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國西夏是誰建立的?西夏國持續了多少年?

古國西夏是誰建立的?西夏國持續了多少年?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一個政權,歷經十帝,享國一百八十九年。

古國西夏是誰建立的?西夏國持續了多少年?

西夏的祖先党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時遷居陝北。因平亂有功被唐帝封爲夏州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諸朝與宋朝。夏州政權被北宋併吞後,由於李繼遷不願投降而再次立國,並且取得遼帝的冊封。李繼遷採取連遼抵宋的方式,陸續佔領蘭州與河西走廊地區。宋寶元元年(1038)李元昊稱帝建國,即夏景宗,西夏正式建國。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爲西夏。

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大致獲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夏景宗去世後,大權掌握在皇帝的太后與母黨手中,史稱母黨專政時期。西夏因爲皇黨與母黨的對峙而內亂,北宋趁機多次伐夏。西夏抵禦成功並擊潰宋軍,但是橫山的喪失讓防線出現破洞。金朝崛起並滅遼、北宋後,西夏改臣服金朝,獲得不少土地。兩國建立金夏同盟而大致和平。夏仁宗期間發生天災與任得敬分國事件,但經過改革後,到天盛年間出現盛世。

然而漠北的大蒙古國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後拆散金夏同盟,讓西夏與金朝自相殘殺。西夏內部也多次發生弒君、內亂之事,經濟也因戰爭而趨於崩潰。最後於西夏保義二年(1227)亡於蒙古。

  歷史

古國西夏是誰建立的?西夏國持續了多少年? 第2張

  割據夏州

西夏的歷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蹤到唐初。党項是羌族的一支,隋書上載“党項羌者,三苗之後也”。《舊唐書》載:“党項羌……漢西羌之別種也。魏、晉之後,西牆微弱,或臣中國,或竄山野。自周氏滅宕(tàn)昌、鄧至後,党項始強。”唐朝時,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党項羌和吐谷渾經常聯合起來對抗吐蕃。唐高宗時,吐谷渾被吐蕃所滅,失去依附的党項羌請求內附,被大唐安置於鬆州,後党項羌逐步繁衍成數個大部落,其中盟主部落拓跋氏大概只佔據今天的青海東南和甘肅南部等地。唐開元年間,居於青海東南和甘肅南部的党項羌非常恐懼四處劫殺的吐蕃軍隊,向唐玄宗求救,被遷至慶州。安史之亂起後,郭子儀怕這些異族鬧事,建議唐代宗將當時在慶州的拓跋朝光部遷至銀州以北和夏州以東地區,這一地區即是南北朝時匈奴人赫連勃勃的“大夏”舊地,當時稱爲平夏,所以這部分黨項羌就成爲平夏部,即日後西夏皇族的先人。

唐僖宗時,党項部首領拓跋思恭被朝廷封爲夏州節度使,因平黃巢起義有功,一度收復長安,再次被賜姓李,封夏國公。從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後代以夏國公成爲當地的藩鎮勢力。這部分黨項羌武裝也被稱爲定難軍,其勢力範圍以夏州爲中心,包括夏、綏、宥、銀四州 [22] 廣大地區皆稱爲拓跋氏的私人領地。

五代十國時期,不管中原是何人當政,李氏(拓跋氏)皆“俯首稱臣”,換來該地的統治地位和大量的賞賜。在這段時期,西夏十分謹慎地處理着與後唐、後晉、後漢等沙陀政權,與耶律阿保機於唐天祐四年(907)建立的遼國,以及與趙匡胤於宋建隆元年(960)建立的宋朝之間的錯綜複雜的外交關係。

