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這場戰役的失敗,就敲響了大明王朝滅亡的喪鐘

這場戰役的失敗,就敲響了大明王朝滅亡的喪鐘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盡,明亡。其實早在兩年前,一場關鍵戰役的失敗,就敲響了大明王朝的喪鐘。

日落錦州,殘陽如血,一個王朝無可奈何花落去,另一個王朝乘時而起。

1626年初,後金努爾哈赤親率大軍進攻寧遠城。

▲ 努爾哈赤

此前,努爾哈赤屢戰屢勝,花了三十六年實現女真諸部的基本統一。

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集中數萬精兵,大敗十餘萬明軍,並趁明朝戰敗之際,先後攻取撫順、清河、開原、鐵嶺等遼東重鎮,佔領遼西重鎮廣寧,遷都瀋陽,幾乎全據遼東。

此時明朝遼西的局面危若累卵。高第代行遼東經略,畏敵棄地退守山海關,毀壞了督師孫承宗營建的寧錦防線。只有袁崇煥率領不足兩萬明軍堅守寧遠。

這場戰役的失敗,就敲響了大明王朝滅亡的喪鐘

▲ 袁崇煥

然而孤城寧遠創造了奇蹟。袁崇煥令明軍堅壁清野,憑堅城用大炮,3天激戰大勝輕敵的後金軍。努爾哈赤被迫撤軍,悲憤交加,傷病加劇,不久飲恨而終。

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繼位後面臨內憂外患。

內憂。後金以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強大的宗室威脅着皇太極的汗權。努爾哈赤晚年的大肆屠殺,引發遼東漢人嚴重的反抗和逃亡,加之戰亂和災害,導致後金人口銳減經濟惡化。

外患。明朝崇禎帝繼位,剷除閹黨,重新啓用袁崇煥經略遼東,加強了寧錦防線,寧錦之戰中明軍再次擊敗後金。

這場戰役的失敗,就敲響了大明王朝滅亡的喪鐘 第2張

▲ 明、後金形勢圖

在明金間奉行中立的朝鮮國王被政變推翻,新國王繼位後親明勢力強大,默許明將毛文龍以皮島爲基地騷擾後金,同時,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與明朝暗通款曲,威脅後金西陲。

面對上述嚴重的不利局面,雄才大略的皇太極很快扭轉乾坤。

他一面與明朝談判虛與委蛇,爭取時間休養生息,在此基礎上大力任用漢官和明朝降將,推進政權建設,加強君主集權,發展農牧生產,緩和社會矛盾,擴建蒙漢八旗,建設火炮部隊,提升了後金的國力和軍力。

另一面以反間計除掉袁崇煥,多次繞過寧錦防線進攻明朝,掠奪人口財貨。同時東征朝鮮,迫使其稱臣納貢,西討蒙古察哈爾部,鞏固了對漠南蒙古的統治和籠絡,北定東海女真,拓展了後金的人力和兵源。

公元1636年,經過十年勵精圖治,皇太極稱帝改元,改國號爲大清。三年後,清朝厲兵秣馬劍指錦州,準備奪取明朝天下。

明朝:中原暫定向遼西

持續多年的遼東戰事,加劇了明朝的財政危機。天啓初年明朝財政收入不超過330萬兩白銀,支出卻高達500多萬兩。明廷不斷追加軍費,到天啓六年遼餉高達770多萬兩,財政虧空有增無減。

這場戰役的失敗,就敲響了大明王朝滅亡的喪鐘 第3張

▲ 天啓帝

債臺高築的明廷竭澤而漁,衆多農民被激增的遼餉、蔓延的災害和嚴索的官吏逼得走投無路,揭竿而起,因欠餉譁變的部分明軍也加入了造反隊伍。

從天啓七年陝北饑民起義開始,持續17年的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經過多年圍剿,公元1638年,在洪承疇、孫傳庭等幹臣的領導下,明軍以優勢兵力迫降張獻忠所部,迫使李自成率殘部退守陝西商洛山。關內民軍暫時轉入低潮,明朝立即調兵籌餉增援錦州。

