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朝大將高仙芝:不世名將卻爲帝國的不幸買單

唐朝大將高仙芝:不世名將卻爲帝國的不幸買單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高仙芝:爲帝國的不幸買單

天寶十四年十二月的某一天,潼關上空烏雲漫卷,朔風怒吼。數萬唐軍將士被召集到刑場周圍,奉命在此觀刑。

此時,距離安祿山起兵剛剛一個多月,可潼關以東的大片國土、包括東都洛陽已全部淪於叛軍之手。15萬范陽鐵騎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其前鋒已兵臨潼關城下,率部駐守潼關的是大唐帝國威名赫赫的大將高仙芝。

此時,數萬唐軍將士喊冤的呼聲便已直衝霄漢。監斬官氣急敗壞地衝着劊子手尖聲高叫:“快給我砍了!”手起刀落處,是高仙芝英俊而絕望的臉。

名將初露風采

高仙芝,高麗人,將門之後,從小隨父至安西。史稱他“美姿容,善騎射,勇決驍果”,二十出頭便被提拔爲將軍,“與父同班秩”。真正讓高仙芝揚威西域、名動朝野的是千里奔襲小勃律的戰役。

小勃律國位於吐蕃西北,戰略地位十分突出,自從武周時代以來,這裏便是大唐與吐蕃反覆爭奪的焦點。開元二十五年,吐蕃再次出兵小勃律,迫使其投降,從而牢牢控制了這個戰略要地,同時也切斷了中亞二十幾個小國與唐朝的聯繫,大有稱霸中亞之勢。毫無疑問,大唐帝國要想奪回對中亞的控制權,就必須奪回小勃律。

然而,從田仁琬到蓋嘉運,再到夫蒙靈詧,連續三任的安西軍事長官都曾經出兵征討小勃律,但每次都無功而返。天寶六年,夫蒙靈詧向玄宗推薦了高仙芝。玄宗立刻下詔,任命高仙芝爲行營節度使,率一萬騎兵遠征小勃律。

唐朝大將高仙芝:不世名將卻爲帝國的不幸買單

天寶六年四月,高仙芝率部從安西都護府出發,於當年七月力克吐蕃人控制的軍事要塞連雲堡,進抵小勃律王城,並向小勃律國王傳達了這樣的信息:“我們不佔領你的城池,也不破壞你的橋樑,只是要借個道,目標是大勃律國。”小勃律國王當然不會相信,可又沒有實力阻擋唐軍,無奈之下,只好帶着王后和臣民們逃離王城,躲進了山區,準備在此等待吐蕃援軍。

高仙芝隨即展開宣傳攻勢,呼籲小勃律臣民只要投降,就賞賜錢帛。同時,又派人毀壞了小勃律與吐蕃之間的唯一通道——位於婆夷水上的一座藤橋。數日後,當一支吐蕃援軍馬不停蹄地趕到婆夷河岸時,藤橋早已不復存在。吐蕃人既已鞭長莫及,小勃律就徹底落入高仙芝的掌心了。高仙芝扶植了一個親唐的新政府,徹底控制了小勃律,達成了此役的戰略目標,圓滿完成了玄宗交給他的使命。此役的勝利,也確立了高仙芝作爲大唐名將的地位。

天寶六年八月,高仙芝派快馬先行入朝,直接向玄宗呈上捷報。誰知這一舉動卻觸怒了上司夫蒙靈詧。然而,無論夫蒙靈詧如何怒髮衝冠,也終究遏制不住高仙芝業已嶄露的鋒芒,此刻的高仙芝已經在玄宗心目中獲得了比夫蒙靈詧更高的地位。