經過200多年建設,平夏地區非常富饒,以鄂爾多斯南部地斤澤地區爲核心的肥美牧場,以夏宋交界的七裏平爲代表的農業區爲西夏提供了大量的牛羊糧草,同時鄂爾多斯此時還盛產當時可當貨幣使用的上好青鹽,每年產量可達15000斛左右,因此平夏部黨項羌可以說是有兵有馬有糧有錢,天時地利人和均佔,勢力逐步膨脹起來。不過一直以來李氏一族野心並不大,無非是甘願當一方諸侯,宋太祖雖削奪藩鎮兵權,但對西北少數民族依然寬宥,“許之世襲”。當夏州節度使李繼捧上臺後,情況有所變化。

太平興國七年(982),趙光義削藩鎮的兵權,把李氏親族一鍋端到京城,準備根除西北這一大盤盤踞勢力。李繼捧的族弟名叫李繼遷,志向不凡,深知一旦入京,無異於蛟龍失水,再無翻盤可能。因此藉故逃離,遁入茫茫草原。宋朝此時認爲逃跑的小股匪幫沒什麼能耐,折騰不起來,但李繼遷卻很有政治頭腦,連娶數位當地豪強的女兒作爲妻妾,一下子與地方首領成了親戚,勢力漸盛。

雍熙二年(985),李繼遷會同族弟李繼衝誘殺宋將曹光實,並佔據銀州,攻破會州(甘肅靖遠),與宋鬧翻;又向遼國“請降”,被契丹人封爲夏國王。至道二年(996),李繼遷截奪宋軍糧草四十萬,又出大軍包圍靈武城。宋太宗大怒,派五路軍擊夏,皆敗北。宋太宗崩後,宋真宗即位,爲息事寧人,割讓夏、綏、銀、宥(陝西靖邊)、靜(陝西米脂)給李繼遷,事實上承認了西夏的獨立地位.

宋真宗鹹平五年(1002),李繼遷率諸部落攻陷宋朝重鎮靈州,改名西平府,後又攻取西北重鎮涼州,截斷宋朝與西域的商道,截斷西域向宋朝的入貢,同時禁止西域諸部向宋朝賣馬,嚴重影響了宋朝的國防軍力建設。與吐蕃會盟時,李繼遷遭吐蕃人暗算,被勁弩射傷,後傷重而死,時年42歲。

古國西夏是誰建立的?西夏國持續了多少年? 第3張

  興慶立國

李德明即位後,傾力向河西走廊發展,南擊吐蕃,西攻回鶻,大大拓展党項羌族的生存空間,1019年,李德明選定懷遠鎮爲都城,改名興州。他對外仍向宋、遼稱臣,對內則完全是帝王氣派。

宋天聖十年(1032)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夏國公位,開始積極準備脫離宋。他首先棄李姓,自稱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諱爲名改宋明道年號爲顯道。開始了西夏自己的年號。在其後幾年內他建宮殿,立文武班,規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軍名,創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並頒佈禿髮令。並派大軍攻取吐蕃的瓜州、沙州、肅州三個戰略要地。這樣,元昊已擁有夏、銀、綏、宥、靜、靈、會、勝、甘、涼、瓜、沙、肅數州之地,即寧夏北部,甘肅小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

宋寶元元年(1038)10月11日,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宋廷上下極爲憤怒,雙方關係正式破裂。此後數年,元昊相繼發動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萬人。並在授禮法延祚七年(1044),在河曲之戰中擊敗攜10萬精銳御駕親征的遼興宗。此時,西夏總兵力約50萬人。

  外和內憂

大敗宋遼之後,元昊不可一世,日益暴橫淫縱,甚至將兒子寧令哥的妻子納爲妃子,1048年元宵節,因奪妻之恨,元昊之子寧令哥揮刀,將其父元昊的鼻頭全部削掉,元昊痛極血盡而死,時年46歲。元昊子諒祚繼承大位,其死後又由子秉常即位,此時西夏政局內部動盪,宋神宗以爲有機可趁,派兵五路攻夏,準備收復靈武。但敗多勝少,特別是靈州、永樂城兩戰,損失士兵民夫達60餘萬人,耗費軍費無計。

