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宋朝歷來爲何會有規矩:不殺文人,不殺士大夫?

宋朝歷來爲何會有規矩:不殺文人,不殺士大夫?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朝歷來有規矩:不殺文人,不殺士大夫。所以那時候的文人,敢說敢做,因爲知道自己忤逆了皇帝,最多貶謫流放,腦袋還是穩穩當當的。你看蘇軾的烏臺詩案,放在其他年代不止是自己掉腦袋,還要牽扯到家人。明朝朱元璋動不動就殺官員,還連坐。清朝更是文字獄盛行。文人就只敢寫寫八股文章,歌功頌德。宋朝爲什麼不殺文人?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不殺文人"的祖訓是宋太祖趙匡胤立下的規矩,與宋代重文輕武的政策有關。據說,宋朝太廟刻着一塊誓碑,宋太祖留下祖訓。子孫若違反,則遭天譴。這一祖訓在歷代子孫中執行最好。小編認爲,宋太祖立下這條祖訓有幾點原因:

宋朝歷來爲何會有規矩:不殺文人,不殺士大夫?

一是擔心武將不好控制。

宋太祖是武將出身,通過不正當手段(黃袍加身)獲得皇位。他擔心有人重蹈覆轍,用“杯酒釋兵權”讓開國功臣全部失去了兵權,權力高度集中中央。文人手無寸鐵,翻不起大浪,而武將如果做大做強,很容易翻船。那麼就從一開是遏制,重用文人而輕武將作爲基本國策。

二是爲了推動社會發展

宋朝開國之初文化凋零,基本上沒有什麼精英、知識分子、文學領袖。朝中無相國之才。開國之初,有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半步論語平天下。”可見文化水平不高。武將衝鋒陷陣,但治國爲官還是文人更好。

三是個人沒有了打仗的雄心

宋朝建立之初,北方的大遼、西夏、契丹都是比較強悍的少數民族政權。宋太祖打又打不過,想的是倒不如偏安一隅。在這種羣狼環視的情況下,先把自己內政好都不容易,哪有功夫去打仗。武將自然也就沒有什麼用武之地。

不殺文人這一祖訓一直執行得好,大概跟宋朝一直積貧積弱有關(每年要大量進貢財物,且馬匹奇缺,馬是重要的戰鬥工具),文官當政,強大的文官統治集團讓每一任不得不審時度勢,恐怕違背祖訓一定會被大臣們唾沫射死。不過,宋朝幾百年間未出現特別霸道蠻橫的君主,畢竟儒生教不出向成吉思汗一類的人。

宋朝歷來爲何會有規矩:不殺文人,不殺士大夫? 第2張

宋朝對文人有多寬容,看看仁宗就知道。

宋仁宗是宅心仁厚的皇帝,培養出了一大批的名臣將相,如范仲淹,韓琦,歐陽修,包拯等人。蘇軾、蘇轍兩兄弟也是宋仁宗選拔的。

宋仁宗能廣開言路,不擺領導架子。據說當年包拯特別愛給宋仁宗提建議,有時候說到激動處,還會把吐沫星噴到宋仁宗的臉上,但是宋仁宗並不介意,還是會聽從包拯正確的建議。諫官王素勸諫仁宗不要親近女色,怕陛下爲女色所惑,宋仁宗命令太監,給這些被送進宮的女子每人三百貫,然後馬上送她們離宮。

哪些名人受益於這條政策,保全了性命?

蘇軾,烏臺詩案以及後來的反對變法,多次觸及皇帝逆鱗,但是他只是一貶再貶,最後到了海南島,仍然是沒有處以死刑。

蘇轍,他一直是和兄長蘇軾站在一邊,所以被貶的原因是受到兄長牽連。不管他怎樣做,對手總想弄死你。蘇轍的晚年也是一貶再貶,最後一次,患難兩兄弟在被貶途中見了最後一面。

黃庭堅,作爲蘇門的頭號子弟,自然是敵人強力炮轟的對象。黃庭堅作爲“元祐黨人”,被一貶再貶,到後來習慣成自然了,稱自己爲“貶謫仙人”。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性子直,說話衝。范仲淹第一次被貶原因,就是進諫劉太后,把皇權還給宋仁宗。觸怒了劉太后,被貶謫,這是在宋朝,范仲淹敢這麼做。這件事情的可怕程度相當於要是進諫武則天或者慈禧太后讓出皇權的,十個腦袋都不夠砍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後來有被貶謫過兩次。

歐陽修,歐陽修第一次被貶是受到范仲淹“百官圖”牽連。第二次被貶謫是因爲支持范仲淹變法,被貶到滁州寫了了流傳千古《醉翁亭記》。第三次因言獲罪被貶謫,乾脆退休了,封自己爲“六一居士”。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