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三國時期曹魏和東吳的分界線是什麼 曹魏爲什麼不把線往南推

三國時期曹魏和東吳的分界線是什麼 曹魏爲什麼不把線往南推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曹魏和東吳分界線,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三國時期,長江對於孫吳政權是北邊的一道天險。不過在262年三國鼎立正式成形的時候,可以發現魏國和吳國的實際分界線是在長江以北。

從三國時期的地圖來看,魏吳的分界線其實大致的走向還是沿着長江在走,武漢這座長江上的城市就在這條分界線上,分界線的東部沿海一段也只是微微向北拓展;而這條線比長江往北明顯拓展的大致有兩片區域:武漢以西是荊州七郡周邊區域,以東則是大別山以南以及廬江周圍的一塊區域。

三國時期曹魏和東吳的分界線是什麼 曹魏爲什麼不把線往南推

爲什麼最終會多出這兩塊區域呢?

可以從三個政權從東漢末的活動軌跡上入手。在羣雄割據時代,上文提到武漢以西區域屬於劉表,以東區域屬於袁術。

劉表與劉備是同宗,所以劉備在這塊地區後來活動得非常積極;袁術則在江淮割據,孫策的父親孫堅就曾是袁術的部將。後來在西邊,在劉表的統治下荊州平穩避戰,成爲了許多人的避難所,劉氏政權頗得人心,劉備也在此期間於荊州混了不少聲望;在東邊,孫策年少有爲、聲名正盛,袁術先收留孫策,後來又把手下曾跟隨孫堅的部將還給他,還總是想讓孫郎給自己做兒子。再之後,劉表這邊因爲蔡氏獻州,幾州之地歸於曹操;孫策已經建立了江東基業,袁術卻面臨着因稱帝衆叛親離的情況。最終西邊的區域因赤壁之戰曹操敗退而被三家瓜分,劉備憑藉兵力和在當地積累的人望順利得到了這一塊,包括了南郡和荊州南部的另四郡;東邊的區域在袁術兵敗以後被孫策拿下。在夷陵之戰以後,上述西部的荊州區域就從蜀國到了吳國手裏。

從上述的演變來看,這兩塊區域在三國前期分別歸屬於劉備和孫策有幾個共同原因:兩者都在這兩塊區域裏活動過、兩者都與其原本的主人有較爲密切的往來、兩者都在當地具有相當的聲望。另外,趕上赤壁之戰後曹魏南部防線收縮,這兩個地區就在軍事上沒有面臨北部的巨大壓力,由此留在了孫劉兩家。而東吳奪取上述的西部區域時,正是劉備全勝與曹操對峙的時候,雙方都無暇南顧,確實不可不稱時機絕妙。

這樣一來,這條線就基本定型了。

三國時期曹魏和東吳的分界線是什麼 曹魏爲什麼不把線往南推 第2張

而這條線穩固下來的因素可從蜀國和魏國兩方面來看。

先說蜀國。進入三國時代的蜀國國力本在三國中最弱,還一直與魏國有着軍事衝突,所以就軍事實力上講,吳國在這一帶守成綽綽有餘。而政治策略上,蜀國與魏國的立場矛盾是最尖銳的,魏國最爲強大,聯吳抗曹策略不可更改,那麼就更不能與吳國交戰從而陷入兩面受敵的最爲被動的形勢,所以確實也沒有在荊州這裏再打什麼心思。

那魏國就是這條分界線面臨的最大威脅了,爲什麼魏國不將這條線南推呢?

第一是因爲兩國的軍情。魏國居北,善陸戰而不善水戰,吳軍則相反。在長江上作戰的後果曹魏不是沒有體會過,赤壁之戰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這條分界線倘若真推到長江,對魏國作戰未必有利,這也是這條分界線穩固的一個大前提——魏國短期內是不可能打過長江的。

江淮平原則不然,吳軍陸戰不如曹軍,孫權在位期間曾四次北伐,都沒能攻下江淮的軍事重鎮——合肥,否則淮河以南就得併入東吳了,而正因此爲據點曹魏得以堅守這一地帶,但又不能南征,吳國也無法北伐,故而形成了一種制衡。

第二則是曹魏採取的戰略。首先曹操放棄漢中的時候就曾將漢中人口遷出,留空城給劉備,在江北也採取了同樣堅壁清野的戰略。在那個時代,戰爭的本質是爭奪人口,人口是生產、作戰的基礎。雖然魏國在江北收縮,但人口北遷,本質上並不吃多少虧,而且沒有人口的地方就沒有物資生產,吳國只能拉長補給線。另一方面,三國鼎立的情況也確實給魏國也造成了一定掣肘,當時兩面作戰對任何一國始終都是不利的。

三國時期曹魏和東吳的分界線是什麼 曹魏爲什麼不把線往南推 第3張

第三還有之前的歷史遺留影響給魏國帶來的內部傾向。之前的赤壁之戰是魏國的著名敗退,基本證明魏國的水軍作戰力根本不足以跨過長江,在魏國本身佔有北方、經濟自足的情況下,朝野上下也沒有什麼動力去冒巨大損失發動南征。

魏國不打過來,吳國也打不過去,這條線實際上代表着一個平衡點。雖然它不在長江上,但它的意義就是背靠長江;若無長江天險,身後一馬平川,那這也不會存在。所以,魏國和吳國的分界,本質還是長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