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三家分晉後魏國實力最爲強大,爲何最後被秦國打敗?

三家分晉後魏國實力最爲強大,爲何最後被秦國打敗?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0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魏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三家分晉後,魏國實力最爲強大,並且迅速成爲中原霸主。當時的秦國只是東方的一個小國,根本就不會對魏國產生威脅,雖然後來秦國靠着商鞅變法慢慢走強,但依然略遜於魏國。只不過魏國在兩次非常重要的戰役中,都敗下陣來,從此失去了霸主地位。魏國的衰落,更多因素來源於內部,從當時魏國流失的人才就能看出一二。那下面就來講講魏國到此錯失了哪些機會,還有哪些戰略失誤,才把頭把交椅讓給了秦國。

三家分晉後魏國實力最爲強大,爲何最後被秦國打敗?

在整個戰國時代,各大諸侯國之間的發展基本上都是強弱更替變換的,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持續穩定的提升自身的實力,此外,也幾乎沒有一個有國家呈現出一直下降的趨勢,而且戰國時代,還是我國古代歷史社會性質的過渡階段。

七雄並立,其發展都有高光時刻

在這一歷史時期,各類變法層出不窮,雖然有的國家實施的變法只是階段性的,但那也足以讓國家的實力上升一個新的高度,哪怕是像燕國這樣墨守成規的國家,它在戰國中期的時候也有燕昭王變法,變法之後的整個國家內部發展環境有了一個更新換代,也讓國家發展所處的態勢有了新的改善,對於整個燕國曆史發展來講是爲數不多的中興。

韓國以勁韓之勢威脅中原

又比如韓國,在三家分晉之後所得的實際利益是最少的,無論是人口數量,還是土地面積都不如魏國和趙國分的多;因此,在戰國時代,韓國的綜合國力是比較薄弱的,哪怕這樣的先天不利因素,在戰國前中期,韓國也進行過申不害變法。

雖然申不害變法不是一個具有長遠意義的變法改革,但在申不害在世期間,變法的功效還是比較顯著的,那時,韓國也是能夠發揮自己自然資源豐富的優勢的,本身韓國是佔據着戰國時代中原地區最大的鐵山的,對於軍事裝備的製造上有着非常明顯的優勢,因此,剛剛進行申不害變法的韓國,能夠以勁韓之勢威脅中原。

三家分晉後魏國實力最爲強大,爲何最後被秦國打敗? 第2張

秦國屌絲逆襲,統一天下

像是秦國就更不必多說了,秦國本身是最弱小的諸侯國,但因爲商鞅變法給了秦國一個巨大的轉折,而戰國時期,秦國的國家態勢變化也是最爲明顯的,商鞅變法強盛起來之後,秦國後期又經歷了季君之亂,經歷了邯鄲浙戰的失敗,這個國家的發展歷程可謂是起伏跌宕的。

齊、楚、趙發展都經歷強弱階段

同時像是齊國、趙國、楚國這幾個國家都有着強弱不定的轉折,在某一歷史時期,它們都曾經有着絕對的話語權,例如,楚國爲五國伐秦的合縱長,齊國曾與秦國並駕齊驅,並稱東西方帝國,趙國是戰國後期唯一能夠抵抗秦國的國家;可以說讓整個中原的態勢呈現一種此消彼長的狀態

但我們今天所要講到的魏國卻不一樣,這個國家可以說是出道就是巔峯,在它剛剛成立時,就已經達到了它發展最鼎盛階段,成爲中原首霸,可以說魏國的起跑線就是其他諸侯國的天花板。

但魏國並非是如同其他國家一樣由弱到強的,它強盛起來之後卻一直在走下坡路,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了魏國如此的發展狀態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魏國持續衰弱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發生多次重大變革,影響國家發展形勢

首先,魏國經歷的多次重大變革影響了國內的發展形式,魏國在發展壯大之後,引導着整個中原地區的發展形式,也在整個中原地區有着絕對的話語權,但是這樣的狀態並沒有持續很久,在魏國統治者的幾次錯誤決策之中,漸漸地將成果消耗殆盡,在此之中有三次比較重要的轉折是影響了國家的根基的。

圍魏救趙,得不償失的切膚之痛

第一次是在圍魏救趙戰爭中的得不償失,圍魏救趙是我們大家都熟悉的一種計謀,圍魏救趙本身的目的並不在於魏國,而是在於營救趙國,解決趙國所面對的國家危機,但這卻讓魏國白白的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物力,因爲,實際上在三家分晉當中,魏國和趙國這兩個國家所獲得的利益和是差不多的,趙國的發展態勢也是直追魏國的。

因此,魏國發動對趙的戰爭的根本原因,是想要遏制趙國的發展,給自身創造發展的基礎和空間。這也就意味着魏國對於這場戰爭非常看重,而且投入了巨大的財力和物力,也就可想而知戰爭失敗之後魏國是有多麼傷筋動骨了,這是魏國曆史上第一次感受到切膚之痛的失敗。