隨後,玄宗頒下詔書,提拔高仙芝爲安西四鎮節度使,兼攝鴻臚卿和御史中丞,徹底取代了夫蒙靈詧。

中亞受挫

高仙芝征服小勃律之後,吐蕃極爲不甘,遂指使位於印度北部的朅師國進攻小勃律,切斷了小勃律的運輸通道。玄宗得到戰報,馬上把平定朅師國的任務交給了高仙芝。

天寶九年二月,高仙芝成功擊破竭師國,俘虜其國王勃特沒,另立其兄素迦爲新國王,將朅師國置於大唐的控制之下。至此,高仙芝的聲名已經威震中亞。

與此同時,他身上固有的缺點也開始逐漸暴露。隨着功名的日益顯赫,高仙芝內心的殺戮欲和佔有慾也日漸膨脹。位於中亞錫爾河流域的石國,就在這時不幸成爲高仙芝慾望的犧牲品。

由於大唐帝國在中亞的勢力日漸強大,石國有心依附,請求與大唐簽署和平條約。簽約儀式上,賓主雙方都很愉快。可石國使臣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石國已經成了高仙芝眼中待宰的羔羊;而這紙所謂的和平條約,也無異於一張溫情脈脈的死亡通知書。

天寶九年十二月,高仙芝悍然撕毀和約,親自帶兵入侵石國。此時的石國君臣依然沉浸於和平幻夢中,根本沒有防備,加上軍事實力本來就弱,短短几天就被高仙芝攻破了。

高仙芝佔領石國後,不僅將國王、大臣、士兵和所有青壯年全部俘虜,而且還幹了兩件十分令人詬病的事情:一是屠城,二是劫掠。

石國滅亡後,一位王子僥倖逃脫,隨後奔走於中亞各國,控訴高仙芝的暴行,說他“欺誘貪暴”。中亞諸國遂迅速締結成反唐聯合戰線,並遣使向黑衣大食(阿拉伯)求助,準備藉助黑衣大食的力量,進攻大唐的安西四鎮。

高仙芝很快得知了中亞諸國的反唐計劃,他決定先下手爲強,主動出擊黑衣大食。天寶十年四月,高仙芝集結了安西四鎮的兩萬精銳,同時徵調了西域拔汗那國和葛邏祿部落的藩兵,組建了一支胡漢混合兵團,共計六萬人。同月,高仙芝與部將李嗣業、段秀實等人,率部從安西出發,越過蔥嶺和大沙漠,經過三個多月的長途跋涉,於同年七月進抵中亞古城怛羅斯。

高仙芝的遠征軍逼近怛羅斯之時,阿拉伯人就接到了情報。黑衣大食駐巴士拉的東方總督艾布·穆斯林立即下令,命部將塞義德率數千人進駐怛羅斯加強防守。等到唐軍兵臨怛羅斯城下,先機已失,戰鬥的主動權已經落入阿拉伯人手中。

東亞與西亞最強大的兩個帝國,在這裏發出了最強烈的碰撞。然而,就在戰鬥進行到最激烈的當口,唐軍的陣腳突然一片大亂,葛邏祿部落倒戈了。這也在頃刻間決定了這場戰役的結局。最終,兩萬漢人將士幾乎全軍覆沒,只有高仙芝、李嗣業等幾名主將逃離了戰場。

兩年之後,安史之亂就爆發了。通過對外戰爭成長爲一代名將的高仙芝,不僅在這場內亂中毀掉了一世英名,而且還枉死在了大唐天子李隆基的斬決令下。

天寶之殤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即安祿山於范陽起兵的第12天,唐玄宗匆匆返回長安,用大約十天時間完成了戰略部署:河東方面,以朔方右廂兵馬使、九原太守郭子儀爲朔方節度使,右羽林大將軍王承業爲太原尹,程千里爲潞州長史,三人協同防禦,防備叛軍西進。河南方面,一共設置三道防線,以衛尉卿張介然爲河南節度使,領陳留等13郡組建第一道防線;封常清在洛陽就地募兵六萬人,構成第二道防線;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爲副元帥(元帥由玄宗之子榮王李琬掛名),率五萬人鎮守陝郡,作爲第三道防線。

