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京北六鎮,時代的棄兒,也隨之敲響了北魏滅亡的喪鐘

京北六鎮,時代的棄兒,也隨之敲響了北魏滅亡的喪鐘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7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編帶來的京北六鎮的文章。

公元523年,一場由京北六鎮戍卒與鎮民發動的起義迅速席捲了整個帝國,使得北魏帝國國力從此如江河日下,所有的矛盾都被擺在了檯面之上,史稱“六鎮起義”。在這場起義結束數年之後,北魏帝國迅速走向了滅亡。

瞭解過北魏歷史的天下都知道,京北六鎮一度是北魏帝國抵抗柔然南下的重要防線,曾被北魏統治者視爲“國之爪牙”、“天之驕子”,我們今天的#歷史小問題#就是,可是就是這樣的一支力量,爲何卻成爲了“時代的棄兒”,隨後更是直接爲北魏帝國敲響了滅亡的喪鐘呢?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京北六鎮出現的原因以及此後的地位。

京北六鎮,時代的棄兒,也隨之敲響了北魏滅亡的喪鐘

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都平城,因平城地位位置偏北,與北方的柔然距離較近,柔然只要發兵南下,很容易就會突擊到平城,爲了給平城形成一道堅固的防線,道武帝拓跋珪將北魏的部分精銳佈置在平城以北的軍事重鎮,並且將這些重鎮統稱爲“北鎮”。

公元446年,一代雄主太武帝拓跋珪調集十萬壯丁,修築了一條東起上谷,西至山西河曲的邊防工事,並且將道武帝拓跋珪時期初具規模的“北鎮”一一整合,正式設立了沃野、懷朔、武川等六鎮,史稱“京北六鎮”,從這開始,“京北六鎮”肩負起了保衛北魏帝國首都平城的重擔。

自道武帝設立“京北六鎮”之後,爲了顯示統治者對六鎮的重視,道武帝多次巡幸六鎮,並且在沃野鎮設立了承華行宮。當時的京北六鎮因爲是北魏帝國抵禦柔然的重要防線,北魏統治者在此佈置了重兵,並且由出身鮮卑族的大將領兵,又給予了六鎮將士極高的待遇,百姓皆以進入六鎮爲榮。

可是,這一切,都在那件事情之後發生了變化……

京北六鎮,時代的棄兒,也隨之敲響了北魏滅亡的喪鐘 第2張

公元471年,北魏獻文帝拓跋弘不滿馮太后干涉朝政,將皇位傳給了自己尚在襁褓之中的長子拓跋宏,自己以退爲進,藉助太上皇的身份徹底掌握了朝政大權。但是,好景不長,因獻文帝與馮太后的矛盾激化,獻文帝與馮太后撕破臉皮,不久後便離奇去世,世人皆認爲是馮太后將其毒殺,但是真相是如何,恐怕也不得而知。

不好意思,扯遠了……

在獻文帝死後,因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年幼,馮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針對北魏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民族矛盾以及北魏帝國的統治危機,馮太后力主掀起改革變法運動,史稱“太和改制”、又稱“孝文帝改革”。

公元490年,馮太后去世,孝文帝正式親政,隨後繼續了祖母未竟的事業——將改革進行到底。因爲孝文帝在改革中不分精華與糟粕的進行了漢化,雖然緩解了北魏帝國內部的各種矛盾,但是也爲北魏帝國埋下了滅亡的禍根。

這個滅亡禍根便就是京北六鎮的處置問題。

京北六鎮,時代的棄兒,也隨之敲響了北魏滅亡的喪鐘 第3張

公元494年,孝文帝以南征爲名,遷都洛陽,這就使得曾作爲平城屏障的京北六鎮地位急轉直下,變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地方。當年定都平城之時,派往京北六鎮的戍卒皆是精挑細選的鮮卑將士、涼州武人以及中原強宗的優秀子弟,可是在遷都洛陽前後,京北六鎮卻成爲了北魏帝國的“垃圾收容站”,派到這裏的戍卒,要麼就是獲罪被流放的,要麼就是戍邊贖罪的重犯,再加上北魏對六鎮愈發不重視,派往六鎮的鎮將也不再是驍勇善戰的名將,而是一羣只知貪贓枉法,壓榨鎮民的貪官污吏,這便激化了六鎮將士對改革的牴觸情緒。

公元498年,就在孝文帝御駕親征南齊之時,懷朔鎮及其以各鎮高車人發動暴動,孝文帝被迫與南齊議和,收兵北上平叛。這場叛亂很快就被平息了,但是六鎮卻也受到了極大地破壞,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場暴動就是二十多年後的“六鎮起義”的預演。

作爲一代雄主的孝文帝自然看到了京北六鎮的隱患,可就在他欲整頓六鎮之際,在南征的途中溘然長辭,而孝文帝的後繼者們又因能力所限,只能選擇將在此前的暴動之中幾乎被摧毀殆盡的六鎮遷移重建,並且對這一制度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這些舉措,終究還是治標不治本的,矛盾並未被緩和,只不過被隱藏起來了。

到了公元523年,六鎮與中央朝廷矛盾徹底激化,沃野鎮鎮民破六韓拔陵聚衆起義,拉開了六鎮起義的序幕,同時也爲雄踞北方的北魏帝國敲響了滅亡的喪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