三家分晉後魏國實力最爲強大,爲何最後被秦國打敗? 第3張

兩次戰爭,使魏國跌落霸主神壇

第二次是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失敗,這兩次戰爭的失敗不僅是魏國曆史發展進程當中的轉折,也是整個戰國時代由初期的發展步入中期的發展的一個轉折點;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爆發原因很簡單,最開始只是孫臏和龐涓兩個同門師兄弟之間的恩怨,但因爲魏惠王的偏聽偏信,給了龐涓迫害孫臏的支持,讓孫臏對整個魏國懷恨在心。

由龐涓、孫臏同門師兄弟引發的戰爭

後來孫臏在齊威王的幫助之下回到了齊國,並且擔任了齊國軍隊的軍師,幫助齊國對抗魏國,本來在魏國強大實力的壓迫之下,各大國就是苦不堪言的,齊國本身又是一個發展實力比較壯大的國家,齊威王時期更是實施了齊國曆史上的變法,整個齊國的國家狀態煥然一新,國家實力也更上一個層次。

同時又有孫臏的計策支持,齊國便與魏國展開的較量,這也是孫臏和龐涓這對同門師兄弟的較量,本來魏國自恃發展實力的壯大以及軍事實力的強盛,對齊國其實並不看在眼中。但結局卻並不像魏國想象中的那樣美好,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兩場戰爭均以魏國的失敗而告終。

馬陵之戰,魏武卒幾乎全軍覆沒,魏國稱霸力不從心

甚至在馬陵之戰當中,魏國的上將軍龐涓也戰死在沙場上,不僅如此,經歷了兩次重大的失敗之後,魏國由吳起訓練而成的魏武卒幾乎全軍覆沒,整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受到了重大的創傷。

而這兩場戰爭也成功地將魏國從超級大國的地位上拉了下來,讓整個中原地區由魏國一家獨大的時代步入到了各大國家實力相對均衡的年代,對於整個中原局勢也是有着很大的影響。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這是魏國發展實力的第一次重大的削弱;畢竟在戰國時代,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關鍵因素在於軍事實力,魏國因爲戰爭的失敗損失了不少兵力,同時還會延緩國內的各項發展,魏國也第一次對於中原地區的爭霸力不從心。

伊闕之戰,魏國受到重創,從此一蹶不振

第三次重大的轉折是伊闕之戰的戰敗;伊闕之戰實際上是一場六國合縱攻秦的戰爭,在那場戰爭中,山東六國可謂是佔據着天時地利人和的,並且它們還聯合了宋國、衛國、中山國,以九個國家的實力企圖打敗整個秦國。

秦國在那個時候正處在混亂的階段,秦武王去世之後發生了季君之亂,秦昭襄王嬴稷剛剛從燕國回來繼承王位,在整個秦國的根基不穩,之前的張儀因爲與秦武王政策不相符而被迫出走,名將司馬錯退隱,整個秦國既無可用的文臣,也沒有足夠具有威望的武將,當此時機是攻打秦國的最好階段。

三家分晉後魏國實力最爲強大,爲何最後被秦國打敗? 第4張

白起殲敵24萬,重創韓、趙、魏聯軍

但這場戰爭的結果同樣出乎人們的意料,爲了解決秦國所面對的危機,秦宣太后破格啓用了白起,而白起也沒讓整個秦國失望,在伊闕之戰當中殲敵二十四萬人,而二十四萬人基本全部都是韓、趙、魏三家的聯軍。

因爲韓、趙、魏三家本身就是秦國的鄰國,在秦國崛起道路上是受傷害最深的,並且合縱戰爭是發生在韓、趙、魏的家門口的,戰爭一旦爆發起來,對於這三個國家的破壞性自然比其它的國家要強大。

魏國失去人口和糧倉,損失巨大

在這場戰爭當中,魏國不僅是損失了人口,更是失去了國內的三大糧倉,這就意味着不單單是國內的軍事實力再次遭到了打擊和削弱,就連整個國家的農業發展也因爲這場戰爭而受到了很大的阻礙,國家原本積蓄起來的財富也有一大半付諸東流,這讓魏國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至此,它實力再次跌弱了一個檔次。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經歷了三次重大戰爭的失敗,魏國的軍事實力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它能夠繼續以中原大國自居,完全是因爲李悝變法時期所創造的財富和積累的國家資源,但是再強盛的實力也抵不過如此的戰爭消耗。

因此,魏國其實已經不再具備繼續發展壯大的基礎了,它整個國家的發展進程已經受到了影響,整個國內的發展循環也已經不變得不再完整,所以它只能夠儘可能的去彌補國家蒙受的損失,沒有辦法再像戰國初期那樣重回巔峯狀態。

