負責京師警衛。郭氏家族當時幾乎掌握着整個洛陽的軍事力量,其實力和地位幾乎能夠於曹魏並駕齊驅。

可是曹爽在正始八年(公元247年),時任大將軍的曹爽爲了專權,採納了何晏、鄧颺、丁謐之計,將郭太后給軟禁在了永寧宮。如此一來等於徹底得罪了郭氏家族。所以在司馬懿進宮上奏,稱曹爽兄弟敗亂國典、擅權營私,請求意旨罷廢曹爽之時,立刻就得到了郭太后的支持。

也正是之郭太后和郭氏家族的全力支持下,司馬懿才名正言順地成功關閉了洛陽的各個城門,並率兵佔據了軍事要地武庫,以及洛水浮橋,徹底斷絕了曹爽回馬反攻的機會

可見,這一切的後果都是門閥的實力過大,才導致在曹氏宗族不注意的時候,他們纔有機可乘。如果不是郭氏家族掌握着龐大的權力,曹爽徹底得罪了郭家,司馬家的地位名分如此之高,高平陵之變斷然不可能成功扳倒曹爽,控制曹魏的政權。

而曹爽之所以敢於專權,也是仗着曹氏旁系的力量過大,所以才能夠直接控制皇帝。

三、專權和奪權爆發的根源:門閥勢力過於強大

曹爽的專權和司馬懿的奪權,都是來自於門閥勢力的過於強大,導致能夠成功的對皇權進行架空。如果門閥勢力的力量不夠,根本就不可能威脅曹魏的統治。

在當時的年代,各個勢力之間的劃分,不僅僅是以國與國爲邊界的,細緻地劃分勢力,而是家於家之間。每一個士族都是一個獨立的勢力團體,而關係親近的士族之間,自然會形成謀士另類的“外交”聯合,或是師生,或者姻親,或是親友,從而結成龐大的門閥勢力。

其實早在東漢後期開始,門閥世家的問題就已經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多的自耕農託不知皇權,而依附於當地的門閥世家,以此方式來逃避朝廷賦役,從而形成了衆多的地方豪強勢力。

導致高平陵事變爆發的根源是什麼?門閥勢力過於強大 第4張

所以門閥勢力的崛起成了不可阻擋擋之勢,幾乎每個地方的士族都成了當地的土皇帝,他們不僅是當地土地的所有者,更加擁有動員和武裝這些土地上的農民的能力,這也就是所謂的部曲兵,既“私兵”。正是這一情況才導致東漢末年出現了羣雄並起,全國分裂,諸侯割據。門閥家族的實力過於強大,皇權難以對其形成有效遏制。

曹爽之所以成功地架空皇帝曹芳,除了仗着曹芳年幼難以站穩腳跟之外,就是因爲曹氏宗族的勢力之強。他以自己的二弟曹羲爲中領軍,又廢除禁軍五營中的中壘、中堅兩營校尉,把兩營兵衆交由曹羲直接統領。

此外,曹爽還以曹訓爲武衛將軍,統領禁軍武衛營,曹彥爲散騎常侍。所以曹爽兄弟等於是完全掌握了京師禁軍。不僅於此,他還使自己的表弟夏侯玄爲中護軍,負責總統諸將,選拔舉用軍隊武官。同時招收何晏、鄧颺、李勝、沛國丁謐等一批人爲心腹,建立了巨大的權力關係網。

而司馬懿之所以能夠奪權成功,也是因爲成功的利用了郭氏家族的巨大能量和司馬氏的多年積澱。當時的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強,與皇權之間的鬥爭,一直是非常明顯的。大體的結果就是,皇權的絕對核心地位被門閥勢力逐漸地弱化,而門閥世家的共治已經成爲了一個很難壓制的趨勢。

其實如此這般門閥勢力過大,架空皇位的情況在東漢末年就已經屢見不鮮了。先是荊州劉表死後,本來他的長子劉琦已經成年,足以接管整個荊州。但是以蔡帽爲首的蔡家爲代表,荊州的本土地方勢力爲了擴大自己的利益,扶持了更加容易控制的幼子劉琮繼位,大力地打壓劉琦。

益州牧劉焉臨死時,原本應該是他的兒子劉瑁繼位的。可是這個劉瑁是出了名的強硬,益州羣臣都認爲他不利於控制,於是就扶持了劉璋這個性格懦弱,易於控制的新“主公”上位,究其原因,還是爲了擴大自身的利益。

曹爽和司馬懿,制於曹魏政權以及曹芳,同樣是如此。因爲門閥勢力過大,國君年幼易控制,所以才導致大權旁落,君王的統治地位不保。

四、門閥勢力的強大,來自於人際關係網的壟斷

爲什麼曹魏時期,或者說自東漢末年開始,門閥勢力的實力如此強大?其實這並非曹魏之過,病因源自於東漢。

東漢的人才選拔制度實行察舉制,郡縣察孝子考廉吏,可以任命爲官員,州郡則負責向朝廷舉薦人才,供朝廷徵辟任命。但是由於大量門閥世家的出現,察舉制早就變質了。能夠向朝廷舉薦人才的都是原有士族,而士族們只會舉薦自己親近的人,或者乾脆就是家裏的人,根本沒有哪個會願意舉薦普通的寒門士人。

所以被舉薦方和舉薦方之間,其實都是有着利益紐帶的,他們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派,從而對官員的選拔形成了一直壟斷式的經營,沒有關係的人,休想擠進來。而擠進來的人,更在意的是和舉薦自己的人之間的關係,而非朝廷和皇帝。

導致高平陵事變爆發的根源是什麼?門閥勢力過於強大 第5張

這是一種龐大的人際關係網,只有進入這個關係網,纔有入朝爲官的可能,所以舉制實際上已經破產了。包括官位的繼承,一般也都是舉薦自己親密的人去繼承,甚至乾脆就是兒子。這就是袁紹家族四世三公、楊修家族四世太尉、門生故吏遍天下的情況出現的根本原因。如果東漢不亂,袁家的繼承人必然也是下一任四世三公,楊彪死後,下一任大漢太尉還會是楊修。

其次,早在袁紹袁術起兵討伐董卓的時候,袁氏家族除了已經擔任太傅的袁隗之外,袁紹的哥哥袁基也已經是九卿中的太僕了,距離三公之位只有一步之遙。

正是因爲世家大族對人才選拔的壟斷,才導致了門閥勢力的越加強大,而皇權卻越來越微弱。若非如此,東漢末年也不會出現軍閥割據,天子名存實亡的情況。因爲門閥大族雖然表面上依然敬奉天子,其實心裏並沒有看着天子的地位,他們在意的是自己和家族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