這場戰役的失敗,就敲響了大明王朝滅亡的喪鐘 第4張

▲ 李自成

錦州:屯田圍困孤城危

錦州位於遼西走廊東部,與寧遠成犄角之勢,構成拱衛京城東北方向的寧錦防線。自孫承宗督師薊遼起,明朝經營在錦州多年,修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

袁崇煥受任以來,又組織修繕了附近大、小淩河等多座城堡,完善了防線,奉行以遼人守遼土的策略,任用遼東望族祖大壽兄弟、豪強吳襄吳三桂父子爲將,打造了強悍的關寧軍。

關寧軍不僅多次擊退清軍進攻,還曾奉調內地鎮壓起義民軍。

▲ 明騎兵

鑑於寧錦防線堅固,關寧軍戰力較強,清軍從公元1629年起,先後四次繞過以錦州爲核心的寧錦防線,入侵明朝京畿、直隸晉魯等地,儘管擄掠了大量人畜錢帛,但勞師繞遠,始終面臨深入敵境、後路不穩的風險。

對清朝而言,只有消滅關寧軍,摧毀寧錦防線,纔有機會徹底打敗明朝;對明朝而言,錦州的得失關乎京城的安危和明朝的存亡。

1639年2月起,皇太極多次派兵攻打錦州,面對堅固城防均遭失利。

他轉而採納漢官建議,駐軍錦州附近築城屯田;同時搶割城外莊稼,破壞明軍給養。

這場戰役的失敗,就敲響了大明王朝滅亡的喪鐘 第5張

▲ 清步兵

在此基礎上,清軍用時兩年,掃蕩城外明軍據點。清軍八營圍城,輪班更戍,策反明軍蒙古籍兵士,攻佔錦州外城,迫使祖大壽退守內城,嚮明廷求援。

鬆錦慘敗,大明氣數已盡

崇禎帝派薊遼總督洪承疇陸續集結王樸、吳三桂等八總兵及其麾下步騎,合計十三萬馳援錦州。公元1641年初,洪承疇率軍進駐寧遠,5月派先鋒進抵錦州附近的松山,斬殺清軍千餘。

開局小勝,明軍將帥認爲清軍準備充分,多主張且戰且守。兵部尚書陳新甲認爲兵多餉艱,關內局勢不穩,主張速戰破敵。崇禎帝採納監軍密奏,支持陳新甲意見,催促洪承疇儘快進擊清軍。

這場戰役的失敗,就敲響了大明王朝滅亡的喪鐘 第6張

▲ 洪承疇

7月26日洪承疇在寧遠誓師起兵,隨後紮營於松山,分立兵營,與清軍隔山對峙。明軍開拔過快,糧草大多留在了寧遠等地。

洪承疇派兵攻擊圍錦清軍,祖大壽率部企圖突圍;清軍雖然頗有死傷,但堅守險要,並未解除對錦州祖大壽部的包圍,並向盛京請求增援。

皇太極帶病御駕親征,率清軍主力到達松山前線,親自登山偵察敵情。

他抓住洪承疇大軍前密後鬆的弱點,陳兵松山杏山之間,挖長壕斷絕松山各處要路,將松山明軍團團包圍。並派兵進擊塔山,奪取了明軍在筆架山的儲糧。明清兩軍交戰多次,互有傷亡,但松山之圍未解。

這場戰役的失敗,就敲響了大明王朝滅亡的喪鐘 第7張

▲ 皇太極(非寫實畫作)

僅剩三天口糧,明軍士氣低落軍心動搖,最終決定突圍回寧遠。

計劃突圍當日,總兵王樸所部率先逃遁,明軍大亂。分散突圍的明軍被清軍伏擊,全線崩潰,五萬餘人馬被殲滅,吳三桂僅以身免。

洪承疇會同殘部困守松山,被清軍重兵包圍,多次突圍不成,彈盡糧絕,半年後被俘降清。錦州、杏山等地明軍喪失外援,士氣瓦解,相繼敗降。

鬆錦大敗,明軍主力喪失殆盡,關內民變趁勢再起。皇太極拒絕明廷的議和請求,消息走漏,崇禎帝殺死兵部尚書陳新甲,議和告吹。


▲ 崇禎帝

明朝經此一役元氣大傷,在李自成等農民軍打擊下奄奄待斃,最終被滿清奪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