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長平之戰後秦國再次實行邯鄲之戰 白起爲何沒有帶兵攻打趙國

長平之戰後秦國再次實行邯鄲之戰 白起爲何沒有帶兵攻打趙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邯鄲之戰和白起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長平之戰過後不久,秦國再次進攻邯鄲,爲何白起寧死也不帶兵攻打趙國?

秦趙長平之戰結束後不久,秦國因爲趙國沒有割讓六城,便再次出兵進攻趙國,而趙國經過長平之戰已經元氣大傷,不過白起始終都沒有聽從秦昭襄王的命令,拒絕率軍去攻打趙國,這是爲什麼呢?

長平之戰結束後,因爲一些政治原因,秦昭襄王撤回了意欲繼續攻打趙國邯鄲的白起。過後不久,秦國以趙國沒有割讓城池爲由,再次出兵攻打趙國,不過恰巧趕上白起患病,秦昭襄王只好委任其他將軍領兵攻趙,但秦軍圍攻邯鄲後,久攻不下,爲此還損失了不少士卒。

此時白起已經病癒,秦昭襄王便想讓白起繼續領兵攻打邯鄲,不過白起一直找理由推脫,不肯領兵攻趙。秦昭襄王多次下令讓白起出兵無果後,一氣之下便免去了白起的官爵,降爲普通士兵,之後還將白起趕出了咸陽。

如果照此發展的話,白起也不會死,但事與願違,有大臣向秦昭襄王打了小報告,說白起不服氣,還頗有怨言,於是秦昭襄王便下令賜死了白起,一代名將就此落幕。那麼疑問來了,白起能在長平之戰中大敗趙國,爲何之後又不願意領兵再次攻打趙國呢?

關鍵原因是錯過了最佳時機。在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的本意是乘勝追擊,一舉將趙國滅亡,並作出了具體安排。白起先帶軍再次平定了上黨,之後將出徵在外的秦軍分爲三路:一路由王齕率領攻打趙國的皮牢和武安城;另一路由司馬梗率領北上平定太原;最後一路由白起親自帶領,圍攻趙國的國都邯鄲城。

長平之戰後秦國再次實行邯鄲之戰 白起爲何沒有帶兵攻打趙國

最終結果是王齕和司馬梗帶領的兩路秦軍都取得了戰果,而白起圍攻趙國邯鄲的計劃卻受到了妨礙。原因是秦昭襄王接受了趙國和韓國割地求和的請求:允許韓國割讓垣雍、趙國割讓六城。在秦國和韓趙兩國暫時達成合議後,秦昭襄王便下令撤兵(公元前259年正月),白起一舉滅趙的計劃被迫終止。

而促成議和的關鍵人物卻是秦相范雎,在秦軍攻下武安、皮牢和太原後,趙國和韓國深感恐懼,於是兩國派遣使者攜帶重金前去秦國遊說范雎,最終說服了范雎。范雎也擔心白起立下滅國之功,地位超過自己,便以秦軍勞累爲由,向秦昭襄王提議和韓趙兩國議和,因此導致秦國失去了滅趙的最佳時機,白起也因此事和范雎有了矛盾。

如果長平之戰結束後,沒有范雎從中作梗,秦昭襄王可能就不會下令撤兵,白起便可以乘勝追擊,繼續擴大戰果,攻佔趙國更多的土地和城邑,甚至能夠一舉將趙國滅亡,可能有些朋友認爲不可能,但這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事實依據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秦國在長平之戰開始後,便設計孤立了趙國。

在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派遣王齕率軍攻佔上黨(因趙國私自接收了韓國割讓給秦國的上黨郡),雖然趙孝成王得知消息後,就趕忙派廉頗率二十餘萬軍隊去救援上黨,但趙軍趕到長平時,上黨之地就被秦軍攻佔,於是廉頗駐紮在長平,接收逃亡的上黨百姓,之後便大舉北進,攻打趙國。

於是秦、趙兩軍交戰於長平,趙國首戰失利,一名叫“茄”的副將被秦軍前鋒斬殺,之後又先後斬趙軍六名都尉,趙軍連敗之後被迫退至丹河東岸固守不出。趙孝成王得知初戰不利的消息後,感覺趙軍在秦國全力進攻下難以取勝,於是聽從了大臣樓昌議和的建議,決定派遣使臣入秦議和。

秦昭襄王得知後,便開始設計孤立趙國,於是秦昭襄王隆重、友好地接待了趙國使者,並將此事大肆宣揚給各諸侯國的使臣,但在暗下又一直推脫,遲遲不肯和趙國使臣商議和談事宜,從而向各諸侯國傳遞了一個假信號:“秦國和趙國已經達成和解,你們(諸侯)就不用擔心趙國了!”。

長平之戰後秦國再次實行邯鄲之戰 白起爲何沒有帶兵攻打趙國 第2張

那麼導致的結果可想而知,秦國此舉麻痹了各諸侯國,防止各國合縱救援趙國,從而達到孤立趙國的目的。同時又麻痹了趙國,利用趙國求和期間,不斷加強軍事準備,以便給趙軍嚴重的打擊。之後秦國又採取反間計,導致趙國將老將廉頗換成尚未出頭的趙括,在趙國換將之際,秦國也暗中用白起替換了王齕。

