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秦王與樊於期到底有何種深仇大恨?竟允許荊軻接近他

秦王與樊於期到底有何種深仇大恨?竟允許荊軻接近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雖然在名義上是周朝的臣子,但是自武王分封之後,周王室逐漸失去了對諸侯國的統治,國境內的一百餘個諸侯國爲了搶奪資源,增加實力,開始了針對其他諸侯國的兼併戰爭,實力弱小的諸侯國逐漸消失,成爲了實力強大的諸侯國的組成部分。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經過春秋時代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統一六國,標誌着戰國時代的結束。

縱觀戰國時代,這段時間的歷史主要脈絡就是強秦統一六國和六國頑強抵抗的經過。爲了抵抗虎狼一般的秦軍,各國除了正面戰爭外也還做了許多努力,比如派遣間諜盜取秦軍的情報、通過聯姻滲透到對方的朝堂、還有組織刺客進行暗殺活動。

秦王與樊於期到底有何種深仇大恨?竟允許荊軻接近他

這些手段雖然沒能改變歷史的走向,但是也確實產生了一定的成效,其中尤其以燕太子丹組織的刺殺活動最爲著名,刺客已經完全到達了嬴政的身旁,可惜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雖然很巨大希望但是天佑祖龍,最終和成功失之交臂。據《史記·七十列傳·刺客列傳》中記載:

"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羣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從太史公筆下,我們可以看到,荊軻並非是騙到太子丹的信任後,隔着幾千裏從燕地向咸陽射了一箭,就算是完成了刺殺任務;而是穿過層層阻礙來到了大殿之上,用自己的性命去踐行承諾。那麼他爲什麼能不被秦王所懷疑呢?這就要提到一個關鍵人物:樊於期。因爲聽說使臣要晉獻他的人頭,所以秦王失去了理智,讓刺客近了身。那麼樊於期和秦王有何種深仇大恨能讓他失去理智?接下來讓我們走進歷史的記載,撥開迷霧,來探尋事情的真相。

話說雖然作爲戰國七雄中實力墊底國的太子,但是燕太子丹還是很有雄心壯志和冷靜的頭腦的,如果生在強大的國家筆者十分看好他成就一番大業。他組織刺客刺殺嬴政並非一時的意氣用事,而是有着充分思考的。

有句老話叫進可攻退可守,這句話常常應用在行軍之時,意在提醒下決定之人事物具有兩面性,要做好成功和失敗的兩手準備,才能進退有序,達到成功。

太子丹的計劃可以稱得上比較周密,既有對前人的學習,也有結合眼下實際的思考。據《史記·七十列傳·刺客列傳》中記載:

"丹之私計愚,以爲誠得天下之勇士使於秦,闚以重利;秦王貪,其勢必得所原矣。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秦大將擅兵於外而內有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得合從,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原,而不知所委命,唯荊卿留意焉。"

在充分考慮了各種可能出現的情形後,太子丹將此事交給了荊軻。爲了充分完成使命,這位刺客向他提了許多要求,太子丹都一一滿足,唯有一事,他卻有些猶豫。

這件事就是此刻提出刺秦必須要有樊於期的首級,才能確保他成功接近嬴政。可是彼時,作爲秦軍大將的樊將軍剛剛從秦來投,並且和嬴政有巨大仇恨,至此亂世之秋,古語云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太子丹還期望熟知秦軍內情的他能帶領燕軍抗秦,可是他還未曾建立寸功,並且也無過錯的前提下,卻要犧牲自己的性命,於情於理都很難讓人接受。

於是刺客親自去和樊於期會談,他闡述了自己的計劃,那就是利用秦王對樊將軍的滔天恨意來實行刺殺行動。具體措施是他將樊將軍的頭呈送上去,秦王自然會十分高興,親自接見自己並表彰其英勇行動,刺客趁機刺他的心臟,既報了樊將軍的仇,也實現了太子丹的政治訴求。

全族被嬴政所殺的樊將軍聽聞後十分激動,立刻自刎獻上了自己的頭顱。後來的事我們也清楚了,獻上頭顱的刺客深得秦王信賴,他又趁機獻上燕地地圖,在近前之際圖窮匕見,但是陰差陽錯只刺到了袖子,和改變歷史失之交臂。

