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清朝時期,寧古塔是什麼樣的存在讓人們談之色變?

清朝時期,寧古塔是什麼樣的存在讓人們談之色變?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6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寧古塔的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寧古塔並非一座塔,而是一個地名,是清朝設在盛京以北的一個邊疆重鎮。因此,所謂的流放寧古塔,其實就是歷朝歷代的“流邊”刑罰,那麼爲何清朝人會對“發往寧古塔與披甲人爲奴,永世不得入關”驚懼異常呢?其實主要源於寧古塔惡劣的環境和犯人的待遇。

清朝時期,寧古塔是什麼樣的存在讓人們談之色變?

寧古塔位於今天的黑龍江省牡丹江中游一帶,範圍大概是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東西兩岸地區。至於具體位置,則有新、舊兩地之說,新城在今天的寧古市寧安鎮,舊城則在黑龍江省海林市海浪河邊的長汀鎮古城村。

寧古塔最早見於史料,實在《清太祖實錄》中,其記載“(明萬曆三十八年)上命巴圖魯額亦都率兵千人,往東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魯、綏芬、寧古塔、尼馬察四路”。寧古塔的轄界在順治年間十分廣大,哈爾濱以南、以東皆歸其統。作爲邊境重鎮的寧古塔,不僅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邊部隊輸送物資的重要根據地,而且也是東北各族向朝廷進貢禮品的轉收點。

至於寧古塔名字的由來,明代最後一任兵部尚書張縉彥,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被流放寧古塔,他在《寧古塔山水記》的《寧古臺》一文中說,“寧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則曰臺,塔與臺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臺,故名。”

不過,另一個說法更有意思,“寧古”乃是滿語“六”的意思,“塔”則是“個”的意思,寧古塔實際上就是“六個”的意思,正如寧古塔流人吳兆騫之子吳桭臣在《寧古塔紀略》中所說“”相傳昔有兄弟六個,各佔一方,滿洲稱六爲寧古,個爲塔,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個也”,而流人楊越之子楊賓也在《柳邊紀略》中說:“寧古塔之名不知始於何時,寧古者漢言六,塔者漢言個。”

因此,便有人將寧古塔與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六祖”聯繫了起來,說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曾居於此,因而稱其地爲寧古塔貝勒,簡稱寧古塔。不過這種說法瞭解一下也就是了,實際上六祖城的遺址在今天的遼寧新賓永陵鎮境內,與寧古塔並不在一地。

清朝時期,寧古塔是什麼樣的存在讓人們談之色變? 第2張

“流刑”最早源於五代的後晉天福年間,到清朝時已經相對較爲完善,因而朝廷於各地設有多處罪犯流放點,再根據罪行的不同,發配到不同地方成爲流人,而寧古塔之所以最爲讓人談之色變,主要還是源於當地惡劣的環境和悲慘的待遇。

1、寧古塔自然環境極爲惡劣。《吉林通志》中有載,“是時寧古塔,號荒徼,人跡罕到,出塞渡湍江,越穹嶺,萬木排立,仰不見天。亂石斷冰,與老樹根相蟠互,不受馬蹄。朔風狂吹,雪花如掌,異鳥怪獸,叢哭林嗥,行者起踣期間,或僵馬上”,而王家禎的《研堂見聞雜錄》中有載“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流人吳兆騫則在給母親的信中說道,“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纔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可見當地環境的惡劣程度。正是由於這種惡劣的環境,以至於明末清初的書畫家方拱幹感嘆道,“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2、路途遙遠大量犯人死於途中。王家禎的《研堂見聞雜錄》說,“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在道路條件極差的古代,如此遠的路程,就算是普通人走上一趟,也得三四個月時間,更何況是重枷在身的流犯,至少也得比常人多上一倍的時間。如果是舉家流放,那更是慘不忍睹,攜妻帶子、扶老攜幼一路前行,想想都讓人感覺恐懼。吳兆騫便曾描述前往寧古塔的路途之艱辛,“山野相錯,或繼或續,無日不行山水間,亦無日不行風雨間”,他於當年閏三月從京城出發,至七月纔到寧古塔,可見路途之艱辛。正是由於路途遙遠,再加上犯人被關押時間較長身體本就不好,導致很多人都沒能活着走到流放地,就此成了路邊枯骨,甚至連完整的屍首也保留不住。

清朝時期,寧古塔是什麼樣的存在讓人們談之色變? 第3張

3、待遇極差爲奴爲役從事體力勞動。與流放充軍不同的是,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不僅要從事繁重的苦差,而且有相當部分人將淪爲奴隸,即所謂的“與披甲人爲奴”。普通的流人,通常會被安插在各旗之中,在官府的安排之下從事苦役,這些人要麼種田,要麼打闈、燒碳,一年到頭都要辛苦勞作,根本沒有任何空閒時間,而且朝廷還往往給犯人定下任務,如果完不成還要接受處罰。而淪爲奴隸的流人則更加悽慘,既沒有人身自由,也沒有半點尊嚴,主人可以任意剝奪他們的生命而不受懲罰。更爲重要的是,雖然流放寧古塔的犯人雖然往往以十年爲期限,時間結束就會被允許返回關內,但絕大部分都會被判處“永世不得入關”,即等於永遠被留在了寧古塔,即使犯人的子孫後代,也將世世代代爲奴爲婢。當然,也有部分流人或因才學、或因身份,待遇往往會好上一些,例如吳兆騫就被寧古塔將軍巴海聘爲家庭教師,專門教授他的兩個兒子讀書。

正因寧古塔環境惡劣,再加上流人待遇極差,不僅被流放的犯人聽到後談之色變,就算到了寧古塔的犯人,也往往會冒着殺頭風險逃跑,《清史稿》對此有載,“黑龍江、寧古塔等處發遣人犯,逃者甚衆”,很多人寧願逃入深山餓死凍死,也不願在此爲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