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張居正案是怎麼回事?爲什麼會成爲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張居正案是怎麼回事?爲什麼會成爲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張居正案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內閣首輔張居正病逝,痛感失去肱股之臣的明神宗爲表示哀悼下令輟朝一日,追贈張居正爲上柱國、諡文忠。

這一切似乎都預示着張居正雖然去世了,但明神宗並不打算清除張居正遺留在朝堂之上的影響力,並且張居正病逝前嚮明神宗推薦的接班人潘晟已經在趕往京師任職的路上,一旦潘晟順利入閣,張居正遺留下的影響力和張居正改革仍然能左右萬曆朝的政治走向。

可惜,此時的明神宗已經二十歲了,正是一個富有雄心壯志和精力旺盛的年紀,他斷然不會允許自己在張居正遺留下的影響力中面對大明的臣民。所以,在短暫的悲痛過後,明神宗立即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擺脫張居正遺留下的影響力,成爲大明真正的主人?

張居正案是怎麼回事?爲什麼會成爲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恰在此時,一直以來都對張居正和張居正改革心懷不滿的朝臣認爲消除張居正影響力、廢除張居正改革的機會來了,於是他們示意部分言官彈劾潘晟。此舉正中明神宗下懷,他最終僅以“晟系元輔(張居正)遺疏特薦,不聽”。

對比一下當年劉臺因彈劾張居正而被流放三千里的結局,明神宗的這個“不聽”無疑是在鼓勵言官繼續彈劾潘晟,所以在此後,給事中張鼎思、孫瑋和御史王國等人接連上疏彈劾潘晟。潘晟一看形勢不妙,連忙上疏請辭,而明神宗則是順水推舟。

給事中張鼎思、王繼光、孫瑋、牛惟炳,御史魏允貞、王國,各有言,晟不得已,具疏辭,遂令新銜致仕。——《明神宗實錄》

隨着潘晟的離去,張居正案的大幕被徐徐拉開,但是那些對張居正心懷不滿的朝臣卻沒有立即將矛頭對準張居正,因爲張居正的親密戰友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還在。

得益於明神宗生母李太后和張居正的支持,馮保的親信和黨羽遍佈朝中,勢力強大,如果他能在潘晟離去後選擇急流勇退,也不是不可能落得個圓滿的結局,但是他卻偏偏想要通過趕走張四維和申時行的方式將餘有丁推上內閣首輔的寶座,進而穩固自己的權勢。

張居正案是怎麼回事?爲什麼會成爲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第2張

萬曆十年十月十五日,馮保的親信御史曹一夔彈劾吏部尚書王國光,事涉張四維,張四維和申時行分析後認爲此事必是馮保在背後指使,所以他們立即指使山東道御史江東之和江西道御史李植彈劾馮保。

聰明一世的馮保此時糊塗了一時,他根本沒有想到明神宗對自己的厭惡已遠遠超過了張居正,在張四維和申時行指使江東之、李植彈劾馮保之前,明神宗就已經派遣親信太監張鯨聯絡張四維和申時行一同倒馮。在這種情況下,馮保的最終結局就是發往南京看守孝陵。

馮保被髮往南京後,朝臣們再也沒有了顧忌,萬曆十年十二月四日,陝西道御史楊四知彈劾張居正“十四大罪”,十二月十八日,四川道御史孫繼先上疏請求給那些因得罪張居正而遭到罷黜的朝臣復職。隨後,樑夢龍、殷正茂、陳省等被視爲張居正親信的官吏紛紛因遭到彈劾而被迫致仕或是削籍,而那些曾經反對張居正的朝臣則全部被起用或是提拔。

按照明神宗的設想,張居正案到此就該結束了,因爲在接到楊四知彈劾張居正的奏疏後,他用硃批回覆道:“張居正蔽主殃民,殊負聖恩,但念其侍朕沖齡,有十年輔理之功,今以歿,姑貸不究,以全始終”。

如果張居正案真的就此打住,大明的朝堂之上也許就不會出現混亂無度的局面,明神宗也許就不會在萬曆十五年之後長時間不上朝。但是很可惜,那些反對張居正和張居正改革的朝臣既不想張居正“以全始終”、又不想看到張居正改革繼續進行下去,所以他們一致決定要讓張居正案繼續下去。

