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大臣們分別作出了哪些貢獻?

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大臣們分別作出了哪些貢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了整個中原地區,開創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在此過程中秦國的大臣們做出了多少貢獻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公元前221年,隨着秦始皇派兵滅掉齊國,整個中原地區,終於被秦國徹底統一。從這一年開始,戰國時代徹底結束,歷史進入了秦朝。

秦始皇統一了六國,開創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這一點相信大多數人都知道。不過,秦始皇能夠統一六國,其實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建立在之前秦國好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之上。從秦孝公開始,秦國經歷了上百年的發展之後,才最終統一了天下。

在這個過程當中,秦國涌現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比如商鞅、公孫衍、張儀、範睢、呂不韋、李斯等人,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要說他們當中,誰對秦國統一的貢獻最大,恐怕很難下定論。不過,我們倒是可以通過秦國統一天下的整個過程,看看他們到底都對秦國做出了哪些貢獻。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秦孝公剛剛即位的時候,秦國正處於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一方面,秦國在春秋時代,曾經一度十分強大,秦穆公更是一度成爲春秋五霸之一。但是,到了戰國初期的時候,因爲秦國連續數十年王位動盪,導致秦國國力大幅衰退,被魏國侵佔了大片的土地,儼然一副即將徹底沒落的景象。

與此同時,隨着井田制的瓦解,舊有的社會制度也開始逐漸崩潰。在此之前,中原諸國主要施行傳統奴隸制制度,土地制度採取井田制。在這種制度下,奴隸和平民沒有任何權力可言。不過,到了戰國初期的時候,隨着冶鐵技術逐漸成熟,導致井田制開始徹底崩潰,原有的社會制度也開始漸漸崩潰。對此,東方六國先後進行了變法,並通過變法改善了社會制度,大幅增強了國力。而秦國這邊,因爲之前數十年王位動盪,之前幾任秦王根本沒有能力去進行變法,所以漸漸落後於東方六國。

面對這樣的困境,秦孝公即位之後,下定決心開始進行變法。就在這個時候,衛國人公孫鞅來到秦國,向秦孝公提出了變法的詳細策略,得到了秦孝公的賞識,並且被秦孝公委以重任,全權負責秦國變法事宜。因爲後來公孫鞅被秦孝公封在了商地,所以也被後人稱之爲商鞅。

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大臣們分別作出了哪些貢獻?

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國開始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首先,改革土地制度,鼓勵底層平民開荒,承認土地私有制,允許土地買賣,大幅提升了底層平民的勞動積極性。其次,重新設立爵位制度,鼓勵平民參軍,通過殺敵獲得爵位,給了平民階層上升的階梯。第三,建立完善的秦法,統一秦國內部的度量衡,遷都咸陽,重新訂立戶籍制度。

經過商鞅的這一系列改革,秦國百姓擁有了自己的土地,並且可以通過打仗得到更高的地位,有了上升的通道,所以開始熱衷生產,勇於參軍殺敵。在此之後,秦國開始扭轉了之前衰敗的頹勢,國力開始走向了上坡路。此後,秦國又在戰爭當中,擊敗了魏國,徹底成了名副其實的戰國七雄之一。

秦孝公在位二十四年,最終因病去世,死後由其子秦惠文王即位。秦惠文王即位後,爲了穩固自身權位,首先殺掉了商鞅,但卻完全繼承了商鞅的變法成果,繼續領導秦國向前。

秦惠文王即位的時候,秦國經歷了秦孝公時代的國力積攢,已經有了向外大範圍擴張的能力。所以秦惠文王即位之後,開始任命公孫衍、樗裏子、司馬錯等人,率領秦軍向外主動擴張。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這其中,尤以公孫衍的戰功最大。公元前333年,公孫衍率領秦軍,再次向魏國進攻,最後拿下了整個河西之地,在軍事上有着極爲重要的意義。

就在公孫衍拿下河西之地後不久,張儀就來到了秦國。

張儀是著名的縱橫家,來到秦國之後,被秦惠文王拜爲客卿。在秦國擴張的問題上,張儀和公孫衍持相反的態度。公孫衍認爲應該先打西面的遊牧民族,解除了後顧之憂,再進攻東方六國。而張儀卻覺得,應該趁着魏國四面樹敵,先打魏國。

最後,張儀的想法,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認可。而作爲失敗者的公孫衍,只能離開秦國,轉而去魏國和韓國工作,給秦國一度造成了不小的麻煩。直到暮年的時候,纔再次迴歸秦國,幫助秦國完成了對蜀地的控制,最終病逝於任上。

