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邯鄲之戰的爆發對秦國有何影響?真的延緩了秦國的統一大計嗎?

邯鄲之戰的爆發對秦國有何影響?真的延緩了秦國的統一大計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邯鄲之戰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最近看到一種說法:邯鄲之戰的失敗,是秦國損失30萬將士,並使得秦國統一天下的大業延緩了30年。筆者並不認同這個說法,個人認爲,邯鄲之戰對秦國並沒有造成傷筋動骨的傷害,傷亡30萬的說法也值得商榷。

秦國在邯鄲之戰中遭受的損失,依據史書可以推測

邯鄲之戰的爆發對秦國有何影響?真的延緩了秦國的統一大計嗎?

我們都知道,在公元前260年,秦國名將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全殲趙軍主力45萬人,但秦軍自身也損失慘重,當事人白起曾在兩年後說:“秦雖勝於長平,士卒死傷過半,國內空”,當時他說這番話的目的,是爲了拒絕秦昭襄王讓自己去邯鄲前線替代王陵。結合當時的情形推測,他的這一論斷可信度頗高,畢竟這是與國君之間的交流,不可能信口開河。

而據史學界的一致估算,長平之戰中秦軍能將趙軍包圍,加上後來秦王徵調了15歲以上的男子悉數趕赴前線,當時秦軍的總數量應該不下於六十萬;按照這一概念,那秦國在長平受傷、喪命的應接近30萬?我們打個對摺,就當15萬好了。

而在公元前259年底發起的邯鄲之戰中,對於秦軍的處境,各類史料記載如下:

《資治通鑑》中說到,“王齕解邯鄲圍走,鄭安平將二萬人降趙”,主將王齕率領秦軍主力撤退,偏將鄭安平(范雎的親信)率2萬人投降;

《史記·秦本紀》則更詳細:“齕攻邯鄲,不拔,去,還奔汾軍二月餘。”即王齕攻打邯鄲未遂,撤退到汾城駐軍兩個多月;

《史記·趙世家》中的說法也差不多:“楚來救,及魏公子無忌亦來救,秦圍邯鄲乃解”,秦人解圍而去。

邯鄲之戰的爆發對秦國有何影響?真的延緩了秦國的統一大計嗎? 第2張

可見,秦軍的主力當時應當是解圍而撤了。如果真是損失了30萬,那幾乎是喪失了秦軍的主力,接下來不大可能發起什麼攻勢纔對。

但實際上,其後的秦軍仍舊繼續對外猛攻,並且仍舊佔據優勢

王齕休整了兩個月後,立即對魏趙聯軍發起了主動進攻:

攻晉軍,斬首六千,晉楚流死河二萬人。攻汾城,即從唐拔寧新中,寧新中更名安陽。

即:王齕攻打魏軍,斬首六千,魏、楚聯軍兩萬多人被追至黃河中淹死;緊接着攻打汾城、拔取寧新中,並將寧新中改名爲安陽。

公元前256年,秦國將軍摎伐韓,佔領陽城、負黍,斬首四萬;其後攻打趙國,奪得二十多個縣,斬首九萬。其後,西周天子計劃糾結各諸侯國攻秦,卻被將軍摎先下手爲強,西周滅亡,權力的象徵物:九鼎也被秦國繳獲。

到了公元前543年,各諸侯國被秦昭襄王打到害怕:“天下來賓。魏後,秦使摎伐魏,取吳城。韓王入朝,魏委國聽令。”即:各諸侯國都來表示歸順,魏國動作最慢,直接被將軍摎暴揍,韓王親自入朝覲見秦王;魏國則表示交出政權,一切聽命於秦。

邯鄲之戰的爆發對秦國有何影響?真的延緩了秦國的統一大計嗎? 第3張

結論:秦軍邯鄲之戰雖敗,但主力並未被傷及,接下來秦昭襄王繼續延續他兼併天下的霸業。真正耽擱了秦國進程的,是接下來連續兩位君主早亡、第三位年幼: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秦孝文王繼位;

第二年,秦孝文王去世,秦莊襄王(即嬴異人)繼位;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了駕鶴西歸,時年十三歲的嬴政繼位,大權被呂不韋把控。

這段時間的頻繁權力更迭,纔是延緩秦國步伐的主因。但各國並沒有得到太久的喘息機會,十年後,成年的嬴政收回了權力,“奮六世之餘烈”,一個更加恐怖的秦王讓各國壓根失去了反抗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