在玄宗看來,這個防禦計劃就算不能在短時間內消滅叛軍,也足以挫其鋒芒,保證兩京無虞了。可是,玄宗錯了。這個看似嚴密的防禦計劃,很快就將被所向披靡的安祿山徹底粉碎。

十二月二日,安祿山大軍從靈昌渡口渡河南下,當天攻陷靈昌郡。新任河南節度使張介然剛到陳留沒幾天,叛軍便已大兵壓境。五日,陳留太守郭納開門出降,第一道防線宣告瓦解。

八日,安祿山揮師西進,迅速攻陷滎陽,兵鋒直指東都。封常清率部進駐虎牢關,準備據險而守。可他六萬人都是未經訓練的新兵,與身經百戰的叛軍鐵騎交鋒,無異於以卵擊石。官軍一戰即潰,虎牢關旋即失守。第二道防線就此崩潰。

十二日,叛軍進入洛陽,大肆燒殺搶掠。封常清退至陝郡,向高仙芝奏報:“累日血戰,賊鋒不可當。且潼關無兵,若狂寇奔突,則京師危矣。宜棄此守,急保潼關。”

按照朝廷既定的作戰計劃,高仙芝應該自陝郡東進,主動迎擊叛軍。但是面對封常清的奏報,高仙芝意識到,如果按原計劃繼續東進,唯一的結果只能是羊入虎口,白尋死路!所以,封常清的建議是正確的,只有暫時避敵鋒芒,退保潼關,才能在確保京師無虞的情況下與叛軍打持久戰。

由於軍情危急,高仙芝來不及向朝廷奏報,當即率部向潼關方向撤退。他們前腳剛剛出了陝郡西門,叛軍後腳就殺到了。官軍猝不及防,被叛軍打得狼狽不堪,人人爭相逃命。

高仙芝和封常清帶着殘部倉皇退入潼關,旋即命人搶修防禦工事。等到叛軍前鋒進抵潼關時,發現官軍已經嚴陣以待,方纔悻悻退去。

然而,就在高仙芝進入潼關的那一刻,帳下監軍宦官邊令誠已悄悄離開潼關,向長安狂奔而去。見到玄宗後,他極力誇大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戰敗責任,稱:“常清以賊搖衆,仙芝棄陝地數百里,又盜減軍士糧賜。”

封常清確實說過“賊鋒不可當”的話,可那是建立在“累日血戰”基礎上的正確判斷,並非畏敵怯戰、動搖軍心,而當時的陝郡也確實無險可守,潼關的防守又薄弱空虛,所以高、封二人才會主動放棄陝郡,退保潼關。

若純粹從軍事角度來看,他們的做法並沒有錯,可要是從政治上來講,他們無疑已經犯下了三宗死罪。第一宗:不戰而逃,丟城棄地;第二宗:擅自行動,目無朝廷;第三宗:違背玄宗旨意,破壞東征計劃。總而言之,在玄宗看來,高、封二人實屬罪無可赦,命邊令誠立刻前往潼關,將高仙芝和封常清就地斬首!

其實,從安祿山悍然發動叛亂的那一刻起,高仙芝的悲劇就已經註定。因爲,在盛世迷夢中浸淫日久的玄宗君臣和帝國軍民,根本不具備絲毫的抗風險和抗挫折能力。所以,當盛世的美麗面紗被安祿山剝落殆盡,乍然露出蒼白虛胖、萎靡孱弱的真實面目時,當歌舞昇平、繁華富庶的太平圖景被生靈塗炭、山河破碎的慘象徹底取代時,驚駭萬分、惱羞成怒的唐玄宗必然要抓幾個人來背這口既難堪又沉重的歷史黑鍋。

換言之,總有人要爲此付出代價,總有人要爲帝國的不幸買單!

【結論】個人命運與組織命運緊緊相連,覆巢之下無完卵。高仙芝第一次戰敗時,組織還很強大,可以爲個人失誤買單。第二次戰敗時,組織岌岌可危,個人就不得不爲組織的失誤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