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魏蜀吳三國之中 最先滅亡的國家爲什麼是蜀漢

魏蜀吳三國之中 最先滅亡的國家爲什麼是蜀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蜀漢滅亡,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三國那場大戲,自從蜀漢亡國,就不太好看了。

公元263年,司馬昭主政的魏國大舉出兵伐蜀,才3個月,蜀後主劉禪便放棄抵抗,帶着太子和諸王出了成都,自己反綁雙手、用車拉着棺材(面縛輿櫬)向魏將鄧艾投降。割據西南42年的蜀漢政權自此煙消雲散。

這麼大一個歷史事件,總要有功過是非之爭,且不說獲勝方魏國,後世很多人認爲蜀漢滅亡的首要責任人是姜維,說他在大將軍任上連番北伐,卻屢戰屢敗,虛耗了國力。但姜維北伐在戰略層面上並沒有錯,他只不過在延續諸葛亮以攻爲守的國策而已。

魏蜀吳三國之中 最先滅亡的國家爲什麼是蜀漢

公元220年三國形勢圖

諸葛亮寫給蜀後主劉禪的《後出師表》裏說,“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蜀國地勢險絕,易守難攻,朝野上下都認爲,只要嚴守關隘,就能安安穩穩過日子。唯有諸葛亮深知其中利弊,關起門來過日子是行不通的,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以攻爲守,蜀國才能更好地自保,並捕捉髮展機會

有些話諸葛亮不能明說,蜀國的地理優勢同時也是致命缺陷,這個我們後面分析,先簡單說說魏滅蜀之戰和姜維。

魏蜀吳三國之中 最先滅亡的國家爲什麼是蜀漢 第2張

漢中問題

三國中蜀國實力最弱,司馬昭在滅蜀前一年說過,“吳地廣大而下溼,攻之用功差難,不如先定巴蜀。”意思是東吳國土大而水網多,比較難打,所以先拿蜀國開刀。

說白了,吳國有長江天險和強大的水軍,攻打吳國的戰前準備可不是短時間就能完成的,況且東吳名將陸抗不好惹,陸抗在一天就能保東吳一天平安。而蜀國人才凋零,雖說大將軍姜維能力尚可,但不被劉禪信任,權威遠不如之前主政的蔣琬和費禕。司馬昭先打蜀國是對的,柿子要找軟的掐。

然而,司馬昭提出伐蜀時,朝廷一致反對,魏滅蜀的大功臣徵西將軍鄧艾也認爲時機不成熟,只有鎮西將軍鍾會贊同。最後還是司馬昭力排衆議,又派人說服了鄧艾。

魏蜀吳三國之中 最先滅亡的國家爲什麼是蜀漢 第3張

魏軍出動18萬人馬,其中鍾會率東路軍12萬人,分三路攻漢中;鄧艾率西路軍3萬餘人,從狄道進逼姜維駐防的沓中(今甘肅省舟曲縣境內);雍州刺史諸葛緒的中路軍3萬餘人出祁山,奔武街(今甘肅臨洮東部)、陰平橋頭(甘肅文縣境內),抄姜維的後路。

蜀國全部兵力只有10萬多點,大致分佈是漢中方向2萬,沓中姜維部2萬,成都及周邊駐軍3萬餘,南中1萬,東部吳蜀邊境2萬。魏軍原計劃奪取漢中之後進逼成都,所以分出兩路大軍對付姜維,使其不能回援漢中。

諸葛亮死後,蜀國國防策略逐漸轉變,原本重點防守的漢中地區駐軍數量明顯減少。由於姜維北伐的方向在隴西,不再從漢中出兵,調整了兵力部署。

魏蜀吳三國之中 最先滅亡的國家爲什麼是蜀漢 第4張

漢中是益州的咽喉,戰略意義極重要。當初劉備奪取漢中後,採納諸葛亮的建議,修築漢城和樂城,屯兵駐守,加上漢壽和陽安關的駐軍,漢中兼具進攻和防守的職能,諸葛亮五次北伐,有兩次取道漢中出兵關中。

所以後世有人認爲,姜維減少漢中的守軍,是“開門揖盜”,“漢所以亡”。實際上,姜維只是放棄了從漢中出兵的策略,抽調兵力向隴西北伐,漢中依舊保留着必要的防禦力量。畢竟蜀國就那麼點兵力,漢中的防禦策略從全面防禦改爲守點待援,漢、樂二城各駐軍五千,就是這種職能。

