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宋朝爲何刑不上大夫?趙匡胤真的不殺士大夫嗎?

宋朝爲何刑不上大夫?趙匡胤真的不殺士大夫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朝爲何刑不上大夫?趙匡胤真的不殺士大夫嗎?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宋朝建立後,尤其是趙匡胤死後,北漢滅亡,這個時候也算是實現了統一。隨着統一的來臨,保持國內平和具有更爲重要的意義,所以宋朝建立之初,就實行了文人治國這一原則。這條治國策略的實施,在那個時候,有它必須執行的原因,但是隨着王朝發展,文人越來越大,全國上下熱衷於文治,這是好事,但同時也是弊病,因爲在選擇文人治國的時候,文人的弊病不僅僅會影響百姓,還會影響帝王。

宋朝建立之前,五代戰亂,其實從唐朝末年就開始了軍閥混戰,這個歷史階段持續了很長時間,只要是手握兵權,就想着獲取權利,武人當道,文人在這個時期並沒有什麼地位。那個時期,當一個軍事王朝建立後,不僅僅受到外部混亂的影響,在其內部也有衆多的不和諧聲音,爭權奪利事情太多。而且在這個事情,出現了太多了背信棄義之事,而且越來越多的人沒有辦法忠於一個主子,面對危機,人們選擇賣主,似乎已經成爲了常態。

在常年的戰亂時期,人們面對困境的第一反應,已經不是什麼忠孝兩全,而是活下去,所以這個時期,如果用忠孝來要求衆人,似乎都有些說不過去。五代十國時期,有個非常著名的人物,不倒宰相馮道。馮道在當時就被很多人唾罵,認爲他是個沒有節操的人,因爲他做的事情,看起來就是沒有什麼節操。馮道經歷了四個王朝變更,輔佐了十個皇帝,在這所有的帝王更迭當中,馮道看起來沒有爲任何一個帝王盡忠,這就是不忠!

宋朝爲何刑不上大夫?趙匡胤真的不殺士大夫嗎?

戰亂頻發的年代,作爲一個帝王,想要獲得一個有能力的人的忠誠,這需要極大的自身魅力。但是以武人上位的衆位皇帝,不能帶來穩定環境的帝王,不能確保百姓安穩的帝王,想要獲得一個有能者的忠心,非常之難。馮道是個非常有能力的人,如果單純認爲他是因爲不斷的求榮而獲得至高權位,那就太過小看他了。馮道此人,有自己的道,也有自己的忠誠,那就是百姓。馮道是個務實的人,做着務實的事情,但是在帝王眼裏,馮道並非忠臣。

怎麼讓馮道這類人忠於自己,趙匡胤建立宋朝後,這應該是需要馬上解決的問題,因爲戰亂還沒有平定,自己也可能成爲馮道這類人所輔佐的帝王中的一個,怎麼讓自己成爲他們輔佐的最後一個,讓自己的王朝成爲他們終身輔佐的對象,就需要建立相應的政策來打動這些文人,那麼以文治國在當時成爲了最好的選擇。在宋朝滅亡的時候,曾經在太廟中發現了趙匡胤立的"三誓碑",其中一條就是不殺士大夫。

宋朝建立之初,已經沒有什麼普世的思想價值了,所以建立一種新的普世價值,讓人們從思想到生活行爲都安定下來,是宋朝建立後,需要緊急解決的事情。而且宋朝那個時候面對的敵人都很強大,保持國內的平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建立新的君臣規則,儒家就這樣被提上了歷史舞臺,因爲儒家的核心思想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君臣。

其實不殺士大夫這條,應該是被大家美化了,趙匡胤不是不殺士大夫,而是不讓士大夫因言獲罪,這樣就不會讓士大夫們因爲言語、觀念的不同而被殺,同時可使得他們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政治和國事討論當中,由此開啓了整個宋朝文化的繁榮。但是,宋朝後期的皇帝們,連犯了必殺之罪的士大夫都不殺,趙匡胤知道他們這麼手軟後,不知道是否後悔當時話沒有說明白,應該在石碑上面多刻點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