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宋朝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澶淵之盟”是怎麼簽訂的?

宋朝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澶淵之盟”是怎麼簽訂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澶淵之盟”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提起北宋,很多觀衆腦中就浮現了兩個詞,“積貧、積弱”。這種誤解在很多人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要知道和疆域遼闊的唐朝最鼎盛時期7700萬的人口相比,北宋以相對較小的疆域容納了1億的人口。從耕地面積,商品經濟的發展程度,城市化比例,手工業水平等多種方面來看,宋朝絕對是整個歷史上領先的一個朝代。

關於“積弱”主要是因爲北宋有兩個國力強勁的鄰居,分別是遼和西夏。這兩個國家和唐朝時的匈奴、突厥這種單一的遊牧民族不一樣,他們採取的是“二元制”的遊牧政權,那就是在遊牧的同時進行工作,他們既保證了傳統遊牧民族獨特的軍事優勢,又吸取了中原地區的農業特點,因此更爲強勁,所以才能與北宋保持長期的軍事焦灼狀態。加上北宋建國前燕雲十六州已經被契丹佔領,喪失了養馬的好地方,所以北宋騎兵數量遠遠低於前朝。

很多觀衆朋友們在一些電視劇中可能會聽過“澶淵之盟”、“燕雲十六州”等詞彙,通過電視劇的渲染認爲這是北宋屈辱的主要原因,但對此並不是很瞭解。“檀淵之盟”其實是北宋朝廷爲了保全大局與遼國所簽訂的一項條約。但是,很多人都認爲這個條約說是整個宋朝歷史中最讓人感到羞恥的一項條約。

公元976年,宋太祖登上皇位,在登上皇帝之位的三年後,他開始組織軍隊消滅北方的殘餘勢力。很快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得到了統一。

可惜之後的兩次“北伐”均已失敗告終,爲了保證整個朝廷統治的穩定性,他將政治重點轉到了朝廷之中以及國家內部,開始實行“黃老政治”,百姓們因此得到了休養生息。

宋朝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澶淵之盟”是怎麼簽訂的?

公元998年宋真宗趙恆繼位,延續了太宗末年的“黃老政治”。不過邊境卻並不像宋太宗當政時那樣太平,遼國不斷派士兵在我國邊境進行挑釁,掠奪財物,屠殺了很多百姓,爲了維護邊境的太平安穩,我們所熟知的“楊家將”率領衆士兵前往邊境抵抗遼朝的入侵,不過,遼國乃是在草原上建立的一個國家,他們騎兵的運行速度極快,戰術極其靈活。在戰爭中,宋軍並沒有得到多少好處。

公元1004年,當時遼朝的皇帝遼聖宗及掌權者蕭太后率領二十萬士兵,大舉向南入侵我國邊境地區。對此宋真宗準備帶領宗族大臣遷都向南逃亡,不過在宰相的逼迫下,宋真宗被逼前往前線,此舉大大振奮了宋軍士兵的士氣,遼軍大敗,提出與宋朝和談,當時丞相等大臣皆反對和談,可本就無心戰爭的宋真宗一聽這個消息立馬就無心抵同意議和。

之後兩國簽訂了“澶淵之盟”,兩國結爲兄弟之國,雖然宋朝贏得了戰爭,但是每年需要送給遼國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兩,兩國以白河溝爲界,雙方互不干擾。

宋朝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澶淵之盟”是怎麼簽訂的? 第2張

一、澶淵之盟”簽訂的主要背景

遼宋之間處於戰爭狀態,要從宋太宗發動”高粱河戰役”開始,到宋真宗時,遼宋之間已經被迫戰爭了25年了,每次戰爭雙方都要付出極大的傷亡,此次蕭太后與遼聖宗所御駕親征的戰爭被稱爲“景德之役”,遼、宋兩位皇帝直接對峙的戰爭是“澶州之戰”。

遼軍雖然勇猛,但是攻破城池的能力卻並不是很強,他們一開始將兵力囤積於瀛洲城下,但是並沒有去和“天雄軍”硬碰硬,之後又繞開了定州重兵,等到他推到澶州時,已經屬於強弩之末了,所以面對宋真宗的十萬大軍,他必然是無法再向前攻破的。

