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爲什麼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而是選擇寧古塔呢?

爲什麼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而是選擇寧古塔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許多清朝歷史劇中,常會聽到不同時期、不同皇帝動怒時的一句經典臺詞:“將某某發往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那很多人肯定會有一個疑問,這寧古塔究竟是一個什麼地方?

其實啊,這寧古塔不是一個“塔”,而是滿族的發源地,清皇族的老家。那爲何把罪犯發放自己老家呢?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爲什麼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而是選擇寧古塔呢?

其實,寧古塔是一個城名,是一個清朝時期的關外流放罪犯場所。後設寧古塔將軍,爲吉林將軍的前身。寧古塔屬邊遠地區,舊時,這裏環境惡劣,氣候異常,寸草不生,五穀不長,很適合罪犯改造。既不是塔,而爲何又稱爲“塔”呢?

相傳,清皇族的遠祖兄弟6個,曾居住於此。滿語謂爲“寧古”,個爲塔,古稱“寧古塔”。

把罪犯流放到寧古塔,有兩層含義:一是懲惡與揚善,讓犯了罪的人背井離鄉受盡磨難,到關外去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風沙洗滌;二是爲清皇族的老家“增磚添瓦”。清朝時,全國偏遠落後的地區有的是,可清王朝爲什麼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而首選寧古塔呢?

爲什麼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而是選擇寧古塔呢? 第2張

意圖很明顯,那就是寧古塔是滿族的發源地,是清皇族的老家。罪犯來到這裏不僅要開荒種地,修橋築路,改變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還要忍飢挨餓,爲當地官員、滿人當牛做馬,淪爲家奴,以顯示祖上的榮耀。

自清順治十年(1653)設置寧古塔昂邦章京至今已360餘年。因時值明清易代之際,大批受到朝廷刑罰的官員將領被髮配到寧古塔,特別是順治至乾隆年間,成千上萬的人被流放到東北,讓寧古塔成爲當年有名的流放地之一。

要知道,從北京到寧古塔,4000里路。這是一趟長達四個月的遷徙,每日50裏,日日無歇。交通發達的今天,50裏不過半小時車程,但幾百年前,對於只靠雙腳,又身帶枷鎖的流人來說,卻是極大的考驗。

並且,那時的東北,是廣袤的冰封之地。他們的牢房,在人煙荒蕪的東北邊境。每年只有5月是暖和的,8月就開始入冬,“寧古嚴寒天下所無”。想逃跑也不可能,森林、沼澤、野獸是這裏的特產。跑不得了多遠就會迷路,最後不是被凍死,就是被餓死,餵了野獸。

爲什麼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而是選擇寧古塔呢? 第3張

清代東北地區的流放地很多,最初,犯人被遣戍瀋陽、尚陽堡,後來到吉林烏拉、寧古塔,最後又到黑龍江璦琿、齊齊哈爾等地。其中,最著名的流放地是寧古塔,也就是今天黑龍江省的海林和寧安市。僅在清初的順治年間,因科場案、浙東通海案以及文字獄等就有數千人被流放到東北地區的寧古塔。

後來,乾隆初年公佈的《大清律例》規定:“強盜免死減者,行劫數家止首一家者,夥盜供出首盜即時拿獲者,偷盜墳墓二次者……具僉發寧古塔等處。”發往寧古塔的罪犯,一般以10年爲期,然後考察他的現實表現,如能悔過自新,改惡從善,又情願回原籍者准予回籍。但如果被判處無期徒刑,將永遠不得入關,除非皇上特批。

根據《中國通史》、《清史稿》等史書記載,發遣到寧古塔的罪犯,除了平民百姓和旗人外,還有朝廷大臣。順治十二年(1655年)吏科副給事官彭長庚,一等子爵許爾安因上疏稱頌睿親王多爾袞,並要求爲多爾袞平反昭雪,並恢復爵號。皇上將此事交給大臣們密議,密議結果,判處二人死刑。但皇上念其二人曾有功於朝廷,便下召免死,流放到寧古塔。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