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趙光義的態度爲什麼從積極進取,轉變爲了守勢?

趙光義的態度爲什麼從積極進取,轉變爲了守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趙光義,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有關於宋太祖趙匡胤的死亡原因至今都沒有一個定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開寶九年時期,天下之主成爲了宋太祖的弟弟趙光義。趙光義在上臺之後所跟隨的依舊是趙匡胤的腳步,先是利用壓力將吳越王等人覆滅,其次收回了漳、泉二州。隨後又親自征討太原,消滅了北漢。因此在趙光義的手裏真正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但在宋朝心中所繞不開的結是燕雲十六州,趙光義兩次進攻遼國,但均以失敗告終。

從此可以看出在趙光義前期依舊是保持着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不論是實現一統的理想還是在面對遼國的態度上,宋朝都是採取積極面對的方式,不但是屢次出兵,而且還多次針對燕雲十六州來進行規劃,意圖收回燕雲十六州。然而這種積極的態度卻在兩次進攻遼國之後結束了,轉而成爲了守勢,這又是因爲什麼原因呢?

趙光義的態度爲什麼從積極進取,轉變爲了守勢?

兩次北伐的失利

就在五代十國時期,李存勖建立了後唐,等到最後一代後唐帝王之後,大將石敬爲河東節度使。但因爲國主猜疑,所以石敬瑭開始暗中尋找自保的機會,後來乾脆是直接起兵造反。隨後石敬瑭向契丹人請求支援,並且擊敗了後唐軍隊,並且在契丹人的冊封下石敬瑭成爲了大晉皇帝,而且石敬瑭還自稱兒皇帝,在瓦解了後唐以後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送給了契丹。

燕雲十六州有多麼重要呢?燕雲十六州是一道天然的防線,中原地區和遊牧民族之間的門戶,所以此地是至關重要的守衛重地。等到宋朝之後燕雲十六州所帶來的威脅特別重大,而且宋太祖時期就多次針對燕雲十六州採取計劃,並且擬定了封樁庫,希望能夠通過存錢購買的方式將燕雲十六州要回來。

趙光義的態度爲什麼從積極進取,轉變爲了守勢? 第2張

《宋史》記載:“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從這裏看宋太祖趙匡胤也並非一定要購買燕雲十六州,而是採取了一種比較靈活的方式,總之怎麼樣也離不開錢,如果用錢沒有辦法贖回燕雲十六州,則用這一筆錢來作爲軍餉,招募更多的士兵前去攻打。所以如何拿回燕雲十六州,在宋朝前期一直都極其重要的策略。

所以這件事也一直延續到了趙光義時期,趙光義在北伐圍攻北漢都城太原時期,趙光義親自帶兵討伐,並且還收復了北漢,擊敗了遼國的援兵。所以在這乘勝追擊之下,趙光義乾脆以太原作爲根據地,下令直接展開北伐。而這一次北伐一度打到了燕京,但是卻因爲趙光義受傷中箭,不得不草草收場。隨後趙光義再一次下令北伐,並且分爲了三路大軍從東西中三個方向出發。然而西路軍和中路軍一路上是屢戰屢勝,進軍順利。可是主力軍卻遭遇了頑強的抵抗,不但是糧道被切斷,還未能夠和其他兩路軍回合,最終也以慘敗告終。

但北伐的失敗還不足以擊垮趙光義的信心,真正使得趙光義不得不採取守內虛外的原因在於其他方面。

內部叛亂

北宋建立時間到趙光義時期並不久遠,然而短短時間內就已經爆發了農民起義。北宋之初川峽之地的大多土地都被官僚和豪強所佔據,所以很多的百姓沒有田地可以耕種,只能夠淪爲佃戶。這也就使得賦稅的重擔全部都壓在了百姓的身上。史料稱其是“川峽豪民多旁戶,以小民役屬者爲佃客,使之爲奴隸,家或數十戶,凡租調庸斂,悉佃客承之”在這種情況下王小波、李順等人提出了“均貧富”的主張,並且開啓了叛亂之旅。同時在之後則是建立了大蜀政權,但僅僅堅持了半年的時間。不過即使是短暫的起義紛爭,也一樣暴露了北宋前期的問題。自從唐末之後,封建的割據勢力就一直把持着四川等地,因爲四川自古就號稱是天府之國。也正是因爲割據勢力屢建政權,所以對百姓做盡了搜刮之事。在宋初的時候四川地區依然是保持着非常落後的生產關係,也就是土地兼併嚴重,地主剝削佃戶。而這些佃戶世代被固定在土地上,成爲地主的奴隸。

趙光義的態度爲什麼從積極進取,轉變爲了守勢? 第3張

同時宋朝在進入四川之後還曾經縱容官兵大肆劫掠,這也就給四川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還另外設置了“日進綱”;因此加徵民夫,水陸兩條並進,先後持續了十幾年之久。這也就導致四川百姓的生活更加跌入谷底,所以在根本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宋朝難以平復四川。而且“均貧富”的口號也是深入人心,促使了一批又一批的百姓發動起義。雖然說這一次的起義很快就被鎮壓,但是卻讓宋太宗趙光義意識到了內部的危機,只能夠退而求其次先發展內部。

外部強敵

宋朝初建的時候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彝殷協助宋朝討伐北漢,因此宋朝也一直對李彝殷使用懷柔態度,然而党項內部發生了叛亂,其中李繼捧和李繼遷兩人分道揚鑣。李繼捧堅持跟隨宋朝,而李繼遷則是選擇了自立抗宋。隨後宋朝擔心党項人會有所威脅,因此下令毀掉了統萬城,還將党項人遷往了銀、夏、綏、宥四州,宋朝的舉措使得党項人及其不滿,致使拓跋李氏開始陽奉陰違。

等到了李元昊時期,則開始積極脫離宋朝的控制,隨後建立了西夏。這時候宋朝大爲震驚,雙方之間的關係也正式破裂。但此後的數年交鋒當中李元昊數次擊敗了宋軍,這也讓宋軍對西夏無可奈何。這也和宋太宗的軍事方針有關,爲了能夠控制駕馭將帥,宋太宗所採取的方式是將從中御。但這也使得指揮方面無法落到實處,因此纔會節節敗退。也正是因爲多面作戰加上幾次的軍事失誤,導致趙光義不得不採取重內虛外的策略。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