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同樣是削藩引起的造反,爲何七國之亂與靖難之役的結局不同?

同樣是削藩引起的造反,爲何七國之亂與靖難之役的結局不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七國之亂和靖難之役是歷史上最有名的這兩次藩王造反,兩次造反的結局截然不同,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爲什麼七國造反失敗?

首先,我們先來說一下七國造反的導火索,公元前154年的冬天,楚王頂着凜冽的寒風來覲見皇帝,每年各個諸王進京覲見皇帝,是他們必須走的一個流程。然而就是因爲楚王的這一次進京覲見皇帝,才引起了歷史上最著名的“七國之變”。

話說這個楚王劉戊,他是漢景帝的堂弟,他祖父是劉交。他祖父當時在楚地稱王二十多年,當時手下有三名重用的心腹大臣,分別是穆生,申公和白生。當時國家太平,人民安樂,等劉交死後,到了他兒子劉郢接班後依然也還是很順利,因爲他繼承他父親劉交的遺志,依然重用者這三位他父親的心腹大臣,從而使得這個國家依然太平,人民依然安樂。

同樣是削藩引起的造反,爲何七國之亂與靖難之役的結局不同?

但是等到了劉戊這一輩就完了,劉戊這個人啥也不是不說,還是個貪財好色之徒,肚子裏一點墨水沒有的那麼個玩意。他一接班以後就徹底大變樣了,他開始利用他的權力大肆放縱花天酒地,什麼也不管。而且他不像他父親,他根本不管不顧這三位對他家忠心耿耿的大臣,根本不搭理他們三位。這三位大臣多次覲見無果,心灰意冷了,紛紛告老還鄉了!

當時的漢景帝剛剛繼位不久,薄皇后一命歸西,全國一片哀悼聲。但是劉戊一點沒收斂,依然吃喝嫖賭,荒淫腐化的過着自己花天酒地的生活,根本不懂得收斂自己。天下哪有不透風的牆,就他那點破事大家都心知肚明的。

當時有個叫晁錯的人,簡單介紹下這個人。他是在漢景帝當太子的時候,還沒登基做皇帝的時候就是他的老師,這個人智商極高,他極具慧眼,想到了削藩,他當時覺得爲了漢室基業必須這麼做!所以當時正好藉着劉戊進京覲見漢景帝的時候,晁錯就藉着劉戊在薄皇后喪葬的時候,與人通姦這個事情,跟漢景帝報告了。與人通姦這個事情依照律法應當斬首,但是這個事情讓漢景帝很爲難,畢竟是親戚。而且與人通姦這個事情吧,你說大可大,說小就小,所以當時漢景帝想來想去,沒有砍了劉戊,只是削了他楚王東海郡,作爲處罰。

同樣是削藩引起的造反,爲何七國之亂與靖難之役的結局不同? 第2張

但誰都沒想到,這個劉戊就成了削藩的引火線,此後這個晁錯就開始了接二連三的打“小報告”,他隨便找了點兒不大丁點的事情,就開始鼓動漢景帝削去劉遂的常山郡,然後又以“賣爵罪”削去了劉卬的六個縣。

就在晁錯鼓動漢景帝大肆削藩的時候,吳王劉濞一看,這不完犢子了嗎,要在這麼坐着等死,不想辦法,接下來死的就是我了,他當時就想到了造反。但是要造反單憑他一個人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得想辦法聯合衆王。

他第一個就想到了劉卬,因爲當時劉卬正好剛剛被漢景帝削了封地,正憋着一肚子氣呢!所以他是首選,而且劉卬這個人敢作敢爲,非常勇猛,找到他就相當於找了一個好幫手了!當時劉濞就派他手下應高去找了劉印,幾番客套之後就單刀直入,添油加醋的說了一堆。意思大概就是說咱們如果坐着等死不想辦法找出路的話,遲早得讓漢景王給弄死。

當時劉印聽到這個話心理就已經心動了,但是他按兵不動,又對這個應高說這樣可不行啊,身爲人臣怎麼能做這個大逆不道的事情呢?他這話意思是試探他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呢,行不行給自己一個臺階,話別說太死。

應高也不是傻子,他當時就跟劉卬說,當時出現了兩大徵兆。一個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彗星,另一個是蝗蟲四起。天下有大事發生的時候,必然會有一些徵兆。劉卬還是沉着氣不說話,然後應高又說了,他說:“這個晁錯鼓動漢景帝削藩,天下諸侯早有反叛之意了,而且劉濞吳王已經做好準備了,就等着您的一句話,便可立即發兵直取涵谷關,守住滎陽這個軍事要地,佔領敖倉的糧道。”“等兵馬一到共同進軍長安,天下就手到擒來,猶如探囊取物了,到時候您與大王平分天下不是美事嗎”。

同樣是削藩引起的造反,爲何七國之亂與靖難之役的結局不同? 第3張

這個劉卬聽到他想聽的話心理也就放心了,由此劉卬就正式的上了這趟破船了,而且當時不但他自己上了這個破船,當時他還鼓動齊、菑川、膠東等國,一起上了這趟破船。當時在這趟破船上的有劉濞,劉戊,劉遂,劉卬,劉雄渠,劉賢,劉闢光一共七國,而他們起兵造反得找個理由,找個藉口,不能啥也不說就是幹,所以當時他們打着:“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爲口號,正式開啓了起兵造反,反漢之路,也就是當時赫赫有名的“七國之亂”。

