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爲什麼子夏和荀子的知名弟子都成了法家代表人物?李悝有多厲害?

爲什麼子夏和荀子的知名弟子都成了法家代表人物?李悝有多厲害?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李悝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孔子周遊列國推銷治國理念,沒有得到列國響應,只能懷着失望的心情返回魯國,從此靜下心來搞學問、教弟子。返回魯國之後,孔子傳《易經》、作《春秋》,還收了一位入室弟子——子夏(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

子夏非常聰明,深得孔子喜愛,《論語》中還特意記載了一段師徒對話。子夏問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爲絢兮”一句,孔子回答“繪事後素。”隨即子夏舉一反三地問“禮後乎?”意思是禮樂也產生於仁義之後嗎?孔子聽了大喜過望,連聲稱讚說“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詩》已矣。”可以說,“孔門七十二賢”或“孔門十哲”當中,子夏雖然年齡最小,但聰明伶俐的程度卻是數一數二,更是深得孔子喜愛。

孔子去世之後,面對孔門喪亂,三千弟子各奔前程,那麼幾乎是孔子最小、最喜歡的徒弟子夏,他又何去何從?鮮爲人知的是,在孔子弟子之中,子夏應該是成就最大的一個,不僅教出了戰國第一法家,戰國第一兵家,還教出了戰國第一霸主。

爲什麼子夏和荀子的知名弟子都成了法家代表人物?李悝有多厲害?

子夏是晉國溫人(今河南溫縣),春秋戰國之交時,魏氏佔領溫地,因此子夏後來成了魏國人。子夏窮得叮噹響,整天穿得破破爛爛的,沉默寡言,有人勸他當官去,《荀子大略》中記載子夏說“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爲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復見。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爭利如蚤甲而喪其掌”。後來,儒家另一位名人荀子稱讚子夏有“古之聖賢”之風,但荀子也鄙視地說“子夏氏之賤儒也”,因爲子夏“終日不言”,於天下無益。

不過,荀子這麼批評可能有些過度,因爲子夏雖然沒有出仕,沒有做到“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但他卻教出了一批改變歷史的弟子。孔子去世之後,子夏就回到了故國,效仿師傅孔子教徒授業,教出了一羣攪動戰國風雲的名人。

《史記》: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爲魏文侯師。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爲王者師。是時獨魏文侯好學。

《漢書》又記載說李悝(kui)乃“子夏弟子,爲魏文侯相”。兩段史料綜合起來可見,魏文侯、吳起、李悝三個廣爲人知的歷史名人都是子夏的弟子。

爲什麼子夏和荀子的知名弟子都成了法家代表人物?李悝有多厲害? 第2張

魏文侯是戰國魏國的開國君主,戰國頭號改革家,在位期間重用李悝、西門豹、吳起、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創立魏武卒,開拓大片疆土,成爲戰國第一霸主,並開創了魏國百年霸業,直至孫臏在馬陵之戰中擊敗龐涓結束。

李悝是戰國法家第一人,他彙集當時各國法律編成《法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魏國之所以成爲戰國第一霸,李悝變法至關重要。李悝去世之後,商鞅繼承了《法經》思想,商鞅“彊國之術”來源於李悝之《法經》,郭沫若考證指出:“商鞅是李悝的學生,與吳起同是衛人而年輩略後。他也是在魏文、武二侯時代儒家氣息十分濃厚的空氣中培養出來的人物,他的思想無疑也是從儒家蛻化出來的。”也就是說,商鞅是子夏的徒孫。

吳起更爲傳奇,撇開他的個人私德不談,吳起在軍事上可謂戰無不勝,被譽爲戰國第一軍事家,與兵聖孫武並稱“孫吳”。除了軍事成就之外,吳起還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法家,吳起改革就迅速增強了楚國的實力,可以說吳起主政哪一國,哪一國就能迅速強大。

問題在於,子夏本爲儒家門徒,但最著名的三個弟子,一個是一國之君,一個是戰國法家第一人,一個是戰國第一兵家,爲何大儒子夏教出的弟子如此“奇葩”?與子夏相似,儒門荀子的兩個知名弟子是韓非子與李斯,韓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李斯是秦國丞相、法家代表。爲何子夏與荀子的知名弟子都成了法家大牛?

