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春秋戰國時期的君主帝王們,是什麼開始稱帝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君主帝王們,是什麼開始稱帝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9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西周時期,天下只有周天子一個王;

春秋時期,三個子爵國僭越稱王;

戰國時期,大王滿地走!

春秋戰國時期的君主帝王們,是什麼開始稱帝的?

1、楚國——第一個僭越稱王

商朝時,楚人在部落之爭中落敗被迫遷至南方,與百越地區蠻夷部落雜居。周文王時期,楚人首領鬻熊來到其身邊爲推翻商朝出謀劃策,周武王建立周朝後,並沒有分封楚人,直到周成王時期,才分封楚國爲子爵國。諸侯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楚國爲第四等。因爲楚國地位低,且與蠻夷雜居,頗被周王室和中原諸侯國看輕,在周天子舉行會盟時,楚國國君沒有資格進入大廳,只能坐在廳外,還要充當服務員的角色。

楚人一直想提高自己的地位,直到熊通做了楚國君主。他是楚國第17任君主,此時楚國佔據了江漢平原,滅掉了周邊小國,國力強大,而經歷了西周滅亡、平王東遷後,周王室式微,熊通派人給周天子帶話:

“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意思是我楚國軍隊,可以保護周王室,請周天子提高楚國地位。周桓王沒有同意,熊通非常生氣:

“王不加我,我自尊耳!”

於是楚國不再求周天子改封其爲侯爵,直接稱王了,熊通即楚武王。

面對楚國的僭越之舉,周天子無力討伐,只得發表口頭抗議,自此楚國君主均稱王。

春秋戰國時期的君主帝王們,是什麼開始稱帝的? 第2張

2、吳國——周王室對其稱王喜聞樂見

吳國的建立源於泰伯奔吳。周太王有3個兒子,長子是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姬昌從小便有王者之像,深受周太王喜愛,因此周太王想傳位給姬昌,但受制於嫡長子繼承製,因此鬱鬱寡歡。泰伯感受到了父親的爲難,便毅然決然和二弟仲雍出走至南方,融入當地蠻夷部落,以成全周太王與周文王。泰伯在如今的江蘇南部建立了勾吳古國,周武王建立周朝後,正式被封爲吳國,也是子爵國。

吳國傳承到第17任國君壽夢,國力強大,加上旁邊的楚國已經稱王,便也稱王了。不過與楚國稱王受到的待遇不同,壽夢稱王后還到洛陽認祖歸宗,受到周王室的熱烈歡迎,絲毫沒有感到不快。因爲周天子知道,沒有當年泰伯奔吳,周太王就不能傳位給周文王,就沒有現在的周天子,喝水不忘挖井人。

3、越國——跨越數千年的逆襲

越國始建於夏朝,是大禹的後裔,因中原地區政權變換,遷到如今江浙一帶,周朝建立後被封爲子爵國,地位與楚國相差無幾,頗受中原諸侯國的歧視。

允常是越國第38任君主,此時距離越國立國已經過去上千年,越國國力強大,眼看楚國和吳國已經稱王,允常也不甘落後,自稱越王。允常的兒子便是勾踐,在位期間臥薪嚐膽滅掉了吳國,成爲春秋時期最後一霸,遷都琅琊後欲進軍中原,完成了跨越千年的逆襲。

4、徐州相王——戰國時期對周王室尊嚴的踐踏(公元前334年)

韓趙魏三國分晉標誌着戰國時代的開啓。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成爲戰國第一個超級大國,魏武卒打遍天下無敵手,然而傳承到魏罃時,國力開始走下坡路。反觀齊國田嬰齊在鄒忌的輔佐下勵精圖治,國力逐漸強盛。依靠田忌和孫臏在馬陵之戰、桂陵之戰中兩次大敗不可一世的魏武卒,正式取代魏國成爲第一強國。

衰落的魏國西有秦國,東有齊國,南有楚國,戰略環境非常惡劣,經常被欺負,爲改善不利局面,魏罃採納惠施的建議,折節事齊,前往徐州朝見田嬰齊,並尊田嬰齊爲王,這便是齊威王。齊威王不好意思獨自稱王,便拉上魏罃一起稱王,這便是魏惠王,史稱齊魏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拉開了戰國七雄稱王的序幕,周王室的尊嚴徹底喪失。

春秋戰國時期的君主帝王們,是什麼開始稱帝的? 第3張

5、龍門稱王——標誌着秦國的正式崛起(公元前325年)

秦國自孝公商鞅變法以來,國力逐漸強大。嬴駟繼位後,重用公孫衍、張儀等人,奪回了河西之地,建立了進軍中原的橋頭堡。

爲了彰顯秦國的強大和東出的決心,嬴駟效仿齊魏兩國,在龍門稱王,史稱秦惠文王。在東方六國眼中,位居關外的秦國就像當年的楚國一樣,是蠻夷之地,現在“其君冠冕,其君沸揚”,東方諸國終於感受到了強大的威脅。首當其衝的便是魏國,丟掉河西之地後幾乎天天被秦國揍,爲了拉攏盟友,在秦國稱王的同年,魏惠王尊韓國君主爲王,即韓宣惠王。拉攏了韓國,魏惠王本以爲可以喘口氣,結果韓魏兩國一起被秦國揍,這就直接導致了戰國時期最大規模稱王活動。

6、五國相王——對抗強秦的一次集體高潮(公元前323年)

公孫衍收復河西之地後,本以爲秦惠文王會讓他做相邦,結果相邦之位給了張儀,公孫衍心中失落,便離開了秦國,前往魏國。

公孫衍久居秦國廟堂,深知秦國君臣的東出野心,於是他便想聯合諸國合縱攻秦,爲了加強諸國聯繫,使他們穩定團結在“合縱”大旗下,公孫衍說服魏惠王,組織了一次聲勢浩大的“五國相王”,魏國、韓國、燕國、趙國、中山國相互承認對方王號,至此戰國七雄全部稱王,幾年後諸國在公孫衍的率領下第一次合縱攻秦。

五國當中,中山國最爲弱小,作爲戰國扛把子,齊國覺得中山國不配稱王,想要聯合燕國等攻打中山國逼迫其去除王號,未能成功。

此外第一次合縱攻秦失敗後,趙武靈王覺得羞愧,認爲趙國的實力還不足以稱王,於是在國內自稱“君”,對外還是稱王。

7、東西二帝——王者的強強對話(公元前288年)

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和齊國國力遙遙領先,堪比冷戰時期的美蘇兩個超級大國。

在魏冉的建議下,秦昭襄王自稱“西帝”,既是尊重對手,也爲了離間東方諸國的關係,秦昭襄王派使者前往齊國,尊齊閔王爲“東帝”,齊閔王“欣然接受”。

蘇秦入齊後,勸說齊閔王放棄帝號,聯合諸國合縱攻秦,齊閔王覺得齊國一家獨大總比現在的局面好,便宣佈去除帝號,並以秦國僭越帝號聯合諸國攻秦。

秦昭襄王得到消息後,也被迫去除帝號,第三次合縱攻秦自然瓦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