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郭嘉究竟有哪些事蹟?爲何他的評價如何之高?

郭嘉究竟有哪些事蹟?爲何他的評價如何之高?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郭嘉是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原爲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爲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郭嘉到底有多厲害?郭嘉不死真的在無三國?

郭嘉字奉孝,潁川郡陽翟縣人,曾在曹操手下任司空軍祭酒,是曹操最重要的謀士之一。郭嘉在《三國志》的記載中可以說是算無遺策, 幾乎沒有失手的時候 ,曹操也極力稱讚他 “平定天下,謀功爲高” 。郭嘉智計過人、料事如神,讓他自古以來就擁有衆多粉絲。頭號粉絲當屬爲《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在注《魏書·三少帝紀》中曹魏以夏侯惇、曹仁、程昱配祀太祖廟,而沒有郭嘉時,裴松之憤憤不平,大呼 “未詳厥趣也!”

郭嘉吹遇上郭嘉黑,一度是場場爆滿的大戲,那麼郭嘉到底有多牛?郭嘉究竟有哪些神一般的事蹟,令其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一)不事袁紹而投曹操

郭嘉時潁川郡陽翟縣人,與袁紹的謀士郭圖是同族。郭圖將郭嘉引薦給袁紹,郭嘉在袁紹手下待了一段時間後,認爲袁紹 “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遂棄袁紹而去,後來在荀彧引薦下成爲曹操謀士。郭嘉在袁紹手下工作過一段時間,雖然時間不長,但這使他對袁紹一方的情況有所觀察、瞭解,爲他後來準確預測袁軍的動向打下了基礎。

(二)爲曹操陳述“十勝十敗”

《三國志·郭嘉傳》裴注引《傅子》記載,郭嘉爲曹操論證,與袁紹相比,曹操有十個方面勝於袁紹,即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雖然帶着濃烈的馬屁味,連傲嬌的曹操聽罷也害羞得紅着臉低下了頭: “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但因爲郭嘉對袁紹方面的情況有一定了解,他的話增強了曹操的信心,也鼓舞了曹操集團的士氣。

(三)勸曹操東征呂布、劉備

最初,郭嘉勸曹操趁袁紹攻打公孫瓚的機會,出兵徵呂布,但呂布也很能打仗,雙方鏖戰多日,呂布雖然戰敗,但曹軍也士卒疲憊,曹操本打算回軍休整,郭嘉勸曹操不要在最後關頭放棄,一鼓作氣急攻,終於生擒呂布。對劉備也是一樣,郭嘉勸曹操趁袁紹還沒有大舉南下之前,攻滅劉備,消除與袁紹決戰時的後患。

(四)準確預見孫策之死

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正在相持不下的關鍵時刻,後方傳來消息,說江東孫策準備出兵渡江,北上襲擊許都。這一消息傳來,曹軍人心惶惶,生怕老巢真的被孫策端了,曹操也猶疑不決要不要退兵。但郭嘉卻斷言: “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衆,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果然,孫策尚未渡江,就被許貢門客刺殺身亡。

(五)獻計曹操僞徵劉表,使袁譚、袁尚發生內訌

袁紹死後,二子袁譚、袁尚分別擁兵自立鬧分裂。曹軍諸將紛紛主張趁勝進擊二袁。唯有郭嘉提出來: “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爲之謀臣,必交鬥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徵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 於是曹操假裝南下攻打劉表,進軍至汝南郡西平縣,這時袁譚和袁尚果然打了起來,袁譚不敵袁尚,遣使向曹操求救。曹操回軍冀州,分別擊破袁尚、袁譚,遂平定冀州。

(六)建議曹操以輕兵擊烏桓

袁紹在世時極力籠絡烏桓,與烏桓人感情頗深。袁紹死後,烏桓仍全力支持袁尚與曹操對抗,袁尚被曹操打敗後,投奔烏桓單于蹋頓,企圖引烏桓兵捲土重來。曹操打算追擊袁尚,討伐烏桓,但諸將都擔心孤軍深入烏桓後,劉表會襲擊許都。然而,郭嘉卻認爲,劉表不過是“坐談客耳”,只會吹牛扯蛋,做不出什麼大事,就算他敢來,也沒有什麼可怕的。曹操遂決意遠征烏桓。軍至易縣,郭嘉又進一步建議曹操放棄輜重,輕兵急行,趁蹋頓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密出盧龍塞、直指單于庭,出其不意打一場閃電戰。果然,烏桓倉促應戰,蹋頓陣亡,袁尚敗走遼東。一切正如郭嘉所策劃。

郭嘉爲什麼被吹的這麼牛?

