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唐朝後期無法削除藩鎮的原因是什麼?跟什麼有關

唐朝後期無法削除藩鎮的原因是什麼?跟什麼有關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和小編一起走進了解唐朝的故事。

自安史之亂平定後,各地藩鎮便成爲大唐王朝的三大支柱之一,和中樞的南衙(朝堂官僚集團)北司(控制中央禁軍的宦官集團)一起,互相平衡制約,切實有效地維護了帝國統治百年。

一個淺而易見的事實:如果藩鎮當真是朝堂中樞必欲除之而後快之物,唐朝就根本不會在河朔三鎮與朔方等舊藩鎮之外,又不停在江淮、汴梁、劍南這些戰略重地增設新藩鎮了。

因安史之亂,河西、隴右沒於吐蕃;安西、北庭被隔斷交通,堅守四十餘年後亦沒於回紇。人口也從盛唐時的九百萬戶降低到五百萬戶,國力大損。

四方胡族侵攻,中樞權威不復,河朔地方實際割據,地方上那些包括那些平亂功臣、安史餘部在內的驕兵悍將橫行,這種情況下,初唐、盛唐時的中央集權體制已不合時宜,難以爲繼。

因此推廣藩鎮制度,分權地方,廣設節帥來共治天下,對唐朝中樞當然是不得已,但同時也適應當時的國家形勢,實有其有合理性與必然性。

唐朝後期無法削除藩鎮的原因是什麼?跟什麼有關

經歷建中兵亂、元和削藩、長慶銷兵,中樞和地方多年博弈,朱泚李希烈這樣公然稱帝謀叛的藩鎮被誅殺,最桀驁的河朔三鎮亦不過劃地自守,再無造反甚至取代唐朝之野心,

終於達成了契合雙方共同利益的平衡,在國家內部大體上保證了百餘年的和平期。

唐朝中後期,藩鎮問題的核心,不在那些節帥,而在他們麾下的驕兵。這些全無畏上之心、忠誠之念的驕兵,陡然裁撤勢必激起大亂,以朝廷中樞財賦供養,亦是無底洞;

因此地方藩鎮對帝國的穩定起實際到了一個很好的緩衝作用。否則這些驕兵就不是整日鬧響、殺立節帥,而是和五代時那樣直接動輒換皇帝了。

唐憲宗“元和削藩”期間,田弘正率魏博歸附,劉總率幽州歸附,讓唐憲宗看似完成了“消除藩鎮、中興大唐”的赫赫武功。唐憲宗:李純

然而等到唐憲宗去世後,藩鎮的驕兵悍將造反,這兩位忠於中樞的節帥皆很快死於非命,成德、魏博、幽州三大藩鎮短短時間得而復失,正說明藩鎮割據趨勢,並不是節帥本人懷有對中樞的忠義之心就能阻止的,只因底下的驕兵悍將不肯答應。

事實上大多數節度使們過得並不舒心,絕非人們想象中割據自王的諸侯;相反,要時時看手下大頭兵的臉色,被以下犯上甚至被驅逐、被殺死、被滅門都司空見慣。

可以說,這些節度使們也是當了朝廷應付這些驕兵的減壓閥、替死鬼。

唐朝後期無法削除藩鎮的原因是什麼?跟什麼有關 第2張

所謂【爵祿、廢置、殺生、予奪,皆不出於上而出於下】,【由是爲下者常眄眄焉伺其上,苟得間則攻而族之。爲上者常惴惴焉畏,苟得間則掩而屠之】

絕大部分藩鎮但求管理地方的權限父子相承,得到中樞認可,並無推翻朝廷或兼併其他藩鎮、擴大版圖之野心;

很多節帥都自願解除權柄,親身入質長安,但求爲一富貴閒人,則平生足矣,同樣也是這個緣故。

唐朝後期體制是南方設置觀察使,用南方的賦稅去養北方的藩鎮,北方的藩鎮同樣負擔者爲國家抵禦吐蕃、回紇、契丹等異族的責任,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王國。

