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光緒帝與唐睿宗有哪些相似之處?爲何二人的結局如此不同?

光緒帝與唐睿宗有哪些相似之處?爲何二人的結局如此不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光緒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如果梳理一下歷史中的慘皇帝,光緒絕對佔有一席之地,甚至可以說一件又一件的“慘事”,堆砌出來光緒的人生各個階段,直接將他推向封建社會悲劇頂峯。以此爲座標,就有了如下整理:

1874年,僅四歲的光緒繼位,開啓傀儡生涯。同時,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把持朝政。

1886年,光緒十六歲,慈禧承諾歸政,並且由欽天監選擇了吉日召開親政大典。然而實際上,她仍舊掌握了決策權,所謂親政,也成一紙空談。

1888年,葉赫那拉靜芬嫁給光緒,做上了皇后。她同時也是慈禧的親侄女,根據歷史記載,皇后長相醜陋,夫妻二人感情失和。

1898年,維新變法失敗,戊戌六君子被殺,光緒親政的願望徹底破產,開始了漫長的“囚禁”路。

1900年,他最喜歡的嬪妃珍妃被投入井中。

光緒帝與唐睿宗有哪些相似之處?爲何二人的結局如此不同?

看完這些,你大概會說:都慘到這種程度了,光緒結局是必定的。其實不然,歷史中還有一個皇帝,與光緒的人生路徑幾乎一致,而結局卻徹徹底底的翻盤了。他就是唐睿宗李旦。不信來看:

684年,武則天廢黜李顯,改立李旦爲皇。究其原因,李旦的性格溫和,且爲幼子,很好控制。換言之,唐睿宗是個傀儡皇帝。

686年,武則天昭告天下,欲歸政於天子。但是人人皆知,這不過爲了按壓反對者的聲音故作姿態,李旦會意後推辭親政。推辭也是保命。

690年,武則天稱帝,唐睿宗地位降爲“皇嗣”,以太子的身份遷居東宮。因爲身份敏感,實則遭受着囚禁和監視。

693年,李旦的兩個妃子竇氏、劉氏被殺,祕密埋葬在宮裏。李旦對此有苦說不出,只能裝作無感。

光緒帝與唐睿宗有哪些相似之處?爲何二人的結局如此不同? 第2張

光緒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英年早逝,後人對他的死因多有疑惑,有人猜測是中毒而亡。總而言之,評價下來不免會說句“真是可憐人”。而李旦就幸運很多—做回皇帝,兒子還是歷史中著名帝王李隆基。感慨命運之餘,不妨探究一下原因,有三點值得思考:

1,慈禧太后雖然名義上是光緒的母親,但卻並非親生,因此在做許多決定之前是以自己的利益爲優先的。武則天是狠辣的,可是在“沒有必要犧牲一個兒子”的情況下,她也沒必要趕盡殺絕。

2,光緒與慈禧一前一後去世,相差僅有一天,也就是說,光緒短暫的三十餘年生命,全部被慈禧遏制着。唐睿宗就好很多,武則天於公元705年逝世,接下來李旦有大把的時間參與進政治鬥爭,聯合太平公主鬥倒韋后,徹徹底底地翻盤。

3,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清代晚期,朝廷內部萎靡不振,大臣們在“保命”和“保財”的誘惑下得過且過,以至於慈禧一點點地掌握了生殺大權。當然,也有變法派這種精神上的火苗,可是這些人在朝廷內並不是舉足輕重的人,而且一開始,他們就因爲變法得罪了老牌貴族,樹敵太多,反對者良多。

有時候會想,清代維新派如果先聯合老貴族拉下慈禧,再思索變法,結局會不會有一點點不同?然而這本身就是一個僞命題。

而唐代不然,朝廷內部還是有很大的生機。武則天寵幸張昌宗、張易之,便有宰相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兵變,斬殺二張。武則天稱帝晚年,又有狄仁傑、王方慶爲首,勸說歸政李氏。軍權下放、諫權自由恰恰是生機的表現。

這期間,李氏與武氏爭鬥不斷,死傷無數。而當葉赫那拉氏死死攥住大權時,愛新覺羅氏反而成了協助者。

光緒帝與唐睿宗有哪些相似之處?爲何二人的結局如此不同? 第3張

後記:

儘管李旦翻盤了,卻不是個英明神武的人。或者說,放在皇帝堆兒裏,他都不是個合格的天子。之所以繼位,跟大程度是被局勢推着走的。唐睿宗登基以後,太平公主繼續幹政,開始跟太子李隆基奪權。而一開始,李旦的疏於約束,是釀成這場家庭內部小型鬥爭的關鍵所在。

都說壓迫之下是反抗,可是另一方面,壓迫之下也有慣性。多年來,李旦被武則天所壓,不太習慣快節奏,狠手腕的皇帝工作,因而早早地命太子監國,沒多久禪讓了事。雖有百般不妥,卻好在,從大臣的角度來看,國家總算是又步入正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