西夏方面國力也大虧。後女真崛起,西夏攻佔宋朝定邊軍,並向金國稱臣。金朝皇帝在高興之餘把此前佔領的西夏故地樂州、積石州等河外諸州都賞賜給了西夏王乾順,西夏領土達到鼎峯。蒙古崛起後,一直視西夏爲眼中釘,將其作爲練兵場,不斷派兵襲擾突擊,演練部隊。

古國西夏是誰建立的?西夏國持續了多少年? 第4張

  母黨專權

夏毅宗與夏惠宗時期時,夏廷對內進一步鞏固統治,對外常與宋遼兩國處於戰爭與議和的狀態。夏毅宗繼位時年幼,由其母沒藏太后與沒藏訛龐專政。當時遼朝遼興宗再度攻打西夏,最後西夏向遼朝稱臣。沒藏太后荒淫好色,多次勾結外人,其中李守貴與吃多己多次爭寵。最後李守貴殺太后與吃多己,事後也被沒藏訛龐所殺。沒藏訛龐又將其女許配夏毅宗以控制小皇帝。奲都三年(1059)夏毅宗參與政事,沒藏訛龐密謀刺殺夏毅宗,後被夏帝誅殺全家。親政後,夏毅宗娶協助他剷除沒藏訛龐的梁氏,任用樑乙埋與景詢等人。對內整治軍隊使地方軍政分立,文武官員互相牽制,提倡漢文化與技術,廢行蕃禮,改用漢儀,並於拱化元年(1063)改姓爲李。對外方面,與宋重新劃定邊界,恢復榷場,貿易正常化。對吐蕃多次戰事,佔領河湟與青海一帶,於拱化元年招撫西域城吐蕃首領禹藏花麻。夏毅宗的改革對以後各朝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於拱化四年(1066)與北宋作戰時受箭傷,兩年後去世,由其子7歲的李秉常即位,即夏惠宗。

由於夏惠宗年幼,由其母樑太后掌握大權,形成了以樑太后與樑乙埋爲首的母黨專權。母黨大力發展其勢力,提倡番禮,重用都羅尾與罔萌訛,排擠夏景宗的弟弟嵬名浪遇等反對派。大安六年(1080),夏惠宗最後在皇族嵬名氏的協助下得以親政。夏惠宗崇尚漢法,下令以漢禮藩儀,遭到樑太后爲主的保守派極力反對。對此,夏惠宗想用大臣李清策的建議,將河南地區歸還宋朝,以利用宋朝削弱外戚勢力。不料機密泄漏,樑太后殺李清策,幽禁夏惠宗。樑太后此舉引來皇黨、仁多族的叛亂,連吐蕃禹藏花麻都向宋朝請求派兵攻打樑太后。此時宋朝正值宋神宗王安石變法而國力增強,並在天賜禮盛國慶三年(1071)由王韶於熙河之戰佔領熙河路,對西夏右廂地區造成威脅。大安七年(1081)宋神宗聽從種諤建議,趁西夏內亂之際,以李憲、種諤等五路大軍發動五路伐夏,目標興慶府。樑太后採取堅壁清野策略,襲擊糧道以粉碎五路宋軍,宋軍最後只奪下蘭州。隔年宋軍採取碉堡戰術,派徐禧興建永樂城,步步壓縮西夏在橫山的軍事空間。樑太后趁永樂城新建之初,率30萬大軍包圍攻陷,宋軍慘敗,史稱永樂城之戰。

西夏雖然多次擊潰宋軍,但與宋朝貿易中斷使經濟衰退,戰事頻繁又大耗國力,人民不滿。樑太后與樑乙埋最後於大安九年(1083)讓夏惠宗復位,以平和矛盾,然而夏惠宗依舊沒有掌握實權。樑乙埋去世後,政權轉由其子樑乞逋掌握。天安禮定元年(1086)夏惠宗在憂憤之下去世,由3歲兒子李乾順即位,即夏崇宗。

