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隋煬帝爲何在登基不久後,就下令遷都洛陽?

隋煬帝爲何在登基不久後,就下令遷都洛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隋煬帝楊廣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正式登基繼承皇位,成爲隋朝歷史上第二位皇帝。繼他上位僅過了一年,隋煬帝便下令大規模興建新的洛陽城,並在建好後遷都洛陽。此詔令一下,便有一百餘萬的工匠民夫就投入這個大型工程。無論是各種上等物料,還是琳琅滿目的美石,都被運進洛陽城內,悉數投入這一項浩大工程中。

從修建到完成,新洛陽城所耗費的物材不計其數,千萬無故百姓淪爲滿足帝皇私慾的亡魂,民間對此更是怨聲載道。那麼,明知難爲卻又爲之的初登基不久的隋煬帝,究竟爲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願,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去營建新的洛陽城,並使其取代長安,成爲隋朝新的政治中心?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隋煬帝爲何在登基不久後,就下令遷都洛陽?

其一,銳意改革的需要,使得隋煬帝不得不建新都

在當時,隋煬帝剛剛登基不久,其統治基礎尚且不穩定,並深受朝堂割據勢力的限制,即關隴集團的侷限。而要打破這種侷限性,將大權回籠,就必須建立一個更爲龐大完備的統治基礎。所以,隋煬帝需要採取一系列舉措,來破壞關隴集團的既得利益,一步步瓦解他們的根基。首先,在人事上,隋煬帝大搞“摻沙子”。換言之,就是在政府機構當中,大量地起用江南人士和關東人士,一步步削弱關隴集團的依附力量;其次,隋煬帝進行了爵位和勳官改革,從政治上破除關隴集團的特權,給予關隴集團強力一擊;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遷都。即用地域劃清隋朝政權與守舊勢力的界限,進行地理上的隔絕。因此,洛陽就順勢成了隋煬帝的最佳新都地點。

說搬就搬!隋煬帝立馬下了這樣一道詔書:“然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內,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貢賦等。故漢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見洛陽。”在詔書中,隋煬帝借用高祖當年誇讚洛陽的一句話,向天下子民闡明洛陽是天下最好的地方,風水好,交通也十分方便,明確表示遷都一舉勢在必行。此外,隋煬帝還表示,當年高祖也曾想遷都洛陽,只不過未來得及實現罷了。所以現在自己就是在繼承父親當年的遺志。總而言之,於情於理,遷都都是可行的。

隋煬帝爲何在登基不久後,就下令遷都洛陽? 第2張

所以,第二年,就出現了我們開頭所提的百萬人投身建立新都重大工程的這一幕。新都建立,這也意味着原來的漢魏洛陽城就被放棄了。雖是可惜,但又不得不爲之。其實,隋煬帝建立的新都,還有一個目的,是啥呢?

糧草是重中之重

正所謂,兵馬未行,糧草先動。所以,糧草在古代,其重要性我們便可窺知一二。在建立新都的過程中,隋煬帝還下令建造儲糧的糧窖回洛倉。這又是爲什麼呢?

原來,當時隋煬帝已經意識到,中國的經濟中心已開始向南方轉移了。因此,與建立新洛陽並行的,還有另外一個更加宏大的工程,那便是開通隋唐大運河。衆所周知,隋唐大運河溝通了長江水系和黃河流域,並將洛陽攬入其內,使其成爲了水系的中心樞紐,戰略重要性與日俱增。

而隋煬帝修建隋唐大運河的目的,就是要疏通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從而加強中央集權,方便南糧北運,更好地控制南方經濟中心會稽。而經濟重心在南宋之時就已經完成南移了,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還停留在北方,糧食產地與首都分離,這是朝代生存大忌。那麼,這一地域矛盾應該如何協調呢?

按照當時的情況,用陸路運輸糧食到北方的方式肯定是划不來的。因爲在古代,陸路運輸是個費效比很差的運輸方式,只有水運,纔是最佳的途徑。於是,隋煬帝開始修建大運河,把南方和河北地區的糧食悉數調送到洛陽來,而後用巨型儲糧回洛倉保存。

隋煬帝爲何在登基不久後,就下令遷都洛陽? 第3張

你可別聽它是一個糧倉就不屑,它可大得不得了。回洛倉東西長一千米,南北寬300米,總的面積相當於現在50個標準足球場,是隋煬帝置於洛陽周邊的“國家糧倉”,能爲城內的皇室和百姓供應糧食。據考古發現,回洛倉內的各個倉窖的大小基本一致,窖外徑約17米,內徑10米,深10米,規模巨大。每個倉窖可儲50萬斤左右的糧食。 在當時,像這樣巨大的糧窖,就有700多個,也就是說整個倉城的儲糧總數可達3.55億斤。

自魏晉南北朝開始,中國的經濟重心就開始向南方轉移了,而大運河的修建,完美地溝通了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其意義是非凡的,是極具戰略前瞻性的。儘管這個工程十分浩大,勞民傷財,給當時的民衆造成了沉重的負擔,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它極大地促進了後世經濟的繁榮發展,在其修築成功的後五百餘年裏,成爲了溝通隋唐南北方的重要政治、經濟、文化紐帶。因此,它的歷史意義,我們也是不可小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