筆者認爲,當時的天下局勢已經明朗,秦軍統一天下之勢浩浩蕩蕩,勢不可擋;可是秦王卻因爲一個首級而激動不已,險些失去理智,讓統一大業毀於一旦,實屬讓人不可理解。在聯想到樊將軍全族不論男女老少,均被嬴政屠戮一空,兩人之間的深仇大恨昭然若著,非一般的仇恨不可有這麼巨大的反應。

秦王與樊於期到底有何種深仇大恨?竟允許荊軻接近他 第2張

那麼這一位君、一位將是如何結仇的呢?其實他倆都是心繫大秦之人,卻因爲個人看法的的偏差產生了巨大隔閡。這一切就要從嬴政的身世講起。

當年年輕的始皇帝登基後,國家大事都是由相國呂不韋一手把持,之所以他如此信賴呂相,是因爲自己的父親就是呂相的政治投資。據《史記·七十列傳·呂不韋列傳》中記載:

"子楚,秦諸庶孽孫,質於諸侯,車乘進用不饒,居處困,不得意。呂不韋賈邯鄲,見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乃往見子楚,說曰:"吾能大子之門。"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門,而乃大吾門!"呂不韋曰:"子不知也,吾門待子門而大。"子楚心知所謂,乃引與坐,深語。"

子楚也就是後來嬴政的父親莊襄王,雖然他不得寵,但是不代表他就是一個政治白癡。由於得到了呂相的幫助才能得以登基,他自然用極高的權力回報呂相。

這其中還有一個插曲,年輕的子楚看上了呂不韋的小妾趙姬,雖然趙姬傾國傾城,深得呂相喜愛,但是呂相全部心血都傾注在子楚的身上,一個小妾還是捨得割捨的,於是被晉獻給了子楚,這也就是後來嬴政的生母趙太后。

估計在呂相看來,進獻趙姬不過是一樁生意,他作爲一個商人本性自然是逐利,但是這個趙姬確實是貌美出衆,驚爲天人,可謂是一笑傾人城在笑傾人國。她具體美到什麼程度呢?這個很難在史書中考證,不過據老百姓一代代口頭相傳說呂相在晉獻她之後難以割捨,還偷偷和她幽會。

俗話說人嘴兩張皮,咋說咋有理,而且老百姓有個特點,你和他們談論兵法國策,他嫌棄這些東西枯燥無味,不願相與;但是你要和他們說起今天張三家丟了只雞,明天李四和媳婦動手,那麼恭喜你,你即將見識一個能和縱橫家匹敵的語言大師。很快,嬴政有三個爹的傳言傳遍了關中大地,除了呂相和莊襄王,連大閹人都能入選,據《史記·七十列傳·呂不韋列傳》中記載:

"皇帝益壯,太后淫不止。呂不韋恐覺禍及己,乃私求大陰人嫪毐以爲舍人,時縱倡樂,使毐以其陰關桐輪而行,令太后聞之,以啗太后。太后聞,果欲私得之。呂不韋乃進嫪毐,詐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韋又陰謂太后曰:"可事詐腐,則得給事中。"太后乃陰厚賜主腐者吏,詐論之,拔其鬚眉爲宦者,遂得侍太后。太后私與通,絕愛之。"

一時間,百姓不再談論農耕,也不議論國事,都在努力分辨秦王嬴政的生父是誰,最後,仲父呂不韋因其容貌雄偉,氣質不凡成了第一人選。

其實,這都是民間野史,本可一笑置之,結果我們的樊將軍居然當真了,一想到生養自己的祖國要被一個趙國的種篡位,不免憂心,於是親自起草了一篇檄文並且四處發散,痛斥嬴政並非秦人之後,這一下簡直要把年輕的始皇帝氣瘋了。

始皇帝臉上無光,呂相又怎能獨善其身呢?檄文中不乏大量奸生之詞語。此文一出,朝野震驚,莊襄王小兒子,也就是長安君成蟜自己領着自己的力量投降趙國了。這更是觸怒龍顏了,必須有人爲此付出代價,但是這個人卻是長安君成蟜而不是樊於期,這是爲什麼呢?原因有二:

樊於期發的是檄文,在發表檄文之後,仍然兢兢業業帶領秦軍,沒有越軌行爲,可以理解成他的行動一心只爲大秦,無絲毫自我私情,寧肯觸怒龍顏威脅自己的性命也要還朝堂一份清白,其忠心感天動地。

