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將軍造反的時候 手下士兵爲什麼也願意跟隨着

古代將軍造反的時候 手下士兵爲什麼也願意跟隨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軍隊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中國曆朝歷代,一個朝代的沒落,通常有兩個推動力,一個是農民起義和將軍造反。這兩個推動力之間的關係是這樣的:通常是農民起義打頭陣,但最後推翻原統治者的往往是將軍,勝利果實自然也是將軍這支力量的。

公元前197年,西漢陳豨反叛。當時陳豨的實力是這樣的:趙國、代國這兩個地方的軍力、人數衆多的門客。這就是陳豨反叛所依靠的兩隻力量,一文一武,都聽從陳豨的,只要這兩支力量團結、配合,那造反一定成功。

古代將軍造反的時候 手下士兵爲什麼也願意跟隨着

公元前202年,山東海島上發生了一件駭人聽聞的集體自殺事件,五百個人,集體自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原來這五百個人是田橫的門客,當時劉邦已經向田橫發出招降書了,但晚了一步,田橫自殺了。這五百個門客一看,田橫死了,不用商量,集體自殺。

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發動叛亂。具體原因不多分析,我們來看吳王劉濞是依靠什麼力量來叛亂的。從明面上就能看出來,吳王劉濞的模式和陳豨的模式是一樣的,依靠的是封國的兵力和門下的賓客。這兩支力量是他們的私人從屬力量。

吳王首先自己發行貨幣,這樣老百姓的稅就可以自己收了;然後針對朝廷的徭役,吳國百姓是不需要去服徭役的,吳王自掏腰包僱人去;第三,把才子、能人全都歸攏到自己的門下;第四,不管是犯人還是什麼人,只要入了吳國的地界,就認你是吳國百姓。所以,吳王的私人力量是很強大的。

古代將軍造反的時候 手下士兵爲什麼也願意跟隨着 第2張

到了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造反割據的邏輯已經有所改變了。當時的天下,是治與亂的結合體,矛盾體。治指的是郡縣的治,就是地方豪門望族依靠威望能夠維持當地的秩序。亂指的是整個天下大範圍的亂,有亂自然就有人趁機爭搶利益。

這時候的割據是什麼模式呢,基本就是軍閥加當地豪門望族,強強聯手的模式。例如袁紹倚靠河北豪族,曹操倚靠兗州豪族,同理,孫權和劉表也都各自倚靠當地的豪族。受利益的驅使,豪族和軍閥是相輔相成的,打下來利益,大家分。

古代將軍造反的時候 手下士兵爲什麼也願意跟隨着 第3張

公元617年,李淵起兵,就屬於典型的將軍造反。李淵造反的原因是什麼呢,隋煬帝太能作,把國家搞亂了,失了民心。這時候,任何一個人,只要有野心,並且有支撐野心的力量,就能造反成功。李淵就是這樣的人。

首先,李淵出身軍事貴族,所以這個羣體肯定是支持他的;其次,李淵手裏有兵,這是他的核心力量。也許有人要問了,是你的兵沒錯,但這是造反,搞不好要掉腦袋的,士兵會聽你的嗎?

多慮了,隋朝末年,國家動盪,最不缺的就是吃不上飯的流民。李淵也深知這個情況,所以大開糧倉搞徵兵,爲了吃飯,管他是造反還是幹嘛,二十來天時間就徵到了數萬人。人是有從衆心理的,手下的兵一看,這麼多人去,那就一起去吧。

古代將軍造反的時候 手下士兵爲什麼也願意跟隨着 第4張

公元755年,安祿山起兵。還是老規矩,基礎是有兵、有錢。兵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漢人士兵,那都是親生的兵,安祿山說幹嘛就幹嘛。還有一部分,是安祿山提拔的藩將帶的胡人部落兵。錢呢,沒問題,河北精英階層有的是錢,他們自己本身就想造反。

胡人軍隊算是僱傭軍了吧,他們有自己的集團利益,爲了實現利益最大化,這羣人什麼都幹得出來,所以這羣人也是想造反的。兵和錢,這兩股力量都想造反,安祿山只能說是順勢而爲罷了。

古代將軍造反的時候 手下士兵爲什麼也願意跟隨着 第5張

這裏的邏輯變得有意思了,將軍怎麼想的其實已經不重要了,下面的幕僚和士兵會推着他走的。五代十國時期,政權更替如此頻繁,就是因爲這個邏輯。士兵想發財,要搶劫,要造反,將軍只能聽士兵的,皇帝呢,只能聽將軍的。

典型事件就是,趙匡胤黃袍加身。手下的猛將把一件黃袍披到他身上,全體士兵跪下大喊萬歲,趙匡胤能拒絕嗎,可以,但將士們換一個人照樣可以再演一次黃袍加身。將士們這麼幹,並不是覺得你趙匡胤有多優秀,只是想發財罷了。

古代將軍造反的時候 手下士兵爲什麼也願意跟隨着 第6張

結語:終上所述,將軍造反的邏輯主要有四點。一是中央和地方的關係鬆散;二是地方得有實力,也就是有錢;三是將士自身的造反意識;四是中央政府的管控能力。以上四個邏輯,全都成立,或者部分成立,那麼士兵就會聽從將軍的,將軍就具備了造反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