爲什麼子夏和荀子的知名弟子都成了法家代表人物?李悝有多厲害? 第3張

法家講究嚴刑峻法,儒家講究仁義治國,兩門學說彷彿天然對立。但實際並非這麼簡單,由於後世對儒家的認識不夠全面,或選擇性地理解,因而才誤解爲儒法天然對立,其實孔子、子夏等都有着濃重的法家思想。

一,儒家的正名分與法家思想

正名分是禮樂春秋的基本前提,簡單地說就是周禮猶如憲法,周天子是國家最高統治者,諸侯是地方官員,只要周天子按照周禮做領導人該做的事情,諸侯就該無條件服從,大臣做大臣的事情,百姓做百姓的事情,各行其職,不能僭越,這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秩序。因此孔子有言在先,“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韓非子與李斯的老師荀子在《荀子正名》中解釋:“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實辨,道行而志通,則慎率民而一焉。故析辭擅作名,以亂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訟,則謂之大奸。其罪猶爲符節度量之罪也。”當年,孔子代理魯國丞相7天就以少正卯是“小人之桀雄”,一身兼有五種惡劣品性,有着惑衆造反能力的原因,而殺了少正卯,按照荀子所說少正卯是在亂名。

法家思想中,臣民必須像物件一樣,每一個都待在自己的位置上,任何逾越界限的舉動,無論其動機如何,都將受到嚴厲的懲處。孔子的理想社會秩序,也是要求天下人各安其份,本質上與法家沒什麼區別,目標都是建立一個穩固的秩序,區別在於孔子與儒家以古之周禮制定規則,法家以與時俱進的法律條文制定規則。

爲什麼子夏和荀子的知名弟子都成了法家代表人物?李悝有多厲害? 第4張

二,儒家主張嚴刑峻法對待違禮之人

春秋現實是禮崩樂壞,《春秋》記載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該如何才能恢復周禮呢?

孟子說:“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亂臣賊子害怕孔子的《春秋》,恐怕不是《春秋》行褒貶之事,會將他們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而是在於《春秋》講述專政、崇王(周天子)的道理,表達出應對亂臣賊子嚴刑峻法,所以亂臣賊子纔會害怕。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子夏曰:“《春秋》之記臣殺君、子殺父者,以十數矣,皆非一日之積也,有漸而以至矣。凡奸者,行久而成積,積成而力多,力多而能殺,故明主蚤絕之。”今田常之爲亂,有漸見矣,而君不誅。故子夏曰:“善持勢者,蚤絕奸之萌。”

子夏的觀點非常簡單非常直接,就是對亂臣賊子斬盡殺絕,斬草除根,以絕後患。

三,孔子對普通人也有嚴刑峻法思想

鮮爲人知的是,在對待普通人時,孔子也有嚴刑峻法的一面。《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記載,“殷之法,刑棄灰於街者。子貢以爲重,問之仲尼。”孔子認爲應該嚴重處罰,因爲一人棄灰於街道,惹怒別人,兩人就會爭鬥,於是會上升到家族對抗,“鬥必三族相殘也,此殘三族之道也,雖刑之可也。且夫重罰者,人之所惡也;而無棄灰,人之所易也”,因此相比於棄灰會被重罰,人們會選擇不棄灰。

這是孔子主張嚴刑峻法的重要例子,當然漢朝劉向將“棄灰於道者,刑”挪到商鞅頭上了,成爲後世說明商鞅刑法過嚴的一條力證。

爲什麼子夏和荀子的知名弟子都成了法家代表人物?李悝有多厲害? 第5張

《商君書》中說:“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禮法以時而定。”說到底,禮即法、法即禮,只是不同時代的不同說法罷了。清代史學家章學誠因而說,“申、韓刑名,旨歸賞罰,《春秋》教也。”近代學者郭沫若更是直白地指出:“前期法家淵源於子夏氏,子夏氏之儒在儒中是注重禮制的一派。禮制與法制只是時代演進上的新舊名詞而已。”

正因如此,子夏與荀子教出一堆法家學生也就不讓人驚訝了。以李悝、商鞅、韓非子等爲代表的戰國法家,雖然脫胎於儒家,但最終放棄了永恆的先王之道,放棄了“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放棄了仁義愛人……將儒家對禮樂之秩序性和規範性的強調推到了極致程度,再結合先人的刑名思想,將法家變成了一臺嚴絲合縫的冰冷機器

總的來說,法家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上古時就已經出現,但一直沒能成系統,至儒家出現之後,在吸取儒家部分思想後開始系統化與成熟化。反過來說,儒家本來就存在嚴刑峻法與依禮(法)辦事的基因,只是儒家一直表現出仁義治國思想,讓後人下意識地忽略了儒家狠毒的一面。其實,相比法家的嚴刑酷法,儒家以禮制殺人或許更爲可怕,上世紀魯迅就寫過一些禮教吃人的文章,讓人至今讀之不寒而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