因爲秦國主動擴張,而且擴張速度很快,其他幾個國家,也開始漸漸認識到了秦國的威脅。於是,在著名縱橫家蘇秦的串聯下,東方六國開始聯合起來,共同針對秦國。如此一來,秦國同時被其他六國針對,自然再難擴張。接下來整整十五年的時間裏,秦國都沒能再踏出函谷關半步。

就是在這個時候,公孫衍離開了秦國,張儀成了秦國新任相國。

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大臣們分別作出了哪些貢獻? 第2張

張儀上位之後,通過外交手段,幫助秦國破了東方六國的合縱聯盟。正是因爲張儀,秦國纔不至於被東方六國圍毆滅國,而且還有了繼續擴張的機會。

秦惠文王在位期間,秦國國力進一步提升,已經成爲了戰國七雄之首,逼得其他六國不得不組成聯盟,共同對抗秦國。在和東方六國交戰的過程當中,張儀和公孫衍,顯然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勞。秦惠文王在位27年,最後因病去世,此後其子秦武王即位。

秦武王是個大力士,據說力能扛鼎。不過,在秦武王即位三年之後,在某次舉鼎活動當中,秦武王不慎被鼎砸到,最後因此去世了。因爲秦武王在位只有三年的時間,時間較短。這三年秦國對外也沒有什麼太大的擴張行動。

秦武王去世後,其異母弟秦昭襄王即位。秦昭襄王即位的時候,因爲年齡較小,所以只能由太后暫時攝政。這位太后,就是《羋月傳》裏面的那個羋月。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前四十年都是太后把持朝政,秦昭襄王自身權力有限。直到那位宣太后去世之後,秦昭襄王才終於自行掌權。

不過,雖然長時間處於權力有限的狀態,但秦昭襄王在位的這五十六裏,秦國國力卻再次大幅提升,達到了足以滅掉六國的層次。之前四十多年時間裏,秦國的大權雖然一直都在那位宣太后手裏,但這位宣太后卻是個狠人,幫助秦國吞併了義渠,並且徹底掌控住了蜀地。此時的秦國,終於沒了後顧之憂,可以專心對付東方六國。公元前265年,宣太后病逝,秦昭襄王徹底掌握了所有的大權。

在宣太后晚年的時候,秦國其實已經有了吞併天下的國力。但東方六國的聯盟,依然讓秦國感到十分苦惱,就在這個時候,範睢來到了秦國,幫秦國解決了這個難題。

範睢原是魏國大臣,後來因爲在魏國遭人嫉妒,差點被殺,最後僥倖逃到了秦國。到了秦國之後,範睢幫秦昭襄王制定了‘遠交近攻’的戰略,交好距離秦國較遠的齊國,主攻和秦國最近的韓趙魏三國。

範睢提出的這個戰略,從根本上瓦解了東方六國的聯盟,讓秦國可以再次揮師東進,先後多次擊敗了韓趙魏三國。公元前262年,秦將白起率領秦軍,在長平一戰當中大敗趙國,而後一戰坑殺了趙國四十五萬精銳。經此一戰後,趙國全國精銳,近乎全部損失殆盡。

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大臣們分別作出了哪些貢獻? 第3張

長平一戰當中,秦國雖然也損失了近二十萬大軍,但相比趙國,秦國國力雄厚,二十萬戰損並非無法承受。此時的秦國,也完全有能力直接滅掉趙國,繼而滅掉其他國家。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秦國內部卻出了問題。身爲相國的範睢,因爲擔心白起滅掉趙國之後,地位會超過他,所以向秦昭襄王提出撤兵。秦昭襄王考慮到秦軍此時同樣戰損嚴重,再加上趙國已經答應割讓六座城池,作爲秦國退兵的賠禮,所以秦昭襄王便真的下令退兵了。

然而秦昭襄王的這次退兵,卻錯失了一個最好的機會。趙國方面,雖然口頭上答應割讓城池,但在秦國退兵之後,非但沒有退兵,反倒積極聯絡其他五國,再次組成了同盟。幾個月之後,等到秦昭襄王反應過來,意識到情況不對,已經晚了。

