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漢朝初年朝廷非常腐敗,漢景帝是如何治理的呢?

漢朝初年朝廷非常腐敗,漢景帝是如何治理的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般來說王朝更替之後,新王朝會有一段時間政通人和,廉政清明的階段,漢朝也不例外,但是還是有部分大臣在貪腐的路上一去不返,其中我們熟悉的蕭何就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蕭何主持修訂《九章律》,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這些法律和規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漢初吏治總體上的清明和廉潔。但漢初吏治的清明廉潔,只是一種相對意義的清廉,吏治中的腐敗問題並沒有引起人們格外重視而已。從歷史文獻記載看,從劉邦建立政權的那時候起,吏治的腐敗就已經出現。如丞相張蒼每天都要喝人乳。《史記·張丞相列傳》記載張蒼“食乳,女子爲乳母。妻妾以百數,嘗孕者不復幸”。從現存漢代歷史文獻來看,漢代吏治腐敗表現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領域。

胡仁智《由簡牘看漢代職務犯罪規定》(《法商研究》2001年第3期)對簡牘中所記載漢代官吏失職瀆職、徇私枉法、貪污受賄等等情形有詳細論述。官吏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在管理公共事務中侵吞、竊取、騙取和非法佔有公共財物的貪污行爲是漢代吏治腐敗的一個重要方面。田延年是霍光的親信,他在大司農任內借徵發民車運沙之機,貪污運費三千萬(《漢書·田延年傳》),後來這件事被人告發,田延年被迫自殺。漢元帝時,張輔做五官掾,“懷虎狼之心,貪污不軌,一郡之錢盡入輔家”。後來張輔被捕下獄,得“百萬奸臧”。

漢代雖然屢次打擊行賄受賄的歪風,但收效甚微,賄風熾盛成爲漢代吏治腐敗中最突出的方面。漢初丞相蕭何在歷史上贏得了以廉治國的名聲,但就是這樣一個“廉吏”,也大量收受商賈的賄賂。據《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蕭何爲躲避劉邦的猜疑,聽從門客的話,“多買田地……以自污”,對老百姓巧取豪奪,其所作所爲最終導致一次集體騷亂。陳平甚至公開宣稱“臣裸身來,不受金無以爲資”(《史記·陳丞相世家》)。

雖然漢代官吏的俸祿比不上宋代那麼優厚,但讓各級官吏過上體面的生活還是沒有問題的。陳平說“不受金無以爲資”,只不過是爲自己的受賄行爲尋找一個堂而皇之的藉口而已。對官吏貪污受賄的腐敗行爲,漢朝皇帝往往採取縱容的態度。漢文帝時,“張武等受賂金錢,覺,更加賞賜,以愧其心”(《漢書·文帝紀》)。漢文帝對張武的態度雖是一種統治策略,但實際上也是對張武貪賄腐敗的慫恿。在封建最高統治者包庇縱容下,官吏的貪污受賄之風愈演愈烈,到文帝和景帝時問題已經比較嚴重了。

漢朝初年朝廷非常腐敗,漢景帝是如何治理的呢?

漢景帝面對腐敗日益加劇的形勢也顯得憂心忡忡,曾多次對這些腐敗現象進行嚴厲斥責。漢景帝中五年九月,漢景帝后二年四月,景帝先後下詔斥責吏治腐敗,實際上也是公開承認腐敗的存在。漢簡中可見“受賕枉法”、“監守盜”、“坐贓”等語,說明此期官吏存在的犯罪行爲。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中有關於官吏受賕枉法的記載,如“北地守讞”和“河東守讞”兩個案例就涉及受賄、行賄問題,稱其“受、行賕枉法也”。兩個案例中,“河東守讞”的案情是士吏賢追捕盜書逃亡的大夫未得,便拘禁其母女僉,在接受了她的豚、酒(共值九十錢)後,將其開釋。

買官與賣官是中國封建社會官場潛規則之一,買官與賣官在具體過程中的表現就是官場上的行賄和受賄。桑弘羊在鹽鐵會議上諷刺那些口口聲聲標榜仁義的儒臣言行不一,他說:“趙綰、王臧之等,以儒術擢爲上卿,而有奸利殘忍之心,主父偃以口舌取大官,竊權重,欺紿宗室,受諸侯之賂,卒皆誅死。東方朔自稱辯略,消堅釋石,當世無雙;然省其私行,狂夫不忍爲”(《鹽鐵論·褒賢》)。

桑弘羊批評的主父偃等儒臣言行不一,雖以禮義廉恥相標榜,暗地裏卻索賄、受賄。可見官吏受賄、行賄在武帝朝已經成爲相當普遍的風氣。《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載:主父偃以口舌得官後肆無忌憚地索賄、受賄,“大臣皆畏其口,賂遺累千金”。《漢書·陳萬年傳》記載陳萬年不惜傾盡家財,賄賂當權的外戚,其目的一是保住官位,二是求得升遷的可能。

漢朝初年朝廷非常腐敗,漢景帝是如何治理的呢? 第2張

東漢外戚樑冀專權時,行賄之人不絕於路。《後漢書·樑冀傳》載:“其四方調發,歲時貢獻,皆先輸上第於冀,乘輿乃其次焉。吏人齎貨求官請罪者,道路相望。”即使是送給皇帝的貢品,也要先送一部分到樑冀的府上。

東漢宦官利用手中權力也在大肆賣官,漢末清議首領陳蕃揭露宦官“爵以賄成”。到東漢後期,靈帝與宦官更是公開賣官,由於所得金錢貯存於西園,史稱“西園賣官”,上至公卿,下到地方守令,皆有定價,一手交錢,一手給官。宦官曹騰大肆受賄,被人檢舉揭發,只是在漢桓帝的包庇下才得以逃脫懲治。宦官賣官受賄的錢財又用來買官。宦官曹騰養子曹嵩的太尉官職就是靠向宦官行賄一億萬買來的。《後漢書·宦者列傳》記載:宦官不僅自己賣官,還縱容家裏的僕人也賣官。

“銅臭”一詞就來源於東漢。據《後漢書·崔烈傳》記載:東漢時,一名叫崔烈的人,用五百萬錢買了個相當於丞相的司徒官職。由於司徒與太尉、御史大夫合稱“三公”,是掌握軍政大權、輔助皇帝的最高長官,所以,人們雖對崔烈的醜行議論紛紛,但當着他的面誰也不敢談及此事。一天崔烈問兒子崔鈞:“人們對我當上三公有何議論?”崔鈞據實相告:“論者嫌其銅臭。”崔烈惱羞成怒,拿起手杖朝着兒子就打。這個故事雖然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但也把東漢時期官場買官賣官現象揭露得淋漓盡致。

一部腐敗史告訴我們:有貪官不可怕,有腐敗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人都想做貪官,人人都想腐敗。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那就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