郭嘉之所以這麼牛,首先在於郭嘉具有出色的軍事才華和參謀能力。因此,他提出的計策和建議總是符合曹操的意圖。這不是揣摩領導心思以便鑽營逢迎,而是設身處地地爲領導着想,從事業發展的角度提出實現集團利益最大化的戰略主張。毛澤東之所以推重郭嘉,目的也是在於要求各部門、各省區的領導幹部當好中央決策的參謀和助手,不要光是琢磨本部門、本地區的小利益,多出些有利於全國發展的大主意。曹操多次稱讚“唯奉孝爲能知孤意”、“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就是在稱讚郭嘉忠心事主、想領導之所想的參謀能力。

其次,郭嘉出自潁川郭氏。雖然在漢末三國時期,潁川郭氏留名青史的政治人物不多,但這仍然確定無疑是一個世家大族,是曹操要想站穩腳跟就必須極力拉攏的對象。雖然郭嘉當時年紀尚輕,對家族事務的影響力很有限,但在豪族社會的背景下,潁川郭氏的旗號能夠大大增加郭嘉的個人魅力和他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曹操曾給荀彧寫信,追傷郭嘉,說到:“欲以後事屬之,何意卒爾失之,悲痛傷心。”曹操生於漢桓帝永壽元年,郭嘉生於漢靈帝建寧三年,兩人相差15歲,差不多是一個世代。因此,曹操頗有意讓郭嘉輔佐未來的嗣子,在自己死後擔當輔政大任。 也正是因爲心中有這個想法,曹操對郭嘉的建議總是特別重視,甚至有意要讓郭嘉的計謀得以實現,以便爲郭嘉積累個人聲望,爲他打造金字招牌。

曹操的重視有意無意的都給郭嘉的形象進行了加持,除了有意郭嘉輔政之外,曹操也在之後把早逝的郭嘉樹成了一個謀士典型。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戰敗後,哀嘆: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又痛呼: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似乎如果郭嘉如果還活着,他就不會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了。但曹操這樣說,估計有很多謀士是不服氣的。曹操手下的衆多謀士可不是吃素的,他們在赤壁之戰前也預見到了曹操的弱點,但曹操根本聽不進去。例如劉備去與孫權聯盟,很多人認爲孫權會殺掉劉備而併吞其部衆,曹操也是這樣認爲的,但程昱提醒曹操孫權很可能真的會與劉備聯盟,要採取外交措施阻止這一聯盟,然而曹操並未採納。又如賈詡認爲孫權在江東的統治相當穩固,形勢與荊州不同,平定江東要從長計議,不能指望一戰成功,但此時曹操極度自我膨脹,完全聽不進不同意見。這個時候縱使郭嘉在世,曹操能否聽得進他的忠言,也很難說。

按照我的理解,曹操之所以這樣對郭嘉表示悼念和惋惜,除了真心的哀思以外,至少還有兩個目的:

郭嘉究竟有哪些事蹟?爲何他的評價如何之高?

一是推卸責任。 爲什麼郭嘉能讓我聽得進他的意見?而你們卻不能?說到底還是你們比不上郭嘉。曹操的思路大概就是這樣的,他不肯承認戰敗的原因是自己不聽忠言,而認爲是其他謀士比不上郭嘉,把責任推給下屬。

二是激勵其他謀士。 中國曆來的英雄模範,大多都是死後纔得到的榮譽,因爲死人不會再犯錯誤,就可以成爲完美的人。

曹操高調追悼郭嘉, 是一種略帶誇張的政治作秀 ,目的是要把郭嘉塑造成英雄模範、先進典型、當代雷鋒、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以激勵其他謀士向郭嘉同志學習,不斷爭先創優、取得更大成績。

不吹不黑,郭嘉沒有那麼牛

郭嘉確實是非常出色的謀士,但也要看到,郭嘉也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他的很多事蹟帶有誇大的成分,對郭嘉不能過於神化,而是應當給予客觀的評價。一個人再牛也不能吹上天,對吧?首先,我們要知道——郭嘉的事蹟存在誇大成分。

郭嘉爲何離開袁紹?

《三國志·郭嘉傳》認爲郭嘉離開袁紹是因爲郭嘉預見到袁紹不能成霸王之業。但這很可能是一種事後諸葛亮的說法。郭嘉離開袁紹,倒是很有可能出自郭圖的安排,因爲這是潁川郭氏在亂世中的一種生存策略。在亂世中,同一家族的多個精英分別在不同的勢力仕官,這是這些家族賴以維持地位、不論政局如何變換都不影響家族利益的一種策略。

與郭氏同爲潁川大族的荀氏,也是有意安排荀諶仕袁紹,荀彧、荀攸仕曹操。當時的琅琊諸葛氏,也是安排諸葛玄在劉表手下任豫章太守,而其侄子諸葛瑾卻出仕與劉表敵對的孫權。這種“腳踏兩隻船”甚至“幾隻船”的做法,在當時的亂世之中可謂屢見不鮮。所以郭嘉能夠安然無事地離開袁紹而投曹操,更多的可能是出自家族中長輩的安排。

郭嘉的“十勝十敗”是否靠譜?