意識到自身錯誤的秦昭襄王,再次派秦軍深入趙國,打算一戰打下趙國國都邯鄲,希望能夠一戰滅掉趙國。但秦國大將白起,因爲之前和範睢的私人恩怨,選擇了拒絕領兵。沒有了白起的統領,秦軍戰力大減。進入趙國之後,對邯鄲久攻不下。最後,魏國和楚國相繼派大軍來援,秦國大敗,一戰損失了二十萬大軍。

至此,秦昭襄王已經徹底失去了滅掉趙國的機會。而且,因爲之前趙國的努力,東方六國的聯盟,又有了死灰復燃的跡象。所以接下來的幾年裏,秦國在東方几國組成聯盟的情況下,再也無法取得大的戰果。至於範睢,同樣也在這幾年當中,因病去世了。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秦昭襄王去世後,其子嬴柱即位,史稱秦孝文王。秦孝文王在位僅僅三天之後,便同樣因病去世了。再之後,秦孝文王之子嬴異人即位,史稱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早年曾在趙國做過質子,做質子期間,得到了商人呂不韋的大力支持。甚至就連他能返回秦國,繼承王位,也是因爲呂不韋從中疏通,做了很多的工作。所以,秦莊襄王即位之後,任命呂不韋爲相國。

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大臣們分別作出了哪些貢獻? 第4張

秦莊襄王僅僅在位三年時間,便同樣因病去世了。秦莊襄王去世後,其子嬴政即位,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不過,秦始皇剛剛即位的時候,才只有十三歲而已,難以掌控朝局。所以秦國的大權,當時都掌握在王后趙姬,以及相國呂不韋手裏。

呂不韋任相國期間,開始對秦軍進行改革,避免秦軍打硬仗,堅決反對秦軍屠殺平民。在此之前,秦軍在戰場上極爲兇狠,因爲秦國人蔘軍的根本目的,就是爲了升官發財。所以大多數秦國士兵,在戰場上都十分兇狠。不光對敵軍兇狠,對敵國平民也十分兇狠。而呂不韋則堅決反對這種風氣,對秦軍進行了改革。

客觀來說,呂不韋對秦軍的改革,還是很重要的。因爲如果沒有這種改革的話,秦軍後來橫掃天下,肯定會殺戮過重,激起各地的強烈反抗。如此一來,秦國後來能不能迅速統一天下,也就成了一個問題。

除了對秦軍進行改革之外,呂不韋掌權期間,還堅決支持嬴政,幫助少年嬴政坐穩了王位,這也算是他的巨大貢獻之一。

幾年之後,隨着嬴政逐漸長大,開始正式親政。呂不韋因爲被捲入了嫪毐謀反案,再加上他權勢過大,威脅到了嬴政的王位。所以最終,呂不韋被流放蜀地,途中飲鴆自盡。

嬴政掌權之後,開始在之前幾代秦王的基礎上,繼續向外擴張。此時的秦國,已經有了統一天下的能力。在嬴政掌權的同時,李斯也開始脫穎而出,成爲了嬴政最依仗的智囊。

李斯原本是呂不韋的門客,在呂不韋被逐之後,通過諫言得到了嬴政的賞識。李斯幫嬴政制定了統一天下的詳細計劃。包括滅六國的順序,以及以重金收買各國重臣,離間各國君臣的策略。李斯的這個計劃,得到了嬴政的認可,後來嬴政也是給了李斯很多錢財,讓李斯去收買各國的重臣,效果顯著。後來嬴政因爲種種原因,想要驅逐出身其他國家的客卿,李斯向嬴政上書《諫逐客書》,阻止了嬴政的決定,幫秦國留下了不少人才,也算是大功一件。

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大臣們分別作出了哪些貢獻? 第5張

按照李斯制定的目標順序,嬴政開始逐漸攻滅六國。公元前230年,秦國首先滅掉了韓國。公元前228年,滅趙;公元前226年,滅魏;公元前223年,滅楚,同年滅燕;公元前221年,滅齊。

至此,秦國徹底統一了天下。

從秦國統一天下的整個過程當中,我們不難看出:商鞅通過變法,幫秦國建立了強大的制度根本;公孫衍通過戰爭,幫秦國奠定了傲視其他諸國的地盤;張儀瓦解了六國的聯盟,幫秦國贏得了足夠的戰略機會;範睢制定了遠交近攻的戰略,徹底瓦解了六國的聯盟;呂不韋改革秦軍,輔佐秦莊襄王和嬴政兩代秦王上位;而李斯則是幫嬴政制定了統一天下的目標和詳細計劃。

這些人,都曾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當中,立下了至關重要的功勞,很難說誰的功勞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