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雍正是如何解決清朝皇位繼承人的問題的?存在什麼隱患?

雍正是如何解決清朝皇位繼承人的問題的?存在什麼隱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清朝王位繼承問題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在清代漫長的奮鬥史中,有光輝的時刻,也有危機階段,有勵精圖治的皇帝,更有軟弱無力的帝王。三藩之亂、南明政權、黃河水患、邊疆動盪等等事件一次又一次的將清朝統治推向了困境,考驗着爲政者的智慧。但其實,還有一個難題,它並不明顯,卻多次險些讓清朝承受巨大災難,這就是“王位如何繼承”。

不信我們來看。

清代的奠基者是努爾哈赤,他統一建州,征服女真,開闢出後金政權。

草原民族並不刻意追求宗法制度下的嫡長子繼承,但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能征善戰,立功頗多,有草原武士之稱,因此很早就被視爲儲君。可是很不幸,在受到兄弟與大臣們的聯手彈劾以後,被父親幽禁。

褚英死後,代善是當之無愧的人選。但是由於捲進“寵愛小妾,苛待兒子”事件,激怒努爾哈赤,終於失去了儲君之位。

雍正是如何解決清朝皇位繼承人的問題的?存在什麼隱患?

在這以後,後金再也沒有確立繼承人。直到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局勢一度非常緊張:

大福晉阿巴亥,手下有三個兒子,21歲的阿濟格,14歲的多爾袞,12歲的多鐸。她完全可以依靠嫡母之位,擁立兒子上位。

二皇子代善,雖然很早就被父親否定,但是仍舊爲旗主,是不爭的事實。即便沒有最大的可能爭奪王位,最年長的身份也足夠後金亂一亂。

最後是皇太極,他是母親獨子,又非長子,看上去孤立無援,可實際上,多年經營早就自成一派。

誠然,阿巴亥最終被賜死,代善也支持皇太極。但是沒有制度規範下的皇位繼承製度,所謂“平穩過渡”全靠人的決策力。處理不好,動輒就會腥風血雨。

雍正是如何解決清朝皇位繼承人的問題的?存在什麼隱患? 第2張

驚人相似的一幕,在皇太極時期再次重現。

1643年,皇太極去世,太過突然,沒有立嗣。

雖然長子豪格當之無愧,但因爲沒有任何書面或口頭證明,給了多爾袞可乘之機,於是,叔叔與侄子爭起皇位。

在歷史中,這樣的場景數不勝數,但大都以血腥對抗收場,結局兩敗俱傷,折損自己國家的戰鬥力,更有甚者,還會始政權走向分裂。

萬幸,清朝初期這一批人,有野心、遠見、更有耐心。他們願意爲了長遠利益做出短暫讓步,於是福臨登基了。

雖然這回的結果也是好的,可並不代表是科學的,沒有制度化的繼承險些危及清朝。

順治英年早逝,死前兒子都小,無奈之下,幼年的玄燁繼位。因爲一切都還在“搖籃”中,也就沒有醞釀出立儲之禍。

或許,康熙窺透了先朝幾次潛在危機。他在兒子胤礽兩歲時,便立爲太子,從這裏,清代開始走上繼承製度化的道路,只是玄燁選擇的,是太子制。

康熙四十七年,胤礽被兄弟與大臣們聯合告發多項多項罪名,首次被廢,太子制的弊端也快速展現:即,成爲衆矢之的。

胤礽死後,王朝再次陷入沒有繼承人的階段,九子奪嫡就此引發。

雍正登基,反思到:自己青年的不幸,國家初期的威脅,有沒有什麼機智的辦法可以避免?即可以立儲立賢,也可以很好的保護住這個“賢”?

雍正是如何解決清朝皇位繼承人的問題的?存在什麼隱患? 第3張

輾轉反側多日,突然計上心頭:

雍正元年,皇帝於乾清宮西暖閣召見了包括總理事務王大臣在內的朝廷命官,言道:

雖然現在皇子們都年幼,說立太子尚早。但是我答應了先帝要治理好國家,實在不可以存有隱患。所以,我把對儲君的意見先寫下,放進正大光明牌匾背後,可能一放就是十幾年,各位大臣你們知道就好。

隨後,胤禛挽着最要好的十三弟允祥一起走到了祕匣子旁邊。(這段刻畫引自閻崇年的清史)

自1636皇太極稱帝,困擾清代99年的問題,在第一位祕密立儲選出的皇帝弘曆登基得到解決。清代再也沒有出現有關皇位繼承人的血腥鬥爭。

平心而論,這個計策穩是穩,但也有個缺點:太穩了。

因爲祕密,最終決定者只皇帝一人。這也就將滿漢蒙八旗貴族以及文武百官的意見排除在外。遇到明智的帝王,當然有利於國家發展,但是趕上個衝動自大的,往往陷入獨斷專行的困境。

清代是封建社會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峯的時代,主要表現就是天子的決策力。軍機處的設計,讓軍事政務都聽皇帝決定;祕密立儲則是把儲君決定權全部交到天子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