戰爭在此時陷入了焦灼,遼軍數量較多,但是宋軍佔領着地理優勢,雙方都沒有辦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並且定州王超所帶領的10萬大軍並未前來支援,這對於遼,來說彷彿是一隻上了弓的箭遲遲未發,所以他極其害怕,在攻克澶州時,造成腹背受敵的情況,因此不敢全力攻克澶州。加上此時遼軍中威望最高,實力最強的大將蕭撻凜在戰爭中意外戰死。遼聖宗的心中必然是十分惶恐的

而此時的宋真宗其實也有“難題”,那就是久久攻不下遼軍的時候,王超也在此時不聽他的指揮了,所以王超並沒有對遼軍的牽制作用。並且此時宋真宗也不知道遼軍的主將蕭撻凜意外戰死了,所以他也是極其心虛的。

因此在這場戰爭前,雙方君主都不是很瞭解對方的真正實力,並且都認爲對方的實力要強過自己,所以他們其實是非常迫切停戰的,澶州的談判也是在這種情況下召開的。

二、“澶淵之盟”的主要內容

這場談判最核心的問題就是“關南十縣”的歸屬問題,“關南十縣”是後周柴榮在北伐時所搶回來的“燕雲十六州”的部分領土。在進行談判時遼國認爲這屬於他們原本的領土,應該回到他們的國境線,而宋認爲這是我國繼承後周的“遺產”。

此時遼國的主要目的是“訛錢了事”,有尊嚴的停戰,這樣才能回國向百姓交代,而宋真宗則想的是保留關南,“給錢了事”,因爲當時宋朝國庫還是比較豐厚的,因此宋真宗的底線是一百萬兩白銀,在宰相寇準的壓力下,100萬漸漸地被壓到了30萬,這些歲幣並且不是以賠款的名義,而是以“關南十縣”的賦稅。簡單來說就是“關南十縣”的“管理權”屬於宋國而“經營權”則屬於遼國。

三、澶淵之盟簽訂帶來的影響

從積極的方面來說,這條合約的簽訂的確保證了遼、宋兩國將近百年以來的和平。這個價值絕對超過了一年三十萬兩歲幣,並且要知道當時宋遼戰爭期間,北宋花在軍事方面的費用一年就達到了3000萬兩,而30萬的歲幣還不足軍事費用的1%。

在條約的最後一項,兩國互市貿易。當時宋朝的經濟水平處於世界的巔峯狀態,在和平通商的情況下,從經濟狀況上來說,宋朝的農耕文明是必然將遼國的騎兵充分碾壓的,因此在貿易方面來說,宋朝所獲得的貿易順差也基本將這每年三十萬兩的歲幣給賺了回來的。

從消極的方面來說“澶淵之盟”打開了宋朝賠款的先例,給當時的朝政以及民衆增加了很大負擔。其他的遊牧民族看到遼國在北宋戰爭中所獲得的好處之後,更加覬覦北宋的領土,這也導致了之後戰爭的爆發。

並且簽訂條約所帶來的百年和平一定程度上使宋真宗、宋仁宗以及宋英宗三代,忘卻戰爭荒廢練兵,並且這種情況還導致了整個朝廷中,武將受到排解,文臣掌握了朝廷的大部分權力,

也導致了河北軍以及京師軍戰鬥力大大下降。爲之後戰爭的失敗奠定了基礎。

宋朝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澶淵之盟”是怎麼簽訂的? 第3張

總結:

“澶淵之盟”是遼宋兩國在合適的歷史時期所簽訂的一份對雙方都有利的合約。在那種情況下,雙方難分勝負,和談是唯一的選擇。這份合約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遼國已經確認了“燕雲十六州”屬於宋國。

宋朝也得到了遼國不在南侵的保證。但是這些賠償確實與宋國之後幾場戰爭的失敗存在一定的聯繫,因此,這絕對算得上是一個恥辱。不過我們應該用客觀的歷史眼光去看待這一條約,不應過分誇大,也不應蓄意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