張居正案是怎麼回事?爲什麼會成爲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第3張

這種情況下,高拱的《病榻遺言》非常及時的刊刻問世了。在這本書中張居正被描述成聯合馮保欺瞞幼主、陷害忠良的卑鄙小人,並且經過言官們的不懈努力,張居正誣陷親藩、生活奢侈、專權亂政等大罪不斷被挖出。

瞭解到這些後,明神宗的心中立即被憤怒佔據,所以他下令抄沒張家財物。

至此,明神宗再一次想要結束張居正案,因爲由張居正案引發的朝政混亂已經顯露出了危險的苗頭,軍國大事根本沒有人去關心,相反只要誰曾經跟張居正有一點關係就會引發朝臣和言官們的羣起彈劾。

爲了避免朝政的混亂徹底失控,明神宗於萬曆十二年九月公佈了張居正的罪名,內容包括誣陷親藩,侵奪王墳府第,鉗制言官,閉塞朕聰,專權亂政,並且在此之前,明神宗還廢除了張居正改革的考成法。

但是,隨着一些人妄圖利用張居正案實現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由張居正案引發的朝政混亂徹底失控。

這些人以洪朝選之子洪兢爲代表,他爲了給居鄉期間因橫行不法而被福建巡撫勞堪逮捕的父親洪朝選翻案,就以洪朝選勘遼時得罪過張居正爲由誣陷勞堪逮捕洪朝選是爲了向張居正獻媚,由此又引發了歷時長達五年的勞堪案。

在勞堪案中彈劾勞堪的主力是之前彈劾過潘晟和張居正的孫瑋,他爲了給自己積攢政治資本,不經過任何調查就根據洪兢對勞堪的誣陷彈劾勞堪,最終導致勞堪被罰充軍。

勞堪倚法作奸,殺人媚勢,神人共憤,國法難容。國朝大臣未有無故冤死獄中者,原任刑部侍郎洪朝選,以勘遼藩事得罪居正,堪希居正意,殺朝選媚之,極其殘酷。至其子洪兢赴闕控訴,堪飛書馮保,廷杖幾死。有臣如此,將焉用之!——《明神宗實錄》

以勞堪案的發生爲標誌,張居正案徹底脫離了明神宗最初清除張居正影響力的初衷。直到此時,明神宗才悲哀地發現那些彈劾張居正及其黨羽的朝臣、言官和以洪兢爲代表的一些人根本就不是爲了幫助他清除張居正的影響力,這些人有的是爲了罷黜張居正改革、有的是爲了藉機撈取政治資本、有的是爲了實現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只要這些人的目的沒有達到,張居正案就會一直進行下去。

張居正案是怎麼回事?爲什麼會成爲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第4張

有了這個發現以後,明神宗開始仔細審視張居正案發生以來的整個過程,最後他驚訝地發現自己親手開啓的張居正案最大的受益者竟然不是自己,並且在清除了張居正的影響力後,朝臣、言官和洪兢等人的影響力又成了他實現雄心壯志的最大障礙。

此時,明神宗可以稱得上是心力交瘁,他既無力制止朝政的混亂,又無法決定張居正案何時結束,尤其是那些爲了撈取政治資本的言官僅僅因爲高啓愚在科舉時出了“舜何以命禹”的題目就誣陷他是在勸張居正篡權奪位。這種情況下,明神宗徹底憤怒了,他出人意料地將參與彈劾高啓愚的三位言官連降三級,終於平息了高啓愚案,此後張居正案和勞堪案相繼結案。

言官論人,須當審事實參詳公論,若不諳事情始末,不分人品高下,輒肆詆排大臣,將人人自危,豈成政體。近日,科道官爭以奸黨爲言,斥退已多;今後,務體國惜才,用養和平之福,若再有違旨搜索往事的,定行重治不饒。——《明神宗實錄》

張居正案、勞堪案和高啓愚案几乎同時在萬曆十五年結束,這三案結束後不久,明神宗算是被壓垮了,他突然從富有雄心壯志淪爲爲低沉消極,並在此後的幾十年中幾乎不再上朝。雖然這三案不是導致明神宗被壓垮的主要原因,但明神宗被壓垮絕對與此脫不了關係,所以,張居正案就成了壓垮明神宗的第二棵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