最終趙軍大敗於長平,趙國數十萬軍民皆被白起斬首及坑殺,而此時正是秦國滅趙的大好時機:首先長平之戰是以秦國勝利告終,而趙國是元氣大傷;其次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又兵分三路進攻趙國,包圍了國都邯鄲;最後趙國已經被秦國設計孤立,各諸侯國一時半會來不及出兵救援邯鄲。

時機稍縱即逝,如果秦昭襄王下令繼續進攻趙國,邯鄲城很大可能就會被白起攻破,到時各國就是想救援趙國也來不及,即便秦國不能一口吃下趙國,也能打下更多的土地和城邑,進一步將擴大戰果,遠比趙國割讓六座城池要多得多。但事與願違,白起滅趙的想法,在秦相范雎的干擾下胎死腹中,爲此也給了趙國喘息和求援的時間。

長平之戰後秦國再次實行邯鄲之戰 白起爲何沒有帶兵攻打趙國 第3張

在秦昭襄王下令停戰後,只有韓國割讓了垣雍,趙國不僅沒有按照議和要求割讓六城給秦,反而不斷派遣使臣和各國交好,因此秦昭襄王下令再次攻打趙國(此時趕上白起生病,攻趙主將是五大夫王陵),於是秦趙兩國發生了邯鄲之戰。雖然此時距離秦昭襄王下令罷兵僅不足一年時間,但秦國已經失去了滅趙的最好機會

在邯鄲之戰開始前,趙國已經與多國交好,並且在國內重整軍備,做好對抗秦國的準備。趙國外交上先是與魏國簽訂了盟約,後又送土地給楚國令尹春申君黃歇,結好楚國,同時與韓國和燕國極力交好;在軍事上重新整頓了軍備,並加強了國內生產。以此可見,趙國即便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對抗秦國,但也已經讓秦國失去了優勢。

武安君白起拒絕帶兵攻打趙國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秦國已經錯過了滅趙的最佳時機;二是白起心裏也沒底,即便是他帶軍攻趙,也很難取勝。

第一點在上文已經講過,而第二點,只要看過邯鄲之戰的經過便能明白,秦昭襄王面對趙國的挑釁行爲,不得不做出迴應,於是只好下令出兵再次攻打趙國,此時正好趕上白起生病,無法出征,秦昭襄王只好派五大夫王陵攻打趙國邯鄲,但久攻不下,之後秦昭襄王又派重兵增援,依然沒有攻克邯鄲,秦軍還死傷近半。

此時白起病癒了,於是秦昭襄王打算讓白起代替王陵繼續攻打趙國,但白起始終沒有前往,那麼白起爲什麼會拒絕秦昭襄王的命令呢?因爲白起自知即便是他親自率兵也無法攻克邯鄲。

白起作爲當時戰無不勝的名將,相信沒有幾人比他更瞭解戰場。白起了解秦國已經錯過了攻打趙國的最佳時機(在長平之戰結束後沒有趁勝追擊,給了趙國喘息和準備的時間)。另外長平之戰雖是秦國獲勝,但秦國也是慘勝,傷亡過半,因此秦國兵力空虛,不宜在長途跋涉攻打趙國。

長平之戰後秦國再次實行邯鄲之戰 白起爲何沒有帶兵攻打趙國 第4張

在長平之戰結束後,趙國得到喘息後,便立即着手做出了準備,不僅重新整頓了軍備,還得到了諸侯的幫助,只要趙軍和諸侯聯軍配合得當,秦軍是必敗無疑(以邯鄲城爲中心,趙軍和諸侯國軍裏應外合,內外夾擊),王陵攻打邯鄲,接連失利也印證了這一點。

白起明知會失敗,也瞭解戰敗後會面臨的結果,比如王陵就因戰績不佳被免職,那麼白起如果戰敗,相信面臨處罰也相差不多(秦國實行商鞅變法後,便是依法治國,即便白起是大良造,又被封爲武安君,戰敗後也不會免於處罰),既然如此,白起即便拒絕了秦昭襄王的命令,最多也就是被免職,所以白起始終沒有赴任。

《史記》記載:“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

長平之戰後秦國再次實行邯鄲之戰 白起爲何沒有帶兵攻打趙國 第5張

至於白起最後被秦昭襄王賜死,也不全是秦昭襄王的錯,實在是白起嘴欠。秦國攻打趙國本就接連不利,還因此傷亡了很多士卒,而白起卻在一邊說風涼話“秦國不聽我的意見,現在怎麼樣了!”,相信換誰聽後,都難免生氣。在白起再次拒絕後,秦昭襄王也只是免了他的官爵,遷往陰密。

之後隨着秦軍在邯鄲之戰中不斷失利,秦昭襄王除了着急,除了讓白起率兵攻趙,也沒有什麼別的辦法,但白起又一次拒絕了王命,導致秦昭襄王更加痛恨白起,一刻也不想讓他留在城中,於是直接下令將生病的白起趕出了咸陽。之後又聽說白起有怨言,不服氣,秦昭襄王忍無可忍,最終賜死了白起。

白起雖然死的冤,但也是自己作得。

之後邯鄲之戰以秦國失敗結束,此戰使秦國傷亡了接近20萬人,加上之前長平之戰的傷亡,秦國的實力被嚴重消耗,從而推遲了秦國一統六國的進程。好在秦昭襄王在位時期的軍事成就已經爲秦一統戰爭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