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高仙芝是唐朝名將,爲何會被別人誣陷至死呢?

高仙芝是唐朝名將,爲何會被別人誣陷至死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高仙芝是唐朝中期名將,姿容俊美,善於騎射,驍勇果敢。幼時隨父入唐。20歲時被授予將軍。安史之亂爆發,高仙芝以副統帥之職出征討叛逆,前線失利,退守潼關,爲監軍宦官邊令誠誣陷殺害。

高仙芝是唐朝名將,爲何會被別人誣陷至死呢?

高仙芝何許人也?僅從名字來看,這位大神應該是漢人無疑,實際上,他不但不是漢人,還來自中原王朝的死敵:高麗。《舊唐書·高仙芝傳》原文是這樣記載的:高仙芝,本高麗人也。父舍雞,初從河西軍,累勞至四鎮十將、諸衛將軍。仙芝美姿容,善騎射,勇決驍果。少隨父至安西,以父有功授遊擊將軍。年二十餘即拜,與父同班秩。

這段話不難理解,簡要介紹了高仙芝的概況。說他是高麗人,父親叫做高舍雞,這名字聽起來非常高大上,“舍雞”,舍內有雞,難道是要兒子心切?當然,此爲笑談,言歸正傳,高舍雞同志軍功比較突出,於是就位列安西四鎮的十大將軍之一。高仙芝長相俊美,善於騎射,武藝高強、勇敢果決,是個少見的將才。

小時候他就隨自己的父親來到了安西一帶,因爲他父親的軍功,他也就靠恩蔭取得了自己的第一個官職——遊擊將軍。大家別隻看“遊擊將軍”四個字的表面意思就輕易給別人定性,遊擊跟現在所說的打游擊不是一個意思,這只是一種稱呼,乍一聽很牛掰,事實上,“遊擊將軍”在唐朝是個爛大街的官職,很多貴族子弟都有這個稱號。

這段話總結一下就是:高仙芝這老兄來自高麗,是個典型的官二代,看他父親的表現,他家應該出自於高麗的王室後裔,也算是血統高貴了;除此之外,高仙芝還是個大帥哥,人長得帥,武藝還高強,放到今天,也是迷倒一大片小迷妹的主兒。可是,長得帥不見得就好欺負,人家不但帥,還夠狠。

突破自然障礙,孤兵深入屠滅小勃律國

當時的西域,分成了幾十個小國,而在西域角逐的勢力有三個:唐朝、大食、吐蕃。這三個國家可以說都處在強盛期。這麼一來,西域的小國日子也就比較難過了,今天投靠這個,明天投靠那個,哪個勢力都得罪不起。這個小勃律國本來是唐朝的一個小弟,持續進貢很多年了,唐朝對它也比較關照。可是,吐蕃的手伸得挺長,動不動就出兵帕米爾,先是征服了大勃律國,兵峯又直指小勃律國。如果小勃律國失陷,安西四鎮的西門就被打開了,不利於唐朝對西域的控制,所以,唐朝與吐蕃就因此事進行了好幾場較量,最終,吐蕃不敵,消停了一段時間。

後來,吐蕃看硬的不行,就開始來軟的。經過吐蕃的一番威逼利誘,小勃律國的國王繼承人,也就是咱們所說的太子,娶了吐蕃的公主。如此一來,他們就成了親戚了,小勃律國就倒向了吐蕃的懷抱。更加令人坐不住的是,小勃律國的行爲居然引起了連鎖反應,西域數十國居然都倒戈了,不再向唐朝納貢。一向好大喜功的唐玄宗怎麼可能受得了這個氣,於是,出征小勃律國就勢在必行,這就是這場戰爭的背景。

可是,話好說,事兒難做。坐在深宮裏的李隆基又不懂地理,哪裏知道當地的自然環境有多麼惡劣。帕米爾高原海拔約五六千米,空氣稀薄、天氣多變,僅僅夏天和秋天還能勉強通過。去過高原的朋友都知道,一般人很難承受住在高原地區的劇烈運動,很容易出現呼吸困難、體力不支的情況。高仙芝率領着上萬軍隊,在這種海拔高度就要跋涉一個半月,又要保證後勤供應,又要保證軍隊的戰鬥力,難度可想而知。

關於這段歷程的艱難,《新唐書》是這樣記載的:仙芝乃自安西過拔換城,入握瑟德,經疏勒,登蔥嶺,涉播密川,逐頓特勒滿川,行凡百日。僅僅行軍就走了上百天,真是難以想象,唐軍是如何克服後勤困難的。不管咋說,高仙芝的三路唐軍最終匯合於連雲堡,距離吐蕃佔領的娑勒城只有十幾裏了。娑勒城依山傍水,斬斷崖谷,編木爲城,有守軍八九千人之多。如果不能出奇制勝,以勞擊逸,面臨堅城,實在是沒有多大把握。

不過,高仙芝就是高仙芝,人家不是常人。他對地理非常熟悉,娑勒城邊上有一條大河,名曰娑勒河,河水流量很大,水流湍急,渡河難度較大,從這裏發動襲擊,肯定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於是,凌晨兩三點時,河流結冰,高仙芝率領唐軍悄悄渡過了河流,向城池發動了突然進攻。吐蕃守軍措手不及,很快便被斬殺五千餘人,俘虜一千餘人,其餘人作鳥獸散。