此時西夏政權又落入小樑太后及樑乞逋手中。宋朝宋哲宗時期,章惇執政,派遣渭州知州章楶討伐西夏,章楶建議對西夏採取經濟制裁與碉堡、潛攻耕作戰,其後爲了實踐這套戰術,他在天祐民安七年(1096)於西邊的渭川修建平夏城與靈平砦,並且多次擊退進攻的西夏軍隊。隔年宋軍攻入東邊的洪州、鹽州。永安元年(1098)小樑太后偕同夏崇宗率領30萬大軍猛攻平夏城,遭到慘敗,大將嵬名阿埋與妹勒都逋均被擒,史稱平夏城之戰。其後殘兵敗將被章楶安排伏兵殲滅,小樑太后差點被俘,宋軍隨後興建西安州與天都寨,打通涇原路與熙河路,秦州變成內地。宋朝控制橫山地區後,西夏處境日益艱困。其後的一段時間西夏與章楶交戰屢戰屢敗,永安二年(1099)在遼道宗的周旋下,宋夏再度和談,西夏向宋朝請罪而終。西夏在母黨專權的十年裏,樑乞逋依仗“梁氏一門二後”的威勢,連連發動與北宋和遼朝的戰爭,使西夏蒙受嚴重損失。他經常在朝廷上向衆大臣誇耀自己的功勞,認爲西夏連年出征,主要就是讓宋朝屈服,只有這樣才能使西夏獲得和平。環慶之戰時,樑乞逋被小樑太后制止出征而懷恨在心。他意圖叛變,但是事機敗露。小樑太后命嵬名阿吳、仁多宗保與撒辰率兵逮捕處死。小樑太后親自專權後,爲了加強對宋朝戰事,多次向遼朝請求援軍被拒。遼廷對小樑太后極度反感,認爲遼夏戰爭是由她引起,而小樑太后因多次被拒也惡言相向。永安二年夏崇宗親政在即,但“梁氏專恣,不許主國事”。遼朝遼道宗派使至西夏,用毒藥毒死小樑太后。至此長期的太后專政終止,西夏皇帝得以親政。

古國西夏是誰建立的?西夏國持續了多少年? 第5張

 走向滅亡

漠北的克烈部與西夏十分友好,然而後來蒙古部在鐵木真的領導下兼併不少部落。天慶十年(1203)克烈部被鐵木真併吞,其領袖王汗之子桑昆逃奔西夏。兩年後,鐵木真率軍入侵西夏,掠奪西夏邊界城市而去。夏桓宗認爲擊退外患,改興慶府名爲中興府,取夏國中興之意,實際上西夏反而壟罩在蒙古的威脅之下。應天元年(1206)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即成吉思汗,後被尊稱元太祖。成吉思汗爲了要攻滅敵國金朝,勢必要切斷金夏聯盟,所以西夏成爲他的目標之一。隔年夏襄宗奪位不久,成吉思汗率大軍攻破西夏要塞斡羅孩城(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境),因各路夏軍奮力抵抗而擊退之。應天四年(1209)蒙古降服高昌回鶻,河西地區也暴露在蒙古威脅之下。蒙古第三次徵夏即自河西入侵,出黑水城,圍攻斡羅孩關口。夏襄宗派其子李承禎率軍抵抗失敗,夏將高逸被俘而死。蒙軍又攻陷西壁訛答守備的斡羅孩城,直逼中興府的最後防線克夷門。夏將嵬名令公率軍伏擊蒙軍,最後仍被蒙軍擊潰。中興府被蒙軍圍困,夏襄宗派使向金朝金帝完顏永濟求救,但是金帝拒絕,還以鄰國遭攻打爲樂而坐視不救。最後夏襄宗納女請和,貢獻大量物資,並且附蒙伐金。