認爲曹操有多個方面勝於袁紹的觀點,荀彧、賈詡都曾經提出過。荀彧提出的是四勝:度勝、謀勝、德勝、武勝。賈詡提出的也是四勝:明勝、勇勝、用人勝、決機勝。可以說是大同小異。清代學者何焯、沈家本都曾質疑過這個問題,認爲三人的觀點高度重複,有事後附會的嫌疑。我覺得這大概是在郭嘉被曹操樹立爲宣傳報道的先進人物後, 曹操的宣傳部門把荀彧和賈詡觀點綜合起來安放在郭嘉名下。

徵劉備是郭嘉的主意還是曹操的主意?

《三國志·郭嘉傳》認爲曹操決意徵劉備是出自郭嘉的建議,而《三國志·武帝紀》則認爲是曹操自己已經決定徵劉備,郭嘉只不過“亦勸公”而已。連一向推崇郭嘉的裴松之,也不得不在註釋裏澄清:“《武紀》決計徵備,量紹不出,皆出自太祖”。

郭嘉預見了孫策被刺殺?

郭嘉說孫策“輕而無備”,以此預料其必定死於意外,這本來不足爲奇。但《三國志·郭嘉傳》爲了神化郭嘉,又讓郭嘉預測孫策必定死於出兵渡江之前,而且是死於刺客,甚至還預測到刺客的身份是“匹夫” 。這就不太靠譜了。《三國志集解》對此一本正經地開了個玩笑:“嘉此語藉以強鎮一時衆志,又或兼知卜筮之術耳。”納尼?原來郭嘉是個會算命的道士?

可見,對郭嘉的神化,並不始於現代的電腦網絡,早在郭嘉生前和死後一段時間,就有郭嘉粉在爲郭嘉造勢了。 而且郭嘉是曹操親自樹立的先進典型,宣傳部門把一些先進事蹟強加在郭嘉名下,或將郭嘉的事蹟加以誇大,也是很正常的。

其次,郭嘉也有意見不被採納的時候。

劉備被呂布擊敗後來奔曹操,此時程昱、郭嘉都勸曹操殺劉備,而曹操並未採納。郭嘉粉王沈撰寫的《魏書》在這一問題上仍試圖爲愛豆打call,把事情寫成是曹操正在猶豫要不要殺劉備,郭嘉建議曹操不殺,曹操笑道“君得之矣”。但這件事反證太多,《魏書》的說法不值一駁,因此《三國志集解》中只有冷冷的一句不屑:“《武帝紀》、《程昱傳》正與《傅子》同,《魏書》非是。”由此可見,曹操對郭嘉也不是每次都言聽計從,曹操所說的“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其實是毫無根據的。同時,郭嘉在曹魏集團的體制中地位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高。

從官職看,郭嘉只當過司空軍祭酒這一職務,軍祭酒的職責是“參掌戎律”,“戎律”即軍法,因此,郭嘉的本職工作是擔任軍中的軍事法官、督察之類的工作, 他之所以能夠經常給曹操出謀劃策,完全是靠他和曹操的私人親密關係,而不是他的職責所在。

更重要的是,司空軍祭酒只是曹操霸府中自聘的職務,並非“朝廷命官”,名分上有欠缺。而在官渡之戰前,荀彧是尚書令,荀攸是汝南太守、尚書,賈詡是執金吾,程昱歷任尚書、東中郎將、濟陰太守、振武將軍,董昭爲河南尹、冀州牧,職位都遠比郭嘉顯赫得多。如果郭嘉能夠活得再久一些,要獲取朝廷的正式官職應該也不是問題,但可惜他活得太短了。

從爵位看,郭嘉是在袁譚、袁尚已死,冀州完全平定之後才得封洧陽亭侯。這個時候正是曹操大舉封侯的時候,此時得封侯並不足爲奇。而郭嘉的同事們,荀彧、鍾繇、夏侯惇、于禁、樂進、李通在官渡之戰前就已經封侯,荀衍(荀彧兄)、程昱、曹仁、徐晃、李典則是在官渡之戰期間得以封侯,都在郭嘉之前。當然,郭嘉能夠封侯,也是很不簡單的了,這說明他對曹操所立下的功勞得到認可,已經躋身曹操集團的親貴階層,但他在這一階層中的地位並不特別突出。

