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君主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君主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人們經常用一鳴驚人來比喻有才華的人,平時默默無聞,一旦施展才華,就能做出驚人的業績。跟着小編一起探尋。

成語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對於“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個成語,意思和“不飛則已,一飛沖天”基本一致。

在《史記·滑稽列傳》中,“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個成語是司馬遷來形容戰國時期齊威王這位君主的。不過,實際上,“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個成語一開始是用來形容春秋時期楚莊王的。也即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兩位君主都上演了“一鳴驚人”的故事。那麼,就楚莊王和齊威王,各自的故事如何呢?

一方面,根據《史記》、《左傳》等史料的記載,楚莊王熊旅(?—公元前591年),又稱荊莊王,羋姓,熊氏,名旅(一作侶、呂),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穆王十二年(前613年),楚穆王去世,楚莊王熊旅即位。楚莊王成爲楚國君主時,還不到20歲,可謂非常年輕。在此基礎上,楚國國內還爆發了公子燮與公子儀的叛亂,這讓年輕的楚莊王面臨內憂外患地局面。在複雜的局面下,楚莊王沒有貿然出手,而是選擇蟄伏的態度,甚至故意表現出昏庸不堪的樣子

經過數年的觀察,楚莊王對於楚國的局面,尤其是朝廷中的文臣武將都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瞭解,比如分辨了哪些是忠臣,哪些是佞臣。基於此,楚莊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也即經過了數年的蟄伏後,楚莊王重用了伍舉、蘇從等忠直之臣。

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君主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在忠臣良將的輔佐下,楚莊王攻滅了前來進犯的庸國,使楚國的勢力向西北擴展,任用孫叔敖爲令尹,增強了楚國的國力。當然,對於春秋時期的楚國君主,最大的敵人還是北邊的晉國。於是,在坐穩楚國君主的位置後,楚莊王全力和晉國爭霸。楚國在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的邲之戰中大獲全勝。使楚國的聲威大振,國勢日強,而晉國則在一段時間內威信下降。

在擊敗晉國後,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實現了自己稱霸的願望。在“不飛則已,一飛沖天”的基礎上,楚莊王不僅幫助楚國走向強盛,自己更是成爲春秋五霸之一,得以和齊桓公、晉文公等君主相提並論。和楚莊王相對應的是,齊威王也可以說是戰國時期的霸主。

另一方面,根據《史記》、戰國策》等史料的記載,齊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嬀姓,田氏,名因齊,田齊桓公(與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齊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戰國時期齊國(田齊)第四位君主。齊威王元年(公元前356年),在齊威王剛剛即位時,韓國、趙國、魏國這三國就趁齊威王立足未穩之際攻打齊國。

不過,就齊威王來說,不僅沒有吸取教訓,反而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在此基礎上,鄒忌借講琴理談治國的方法,也即通過“鄒忌諷齊王納諫”這一事件,鄒忌成功刺激到了齊威王,後者更是表示自己會“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由此,齊威王幡然悔悟後,拜鄒忌爲相,在齊國進行了“鄒忌變法”。

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君主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第2張

最後,在齊國國力增強的背景下,魏國派遣大軍攻打趙國都城邯鄲。於是,齊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縣)來疲勞魏軍,然後趁魏軍攻破邯鄲後救援趙國,這樣既救援了趙國,又同時削弱了魏、趙兩國。在圍魏救趙後,齊國又在馬陵之戰中重創了魏國。在魏國衰落之後,齊國在中原之地幾乎沒有什麼匹敵的對手了。因此,齊威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爲王,史稱“徐州相王”。

對於齊威王來說,不僅開啓了齊國稱霸中原的時代,也是齊國第一位正式稱王的君主。綜上,對於楚莊王、齊威王這兩位春秋戰國時期的君主,都有“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經歷,這啓示我們,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