強勢有效的變法,二世而終

第二個原因,是因爲魏國在基礎政治制度方面的決策失敗,所造成的影響;我們上面說到過,魏國之所以能夠強盛起來,一方面是依靠着李悝變法在行政和經濟方面的改善,一方面則是依靠着吳起的軍事改革和開擴土。

可是讓人們感到遺憾的是,這兩個方面的變革都沒有在魏國延續下去,這只是一種階段性質的改善,在魏武侯的後期,這種改善就已經停止了,後來魏武侯去世,魏惠王即位,魏惠王是一個太平時期的君主,他其實沒有自己的父親和祖父那樣居安思危的意識,對於整個魏國掌控力是非常薄弱的。

魏惠王安於現狀,將變法成果消耗殆盡

在魏惠王看來,魏國已經擁有着很強大的實力了,不需要再一次進行改革,所以它對於魏國的發展,是一種置之不理的態度的,這就導致了他後來在法治和王道之間,更加傾向於王道政策,讓李悝千辛萬苦建立的法治基礎漸漸地消失殆盡,也讓整個魏國的發展狀態變得深受阻礙。

這是魏國第一次在制度方面的決策失敗,在魏國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讓魏國的歷代君主都比較傾向於儒家的王道學說,但又不肯真正地在“仁政”方面做出努力;所以,在戰國中期,魏國其實就已經變成了一個不倫不類的國家,既不能說它是法治的發展形式,又不能說根本上成爲了一種王道政策的統治狀態,在這一次決策失敗之後,魏國實力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削弱了。

三家分晉後魏國實力最爲強大,爲何最後被秦國打敗? 第5張

“屍子之學”流於形式,看重表面文章

而第二次決策的失敗更是讓魏國失去了在亂世當中崛起的機會;在戰國末期,魏國比較崇尚的一種學說是屍子之學,所謂的“屍子之學”在現代人看來更像是諸子百家中的雜家,他們的學說沒有一種主流的形態,如果真正的深入研究的話,就會發現在這種學說當中具有很多的表面文章,也就是說,它的理論與實際是極其不相符的。

其實,在戰國時代那樣格局變換比較複雜的年代裏,崛起於亂世之中並不是什麼傳說和奇蹟,像秦國不就是在魏國巨大的壓力之下生存並且發展壯大的嗎?像楚國在戰國末年,不依舊想要擁立昌平君繼續進行國家發展嗎?只不過因爲國家制度的原因,楚國的計劃並沒有成功而已。

“屍子之學”讓魏國進入一個不作爲狀態

這就可以看出,在整個戰國年代裏,如果真的能夠找對方向的話,是可以完成由弱到強的轉折的,但魏國卻完全沒有這方面的念頭,對於一個國家的國君來講,他難道不知道屍子之學不是真正的治國之道嗎?答案當然是否定,其只不過是在爲自己的無能和失敗尋找一個藉口而已。

而這種屍之學對於魏國的影響比之前的王道政策更加嚴重,讓整個魏國進入了一種不作爲的狀態,甚至是過着一種天天喊着雄心壯志,私底下卻紙醉金迷的生活。而且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之下,魏國人對於魏國的衰敗絲毫沒有感覺,他們一直認爲魏國是強大的國家,可以說魏國人在統治者經常喊出的口號當中已經迷失了;因此,這第二次的制度決策失敗導致了魏國完全失去了強盛起來的機會。

三家分晉後魏國實力最爲強大,爲何最後被秦國打敗? 第6張

失敗的人才策略,讓魏國成爲各諸侯國的人才培養皿

再一個原因是,魏國的用人制度太過於僵硬和有失偏頗,我們總結一下魏國在戰國時代的用人制度可以發現其有三個特點:第一,沒有任何背景的布衣之士不做任用;第二,不具有表面形式阿諛奉承的學說不予任用;第三,不以君主的實際利益爲核心的發展形式也不允啓用。

也就是說,在魏國的統治階級中,只有能夠圍繞着君主來創造私人利益的人才有可能被重用,想要以一種政策作用於國家來提升國家實力的人,抱歉,它與君主的思想並不符合。所以,魏國在戰國時代幾乎沒有引進任何的人才,這也就導致了這個國產的發展沒有任何的新鮮血液。

討論

魏國沒有足以支撐起國家崛起的政策,沒有足夠保障民生的制度,也沒有足夠完善發展的方式;這樣的一個國家又憑藉着什麼發展呢?換句話說,如果這樣的國家都能夠發展壯大起來,那麼那些積極努力進行變法的國家又憑什麼自居呢?所以魏國的失敗其實並不值得人們惋惜。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魏國的國家發展與其它國家其實大有不同,它的很多缺陷都是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完善的,這個國家卻從來沒有想要去改善自身的發展狀態,反而是自視清高、理所當然,從最初最爲先進的法治變成了王道,最終又變成了更加離譜的屍子之學,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魏國自身的失誤所導致,這種因爲自身的種種失誤而導致滅亡的結局,應該是最爲悲哀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