攻取要塞之後,高仙芝乘勝前行,將軍隊中的三千老弱留下守城,其餘人跟隨高仙芝繼續前進。不久,阿弩越人懼怕唐軍,開城投降,也算高仙芝運氣不錯,如果再來一場血戰,恐怕他手下那點兵力真是夠懸。高仙芝在阿弩越城進行了補給,隨後派遣一千多騎兵先鋒立即突襲小勃律國,驚聞這個消息,小勃律國王和吐蕃公主狼狽逃入了山洞裏,無論如何都不敢出來。高仙芝帶領大軍抵達小勃律國後,立即斬殺了幾個親吐蕃的將領,並好言相勸小勃律國王,控制住了局面,一舉平定了小勃律國。有此一舉,西域衆小國又加入了牆頭草行列,紛紛倒向唐朝。

20世紀初,英國探險家斯坦因沿着高仙芝大破吐蕃的路線進行了考察,發現沙哈德的峽谷地形地貌與《舊唐書》的記載完全一致,斯坦因是這樣評價的:高仙芝之功可與歐洲史上翻越阿爾卑斯山之著名軍事將領相提並論。

由此可見,高仙芝的軍事才能真不是蓋的。咱就事論事,這次高仙芝能夠長途跋涉,一舉蕩平小勃律,真可謂是上應天時,下用地利。應天時,他能夠知曉處於夏日的娑勒河居然晚上會結冰,沒點兒天文知識還真不一定能懂;知地利,這個估計很多朋友都疑惑,長途奔襲,環境惡劣,他的後勤工作到底是如何保障的?

其實,高仙芝對地形相當熟悉,他兵分三路,有兩路是經過物產豐富的地區,正好可以路上補充糧秣,第三路則靠近阿賴大道行軍,這條線路可以直抵唐朝控制大宛平原,糧食儲備充足,足以供應前方需求。從這裏可以看出,這場遠程奔襲事實上是策劃非常周密的,高仙芝的軍事才能,一眼便能知高低。

高仙芝是唐朝名將,爲何會被別人誣陷至死呢? 第2張

是時,安史之亂爆發,因爲唐玄宗曾一度對安祿山信任有加,曾有人狀告安祿山要謀反他都不信,如今安祿山的叛亂如同打了他一個響亮的耳光,這導致其惱羞成怒,而他不僅沒有清醒的認識到其嚴重的後果,還錯誤的判斷叛軍都是烏合之衆。他堅信作爲正規軍的唐軍的戰鬥力,平定叛軍的決心是空前的高漲,也正因爲他的心急平亂,導致了後來悲劇的上演。

號稱“大唐帝國雙壁”的高仙芝、封常清在對陣安史叛軍時接連失利。真的是因爲倆人的能力不行麼?其實讓我們翻看史料就有答案,當時安祿山手下精兵15萬都是訓練有素的正規軍,而反觀高仙芝倆人手下的士兵,雖然號稱是“關中精銳”,但其實大部分都是剛剛入伍的農民,畢竟關中的安逸生活太久了,根本就沒適應戰爭的殘酷。所以農民軍對戰安史精銳,自然是屢戰屢敗,而關鍵時刻,高仙芝用他過人的戰略眼光分析局勢,果斷放棄潼關以東地區,退守潼關,這才保證了關中的安危。

而此時的李隆基完全不顧戰場形勢,一味的要求高仙芝與封常清出戰,迅速平定叛軍,但是明眼人都知道這是癡人說夢。外有強敵,內有佞臣,監軍太監邊令誠成爲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上書唐玄宗稱高仙芝中飽私囊,剋扣軍餉。本來唐玄宗就因戰事不利而龍顏不悅,如今聽到如此奏報,立刻龍顏大怒,下令邊令誠將二人斬首示衆。

邊令誠回到軍營先逼死封常清,當封常清死後,他又帶了100名陌刀手找到高仙芝,宣讀聖旨。高仙芝聽完言道:“我退守潼關,我認罪,但是說我剋扣軍餉,完全是污衊我!”邊令誠說:“上是天,下是地,被你剝削的士兵都在外邊站着呢,你還不認罪麼?”高仙芝衝着門外將士高聲說道:“我招你們入伍,雖然得到了一些物資,但是還不足以武裝你們,我們只是期望建功立業,用軍功換賞賜,但是叛軍勢大,我下令退守潼關,是爲了給皇上守住門戶要道。今天士兵們給我做個證,我要是剋扣大家軍餉,大家就喊是,如果不是,就喊冤枉。”結果門外士兵都高呼:“冤枉。”呼聲震天。

然太監邊令誠不爲所動,令刀斧手行刑,大唐帝國雙壁在同一天殞命,唐玄宗自毀長城。唐玄宗殺了高、封二將其實也是給自己甩鍋,這樣他就可以昭告天下戰敗是因爲二將無能,不是我皇帝不夠英明。後來唐玄宗派名將哥舒翰赴潼關拒敵,同樣是逼其出戰,導致了後來哥舒翰兵敗投降,最後慘死的局面,可見唐玄宗對戰局的把控不足。

外戰無敵的高仙芝爲何打不過安史叛軍,其主要原因總結有以下幾點:第一、高仙芝手下士兵戰鬥力不足;第二、監軍太監邊令誠干擾高仙芝指揮;第三、唐玄宗對戰事把控不足,操之過急也是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