朝廷的大部分政令包括兩稅法這樣的重大改革,同樣通行於各藩鎮。而朝廷歷次科舉後中第者,也能順利在藩鎮任職。

最具獨立性的河朔三鎮,以地相傳,父子相承,唐朝中樞不能干預其繼承和內務,但畢竟還是漢人節度和兵士爲主。

而所謂“河北胡化說”,從司馬光到陳寅恪,指的都是當地佔絕大多數的漢人,在和內遷胡人的混居中,變得和胡人一樣尚武輕文、不讀詩書、桀驁不馴、強悍難治;其地域民族認同感也一直是漢非胡,而不是一些一知半解之人以爲的那樣,當地的漢人民衆當真被胡化,從此變成了胡人。

各大藩鎮在抵禦吐蕃、回紇、南詔、契丹等胡族政權侵攻,維護與收復王朝基本版圖,同樣功績卓著。

每年輪流秋防守禦關中,最終合圍打垮吐蕃帝國的,是劍南東川、劍南西川、鳳翔、朔方、太原、邠寧、涇原、靈武、 劍南兩川、山南、鳳翔等藩鎮,對吐蕃發動遍佈半個中國境內的全面進攻。

其中坐鎮劍南西川的名將韋皋,鎮守蜀地二十一年,撫卹士卒,修飭邊防,累次出師,累積擊破吐蕃軍四十八萬,擒殺其節度、都督、城主、籠官等一千五百餘人,斬首五萬餘級。唐朝南康郡王:韋皋

更有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率衆於沙州起義,驅逐吐蕃守將,經年鏖戰, 前後殲滅吐蕃軍十餘萬 陸續收復沙、瓜、甘、肅、河、渭、涼、庭、西諸州,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戶口百萬之家,河西山河,宛然而舊。唐朝司徒、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

唐朝後期無法削除藩鎮的原因是什麼?跟什麼有關 第3張

最終合圍攻滅回紇汗國的,全殲其三十萬部衆的, 是幽州、振武、河東各北方藩鎮兵馬,是在漁陽之戰斬殺俘虜回鶻軍九萬人,受降三萬人,俘虜回鶻王侯貴族一千餘人的幽州鎮將領張仲至, 是在 殺胡山之戰,擊潰其可汗親軍二十萬,斬首萬級,受降二萬餘人的河東鎮將領石雄。

最終打垮南詔王國,毀滅其奪取出海口、稱霸東南亞野心的,是先坐鎮靜海軍, 又移鎮西川的晚唐名將高駢,在克復交趾之戰,俘斬南詔軍4萬餘人,到西川后又連獲大勝,俘斬南詔軍6萬餘人,令南詔舉國只剩婦女耕種、幼童從軍,不得不屈詞請降,再難爲患。唐朝渤海郡王: 高駢

而且,唐朝宦官集團在中樞雖可大權在握,爲更立天子的“定策國老”,但出外到地方時,權力卻受藩鎮相當程度監管,

因此唐朝宦禍對天下百姓的實質危害性有限,遠較中樞一呼則地方百應、生祠遍起爲輕,正是藩鎮的制約之功。

如在唐文宗 “甘露之變”失敗後,宦官集團囚禁皇帝、大殺朝臣,一度氣焰囂張,正是在昭義鎮節度使劉從諫爲首的各地強藩的聲討之下,宦官才被迫收斂氣焰。同時,之前被李訓鄭注倖進黨被貶斥的牛李兩黨高級官僚,回朝執政,重新達成南衙北司新的平衡。

各大藩鎮互相征戰兼併,其實是黃巢之亂,唐朝中樞權威崩潰後的事了,朱溫成功兼併其他河南藩鎮,南衙北司一齊被摧毀,帝國三根支柱盡去,則大唐至此亡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