從死後配祀看,郭嘉是在魏元帝曹奐景元年間,曹魏快要滅亡前夕,才得以配祀太祖廟。是否得配祀、配祀的先後順序也可以看出配祀者生前的地位。曹魏最早配祀太祖廟是在魏明帝曹睿青龍年間,當時得配祀的只有夏侯惇、曹仁、程昱三人,後來又陸陸續續地增加了荀攸、張遼等人,但始終沒有荀彧。對此,曹魏有關部門的解釋是荀彧不是“魏臣”,也就是說,荀彧至死前仍是漢朝的尚書令,從未在“魏”這一政權中擔任官職。按照這一標準,郭嘉早逝,當然不可能在魏國當官,其生前只當過漢朝司空的軍祭酒,同樣不符合配祀的條件。

但郭嘉最終得以配祀,可能是其子郭奕走的門路。郭奕在歷史上沒有多少存在感,但可以隱約發現,郭奕與司馬家族的關係不錯。 《三國志》中有關郭奕的情況,只有兩條記載,一是郭奕曾任太子文學,二是王昶曾在《家誡》中稱讚郭奕“通達見理”。

這兩條記載都和司馬氏有關係:郭奕任太子文學時,司馬懿任太子中庶子,作爲魏國東宮同僚,兩人應有一定交往;王昶曾平定毌丘儉之亂,又曾參與平吳之役,是司馬氏的心腹親信,王昶稱讚郭奕,當然是視之爲好友,由此亦可見郭奕與司馬氏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憑着這層關係,郭奕找個機會向司馬昭進言,提出讓先父郭嘉配祀魏太祖廟,很有可能得到司馬昭的採納。

郭嘉究竟有哪些事蹟?爲何他的評價如何之高? 第2張

最重要的是:郭嘉個人品行不檢,與同事關係不好。

郭嘉與同事、下屬的關係怎麼樣?《三國志》沒有提到。但從他與曹操過於親密的關係,以及他多次催促曹操不要罷兵休整、而要連續作戰來看,他和同事、下屬的關係並不會太好。打個比方來說,你所在的單位或公司,有這麼個人,他不是領導,卻處處爲領導着想,經常給領導出主意,而領導也很信任他,這一段時間,公司效益不太好,這個人就對領導說,最近公司效益不好,大家都要全力以赴加加班,白加黑、五加二才行,什麼法定節假日、黃金週、小長假,都不要回家了,都留在公司加班吧。最後,公司業績倒是上來了,領導也很滿意,但是,公司裏那些普通員工、底層屌絲,對這個爲領導着想的人多半不會有好感:“就你會討好領導!公司又不是你家開的!”。

同理,在曹操與呂布鏖戰,士卒疲憊之際,士兵們早就盼着消停消停,回去好好休息了,而郭嘉卻阻止曹操退兵停戰,硬是把仗打完,士兵們的內心一定是罵孃的。後來徵烏桓也是同樣,打敗了袁譚、袁尚,大夥正想鬆口氣,看看有什麼戰利品可以分的,結果郭嘉又讓曹操急吼吼地去打烏桓,而且還冒險放棄了輜重,頂着風雪孤軍深入夷狄之地,還天天催着大家急行軍,掉隊的一律軍法處置,想必士兵們私下裏早就罵開了:“你妹的!還讓不讓人活?打了那麼久的仗,也不給老子休息休息!臥槽!”

雖然後來曹操因此打了勝仗,但一將功成萬骨枯,曹軍的廣大士兵對郭嘉很可能並沒有什麼好印象。

東漢魏晉之際士人很重視人物評論,而“德行”是人物評論的重要內容。 但郭嘉卻“不治行檢”,大概就是包養小蜜、公款吃喝、公車私用之類的。 因此作爲郭嘉同鄉的潁川名士陳羣很看不慣郭嘉,多次當着曹操的面控告郭嘉。曹操當然不會去追究郭嘉的責任,但也不怪罪陳羣,反而表揚陳羣能夠堅持原則,不偏袒老鄉。

陳羣的態度有一定的代表性,這表明當時的名士們認爲郭嘉個人品行有問題,對他並不看好。 在“月旦評”之類的人物評論中,郭嘉肯定是差評一大堆、好評沒幾個。而且郭嘉恃才傲物,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三國志·郭嘉傳》記載陳羣多次向曹操告郭嘉的狀,而 “嘉意自若”。

郭嘉爲何能夠淡定自若?其所恃者,一是自己的才華,覺得陳羣的才能不如自己,因此根本不把陳羣放在眼裏;二是曹操的寵信,認爲有曹操罩着,陳羣不能把他怎麼樣。確實,有曹操在,沒人能把郭嘉怎麼樣。但曹操死後就難說了。

雖然曹操打算對郭嘉“以後事屬之”,但從郭嘉恃才傲物的性格來看,是氣量狹窄的曹丕所不能容的。而且陳羣和曹丕關係親密,深得曹丕信任,郭嘉得罪陳羣,間接地也就得罪了曹丕。 如果曹操真的將後事託付給郭嘉,結果很可能是一個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