爲什麼說他們這個是個“破船”呢?因爲他們造反失敗了,失敗那是必然的。這裏我們簡單說一下七王當時對敵的漢景帝。漢景帝本來是沒有繼承權,是不可能當上皇帝的。不過,只能說他命好吧,他父親漢文帝的四個兒子紛紛夭折,所以漢景帝劉啓就順理成章的繼承了這個皇位。劉啓這個人是個典型的公子哥兒一枚,年輕時期生長在深宮大院,脾氣暴躁,性格容易衝動,有一次他和劉濞的兒子下棋,一言不合就抄起棋盤就把人家狠狠揍了一頓,由於下手過重活活把人家打死了。雖然當時漢文帝向劉濞道歉了,劉濞也沒好追究,但是殺子之仇是忘不了的,漢文帝一再告知讓劉啓收斂一點,但是屢教不改。

好在隨着年齡段增長,閱歷上的磨鍊,他漸漸也明白了不能渾渾噩噩的,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的混下去了。畢竟流着皇家的血,還是多少有一些血性的,終於迷途知返了。在他32歲登基的時候,已經蛻變成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了。

同樣是削藩引起的造反,爲何七國之亂與靖難之役的結局不同? 第4張

當時他繼續推行他父親的政策,而且當時把漢朝繁榮推上了一個歷史新高度,歷史上被稱爲,“文景之治”。七國之亂髮生後,吳王劉濞利用自己多年積累的人脈,集齊了二十多萬人馬,並聯合當時七國發動的造反。當時漢景帝有點懵圈了,他很後悔年少時期錯殺了劉濞兒子這個事情。面對着大兵入境,劉啓當時有點慌了手腳。當時衆大臣建議殺了晁錯,以此來平息這次的叛亂。所以劉啓果斷的殺了晁錯。

但是殺掉晁錯以後根本沒有平息這場叛亂,劉濞蹬鼻子上臉,覺得漢景帝啥也不是,就想幹他。劉啓這次算看明白了,他這個時候才反應過來,一再妥協都是白搭,還得靠武力才能解決這場叛變,同時也後悔殺了晁錯,但是也沒辦法回頭了。於是決定開始反擊,當時他派周亞夫率領大軍應戰。

在這次平反的戰爭,當中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當時叛軍猛打樑國,周亞夫不救援,即使漢景帝下旨,周亞夫也沒增援。因爲在一次酒後失言的時候,漢景帝承諾把皇位給他弟弟劉武,所以即便他周亞夫不增援,劉武也得使出吃奶的勁,誓死守住,反軍一看也殺不過去只好轉路,開始攻打周亞夫。當時周亞夫也看到這一步了,所以背後偷摸的把反軍的糧草給截斷了。叛軍的糧草供不上,僅僅三個月時間軍心大亂,沒辦法了啥招沒有隻能退兵,這個時候周亞夫乘勝追擊率領精兵,用了僅三個月時間平定的七國之亂。

總結下這個七國叛變爲什麼會失敗呢?根據歷史上記載,這七國這幾個人,要不就是花天酒地,純純的紈絝子弟;要不就是有勇無謀的武士,還是實力不夠而且人多了每個人心理各懷鬼胎,事情就多,意見多了也容易亂了陣腳,而且手下忠心的人太少。反之漢景帝派出的兩員大將。雖然也有意見不合之處,但是他們佔足了天時地利人和,所以七王失敗是必然的。

同樣是削藩引起的造反,爲何七國之亂與靖難之役的結局不同? 第5張

那爲什麼後來到了明朝的時候,朱棣就能造反成功呢?

人們都說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朱棣本來就和那個漢朝這幾個王的角色不同。朱棣早些年就是一個肚子裏有墨水的人,而且他驍勇善戰,有勇有謀,也很受朱元璋的喜愛。只是礙於他不是馬皇后馬氏親生兒子,而且關於他的身份也是衆說紛紜,又說他是元朝妃子所生,還有人說他是宮女所生,關於他的身世也是一個謎,所以沒辦法繼承皇位。

雖然他一再對外宣稱他是馬皇后馬氏所生,但是他自己心理清楚,無論他怎麼說也改變不了他不是馬皇后所生的事實。而且朱棣善用人才,作戰經驗豐富,在軍營摸爬滾打多年,兵馬雄厚。反觀朱允炆,則太過優柔寡斷,太過婦人之仁,兩人實力懸殊。

另外,朱允炆太過重用他手下的三個人方孝孺,黃子澄和齊泰。他們三個人屬於純純的書呆子,毫無作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根本一點經驗沒有。就是因爲朱允炆太過信任這三個玩意,所以導致有三次能順利擒住朱棣的機會全部錯過了。而且還重用了一個軍事白癡李景隆,兵敗逃回來也沒治罪,導致最終這個李景隆開了京門,直接把朱棣引進京城內,徹底造反成功!

對比歷史上最有名的這兩次藩王造反,我們不難發現:靖難之役當中,主帥要比齊國之亂聰明很多,而對敵的君主則要相對弱一些。相比漢景帝身邊的一羣神隊友,朱允炆絕對是被身邊隊友給坑了,纔會打輸一場原本必勝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