夏襄宗附蒙伐金後,對金朝進行長達十餘年的戰爭,使雙方損失很大。國內方面,西夏百姓十分貧困,經濟生產受到破壞,軍隊衰弱,政治腐敗。夏襄宗本身也沉湎於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皇建二年(1211)齊王李遵頊發動宮庭政變,廢夏襄宗自立爲帝,即夏神宗,史書稱爲狀元皇帝。夏神宗不顧國內大臣反對,仍然堅持附蒙抗金,金宣宗也多次反擊之。此時西夏國內社會經濟凋蔽,民變不斷。光定六年(1216)因爲西夏因不肯幫助成吉思汗西征,次年成吉思汗率軍第四次進攻西夏。夏神宗以太子李德旺守中興府,自己逃至西京靈州。最後李德旺派使向蒙古和談才終戰。乾定元年(1223)由於夏神宗不願做亡國之君,便讓位給太子李德旺,即夏獻宗。此時夏廷已經認清蒙古將會滅亡西夏,夏獻宗決定採取聯金抗蒙的策略,趁成吉思汗西征時派使聯合漠北諸部落抗蒙,以便鞏固西夏北疆。當時總管漢地的蒙將孛魯(木華黎之子)察覺西夏的意圖,於乾定二年(1224)率軍從東面攻入西夏,攻陷銀州,夏將塔海被俘。隔年成吉思汗得勝返國,同時率軍攻打沙洲。最後夏獻宗同意蒙軍條件投降,蒙古撤軍。

保義元年(1226)成吉思汗以夏獻宗沒有履約爲由,兵分東西向西夏夾攻,此即蒙古滅西夏之戰。成吉思汗率主力部隊至兀剌孩城(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西進攻陷黑水城,又迂迴進軍賀蘭山(寧夏銀川西北),擊潰夏將阿沙敢不,最後屯軍渾垂山(甘肅酒泉北)。西路軍由阿答赤率領,與忽都鐵穆兒、西夏降將昔裏鈴部、察罕等人借道西州回鶻,陸續攻陷沙州、肅州與甘州。但在圍攻甘州時遭到守將和典也怯律頑強抵抗,最後成吉思汗親自攻陷,並且降服涼州守將斡扎簣投降。至此河西走廊全數淪陷。夏獻宗憂患而死,由其侄南平王李睍繼位,即夏末帝。

同年八月,成吉思汗率軍穿越沙陀,進軍黃河九渡,攻佔應理(寧夏中衛)。而後分兵攻陷夏州,主力包圍靈州。夏末帝派嵬名令公率軍救援,雙方於凍結的黃河決戰。而後嵬名令公與守將廢太子李德任會合,最後城陷被殺。蒙軍包圍中興府,並且分兵南下攻陷積石州(青海循化)、西寧(青海西寧)等西夏領地,並駐夏六盤山。西夏只剩中興府,保義二年(1227)夏末帝在中興府被圍半年後投降蒙古,西夏亡。成吉思汗此時已病死六盤山,但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拖雷按照成吉思汗遺囑殺李睍。蒙軍攻陷中興府後展開屠殺,宮室、陵園付之一炬,後經察罕勸諫而止,但城中人口已經不多。

保義二年李睍投降蒙古,西夏終於全部淪陷,蒙古兵還在西夏王陵附近挖地三尺,盡皆破壞,以至於從明朝開始歷朝均未在西夏王陵附近獲得過多少有價值的物品。成吉思汗去世後,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後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殺,蒙古軍將領察罕努力使銀川避免了屠城的命運,併入城安撫城內軍民,城內的軍民得以保全,西夏滅亡。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中興府爲寧夏路。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當蒙古鐵騎進侵西夏,大肆蹂躪的時候,西夏居民向境外逃走,他們向着中國而去,經過數千裏跋涉,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方(即今康定縣拆多山以西,雅礱江以東,乾寧縣以南,九龍縣以北的地區)定居下來,建立了一個小政權,至今在當地的藏族居民中留下傳說,他們把這個小小政權的首領叫做“西吳王”,實際也就是“西夏王”的稱號。這個小政權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被徹底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