如果沒有合適理由就對他痛下殺手,呂相又不加以阻止,只會讓國內上下更加相信謠言是真的。

不過你長安君成蟜作爲流淌着宗室血脈的國親,不努力維護秦國穩定還則罷了,居然敢領頭造反,那麼就必然槍打出頭鳥了。據《史記·十二本紀·秦始皇本紀》中記載:

"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八年,王弟長安君成蟜將軍擊趙,反,死屯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於臨洮。將軍壁死,卒屯留、蒲惣反,戮其屍。河魚大上,輕車重馬東就食。"

看似此事隨着造反者身死,應該是畫下了句號,其實在記仇的始皇帝心裏,還遠遠沒有結束。

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裏,樊將軍得到命令,屢次攻打趙地。公元前237年,他與王翦、楊端和率兵攻打趙,取鄴城,繼而攻佔平陽,大勝,擊殺趙軍主將扈輒。但是公元前233年,他再次率軍攻打趙地,面對趙國名將武安君李牧,大敗,秦軍損失慘重,樊於期畏罪不敢回秦國,後叛逃燕國,並拜燕國大將軍。

秦王大怒,將其父母宗族全部殺害。這裏邊有個很有意思的信息,那就是在戰敗後,樊將軍不顧身後事,毅然叛逃。

筆者認爲,這是因爲樊將軍擔心嬴政的報復。李牧是何人?他可是和白起、王翦並稱戰國四名將的人,在他防守期間,秦軍就沒有成功過一次,這足以說明他的軍事素養之高,如果因爲輸給了這種強者就要治主將死罪,那麼以後誰還願意去擔當攻趙先鋒呢?上次樊將軍因爲趙軍統帥是扈輒能取勝,可是面對李牧就是個敗,這次僥倖戰場上不死,下次就沒準有這樣的運氣了,下下次呢?下下下下次呢?而且爲什麼自己就一定要去和李牧拼命呢?很明顯,這是嬴政的借刀殺人之計,以報當年的檄文之恨。

秦王與樊於期到底有何種深仇大恨?竟允許荊軻接近他 第3張

伸頭也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不過實話實說,人的生命都是寶貴的,古往今來能泰然自若的面對死亡者不是沒有,但是少之又少,所以樊將軍在缺乏冷靜的情況下毅然奔燕,可以看出他對始皇帝的害怕,但是他可能未曾想到始皇帝對自己的憤恨,甚至殺害一家老小來泄憤。足見兩人仇恨之深,這也是後來荊軻求他項上人頭時他毫無猶豫的重要原因。

而始皇帝之所以恨他,除了他發檄文聲討身世這層原因之外,也有另外的原因。如果讓世人相信了檄文會有什麼後果呢?首先自然是顏面無光,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羣可以說分爲兩種,貴族和平民,那麼年輕的始皇帝自然是貴族階級無疑,這個階級十分注重名聲和出身,講究的是血統純正,底蘊深厚,秦世家不論是否能統一天下也是名門望族之一,即使幾百年間出現醜聞也可以暗自處理,可是這次一個來路不明的後人佔了國君之位,如果失去民意支持,舊貴族和手握兵權的重臣自然不會認同他,那麼以後的一切榮華富貴,青史留名都和他無關了。

秦王與樊於期到底有何種深仇大恨?竟允許荊軻接近他 第4張

而且始皇帝也確實擔心樊將軍帶走秦軍的情報,他可以說是王翦和年輕的蒙恬尚未出世的時候秦國的重要將領,不論是軍中地位還是帶軍能力都十分出衆,倘若他真的和秦軍爲敵,那麼這個對手一定會帶來重大的傷害,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雖然秦軍強大,但是一場大潰敗真的會傷到秦之根基,尤其是以一當六的局面下必須亦步亦趨,步步爲營纔是上策。

因此始皇帝對樊於期的恨可謂是層層遞進,不惜千金也要獲得他的人頭,除了爲自己報名聲之仇外,更重要的也是維持當前的形勢免受逆轉。如此看來,當他聽說逃亡燕地的樊將軍的首級被燕國使臣呈現上來,當然會心中狂喜,又害怕心中所盼落空,於是親自近前查看,失去防範意識,才險些讓刺客改變了歷史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