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在三國亂世之中 魏蜀吳三家百姓誰過得好一些

在三國亂世之中 魏蜀吳三家百姓誰過得好一些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三國百姓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亂世,由於大範圍、高頻次戰爭的干擾,魏、蜀、吳哪一國老百姓的日子都不會真正好過。儘管如此,三國之間老百姓的生活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一、看到這個話題,很多人會首先想到蜀漢。

因爲在三國裏,大家最喜歡、印象最好的人物非諸葛亮莫屬。諸葛亮在《隆中對》裏也有對西蜀的描述:“沃野千里”,“民殷國富”。

況且劉備是仁君,愛護體恤百姓;諸葛亮是曠世奇才,治世之能臣、智者的化身。因此,在劉備、諸葛亮的領導下,蜀漢的百姓應該比曹魏和東吳幸福吧。

其實不然,據歷史記載,東吳孫休時代,曾派遣使者五官中郎將薛珝出使蜀漢。回到東吳後,薛珝向東吳皇帝孫休報告出使蜀漢的情況,有一句話是“經其野民皆菜色。”意思是說路過蜀地,看到老百姓普遍出現營養不良,因飢餓導致臉上呈現出蔬菜顏色。

在三國亂世之中 魏蜀吳三家百姓誰過得好一些

那麼究竟爲什麼曾經是“民富國強”的西蜀,到現在出現“民皆菜色”?其根本原因是連年不斷的征戰導致的國力衰弱,老百姓不堪重負,民不聊生。

我們翻閱蜀漢的歷史可以看出,從211年劉備入川,到263年蜀漢滅亡,期間經歷了多少次戰爭。

先是發生在212年至214年的劉備入川之戰;接下來是發生在217年至219年劉備趕走曹操奪取漢中的漢中之戰;再往後是221年至222年劉備爲奪回荊州爲關羽復仇的夷陵之戰。

劉備去世後,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之戰;228年至234年諸葛亮五次北伐;蜀漢後期238至262年姜維九次北伐中原。

在三國亂世之中 魏蜀吳三家百姓誰過得好一些 第2張

所有這些戰爭,人力、物力、財力最終都要出在老百姓身上。而蜀漢僅有益州之地,除了成都平原外,其他山地耕作條件差,農作物產量低。全國90多萬人口要養活10多萬兵力,負擔全部的戰爭支出,可以看出老百姓的日子有多苦。

難怪蜀漢末期,在朝堂之上,主戰派和反戰派針鋒相對,就是不是要繼續北伐進行了激烈的爭辯,譙周隨後寫下了有名的《仇國論》,力陳連年征戰給蜀漢帶來的重重危機。

由此看來,三國時期,生活在蜀漢的老百姓日子不好過。

二、生活在東吳的老百姓日子怎麼樣?

根據《三國志.吳主傳》記載,孫權很重視農業和民生。

他曾下命各州郡守,對百姓實行寬容安息政策。孫權父子親自領受一份農田,用給他駕車的八條牛分拉四犁耕作,與大家一樣同等勞動。

234年春天,孫權下詔:“戰爭長期不停,百姓苦於徭役,年成有時歉收。要放寬各種拖欠的租稅,不要再督促課徵。”

240年春天,孫權看到百姓所負賦稅徭役甚重,又碰上水旱災害的年歲,糧食歉收,而官吏或有不良者,侵佔百姓務農時間,以致造成人民飢餓困苦。他下令,嚴查官吏干擾百姓生產活動的行爲。在農桑時節,凡以服役事爲由侵擾百姓者,就向他舉報。

在三國亂世之中 魏蜀吳三家百姓誰過得好一些 第3張

儘管皇帝很重視民生,但東吳境內也是戰亂不停。除了對曹魏和蜀漢的戰爭,東吳更突出的是內亂。

在公元200年孫策去世孫權接班的時候,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陵等五郡的邊遠險要之地尚未完全歸從,於是孫權廣納人才,調集各路人馬前往征討。此後,226年、231年、234年、237年都有東吳政權與境內山越等少數民族之間戰爭的記錄。

與此同時,東吳境內地方叛亂時有發生,如:孫輔暗地聯通曹操、廬江太守李術叛亂、丹楊太守孫翊叛亂、交趾太守士夑的兒子叛亂等等。

東吳土地面積比蜀漢大,人口比蜀漢多,農業條件比蜀漢好,人均負擔可能會輕一些。但是老百姓常年生活在內亂的環境裏,提心吊膽的,心情也不會舒暢,日子也好不到哪裏去。

三、曹魏的老百姓日子好過嗎?

根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曹操早年在擔任濟南國國相時,就敢於向攀附皇親國戚的貪贓枉法官員開刀,一口氣免了八個縣的長官,一時國中秩序井然,百姓安居樂業。

公元196年,曹操採納棗祗、韓浩等人的建議,招募流民,開始實行屯田制,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初步得到解決,軍隊的糧食供應也有了保障。

在三國亂世之中 魏蜀吳三家百姓誰過得好一些 第4張

黃淮流域是中國農耕社會的起源地,農業生產源遠流長,生產技術也比較成熟先進。公元200年,曹操剿滅袁紹平定北方後,北方的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再加上曹操推廣屯田,興修水利,限制豪強兼併土地,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和支持,使北方由戰亂走向了統一,從此曹魏境內基本沒有戰事,百姓生活趨於安定。

226年曹丕病逝,魏明帝曹叡上位成爲新君。魏明帝執政前期重視農業,重視司法建設,善於納諫。但是後期,魏明帝喜好營造宮殿,大興土木。明帝詔令大修洛陽宮,新建昭陽殿和太極殿。這樣大興土木,許多百姓貽誤農時而影響耕種。耿直的朝臣楊阜、高堂隆等人曾多次直諫,明帝未納諫,從此百姓的負擔又加重了。

在三國亂世之中 魏蜀吳三家百姓誰過得好一些 第5張

曹叡死後,曹魏發生“淮南三叛”,外有對吳、蜀之役,勞師動衆,百姓苦難有所加深。

及至曹魏末期,司馬氏掌握了曹魏的命脈,百姓生活又有好轉。吳帝孫休時的大臣張悌評價說:

“司馬懿父子,重權在握,屢建奇功,他們廢除了繁重的苛捐雜稅,施恩於民,百姓歸服於他們也已經很久了。”

這段話記錄在《資治通鑑》。由此看來,從曹魏政權的司馬氏時代開始,百姓的日子纔算真正好過一些了,這也是民衆歸心於晉,西晉能夠完成天下統一的原因所在。

結束語:三國時期,影響百姓生產生活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戰爭。身處亂世,沒有不受戰爭影響的家庭,也沒有不受戰爭影響的人。個人和家庭的命運必然是和整個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的。在長期戰亂氛圍的籠罩之下,嚴格的說三國沒有哪一個國家的百姓是幸福的,也沒有哪一個國家的百姓能真正過上好日子。

長期的戰亂、社會的動盪,往往導致人口的大規模減少。東漢末年有人口5000多萬,到三國結束時急劇減少到700多萬,也從另一個方面印證了三國時期百姓的生活有多苦。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