魏蜀吳三國之中 最先滅亡的國家爲什麼是蜀漢 第5張

鄧艾偷渡陰平

從戰術上看,姜維的部署沒什麼毛病。蜀國朝廷得知魏軍來攻,立即派廖化帶兵馳援沓中,張翼和董厥赴陽安關(漢中西北門戶,舊陽平關)助戰。蜀漢朝廷又下令,除了陽安關守軍,漢中的兵力一律退守漢、樂二城,“敕諸圍皆不得戰,退保漢、樂二城”。

這是堅壁清野的戰術。但鍾會的西路軍有十幾萬,於是分兵包圍漢、樂,親自帶兵打陽安關。陽安關很險要,張翼和董厥途經陰平,爲防備魏將諸葛緒進軍建威,停留了一個多月。誰知陽安關剛一開打就壞事了。

陽安關副將蔣舒謊稱出兵迎戰,結果臨陣投敵,毫無思想準備的主將傅僉沒來得及組織防禦,力戰而死,陽安關失守。鍾會大喜,率軍長驅直入。

魏蜀吳三國之中 最先滅亡的國家爲什麼是蜀漢 第6張

另一邊,姜維在沓中跟魏軍剛一交手,聽說魏軍已經包圍漢城和樂城,趕緊帶兵奔赴漢中。結果在路上被魏軍追上,吃了敗仗。又得知魏將諸葛緒已經堵住陰平橋頭,姜維故意繞道,虛張聲勢要包抄諸葛緒的後路,嚇退諸葛緒,然後又從陰平回漢中。

還沒到地方,騎兵飛報陽安關失守,姜維只好退到白水,路遇廖化、張翼和董厥部,一起趕到著名的劍閣協防。鍾會十萬大軍被擋在劍門關,寸步難行,到後來糧草不繼,鍾會請示司馬昭,準備退兵時,西路軍鄧艾決定“撿漏”,上書要求鍾會繼續牽制劍閣的守軍,自己挑選精銳兵力偷渡陰平道。

鄧艾成功了,督促部隊在陰平的崇山峻嶺搶修棧道,行軍數百里,突然出現在江油關,蜀將馬邈毫無防備,不戰而降。蜀國朝廷急令諸葛亮之子衛將軍諸葛瞻帶兵迎敵。

魏蜀吳三國之中 最先滅亡的國家爲什麼是蜀漢 第7張

陰平道

姜維該不該背鍋

鄧艾奇兵出陰平要感謝蜀國把持朝政的宦官黃皓。黃皓一向忌恨姜維,沒少說對方的壞話,劉禪也對姜維起了疑心,以至於姜維不敢回成都。魏軍伐蜀之初,姜維給劉禪的奏書裏說,趕緊派兵守好陰平橋頭,可黃皓迷信鬼神佑護,認爲魏軍打不進來,劉禪也沒把姜維的奏書當回事。

實際上,鄧艾奇兵入蜀的主要作用在於心理威懾,對蜀國構不成多大威脅。史書沒有記載鄧艾偷渡陰平後還有多少兵,之前分兵出擊加上戰損,過陰平道前又挑選精銳,有萬把人就不錯了。到達江油,鄧艾這支部隊已經疲憊不堪,糧草將盡,“瀕於危殆”。

蜀國明明有能力消滅鄧艾的孤軍,但奉命迎戰的諸葛瞻貽誤戰機,鄧艾得以休整部隊並開進成都平原,諸葛瞻兵敗身亡。蜀國上下一片恐慌,光祿大夫譙周勸劉禪降魏,於是就有了本文開頭那一幕,劉禪開城出降。

魏蜀吳三國之中 最先滅亡的國家爲什麼是蜀漢 第8張

倒是劉禪的第五子北地王劉諶竭力勸阻降魏,請求“父子君臣背城一戰”,但無法改變其父心意。劉諶不願受辱,在供奉劉備靈位的昭烈廟大哭一場,回去親手殺了老婆孩子,然後自刎而死。

蜀國降魏太快,當時東吳正要出兵援蜀,部隊剛出發,這邊鄧艾已經完成受降儀式了。

“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這是唐朝詩人羅隱的名句,譙周被後人罵得體無完膚。

魏蜀吳三國之中 最先滅亡的國家爲什麼是蜀漢 第9張

明末清初史學家王夫之的觀點很犀利,他認爲,黃皓和陳祇之流蠱惑庸主劉禪,漠視國政,而譙周作爲蜀國學者的代表,不敢有所諫言,卻指責姜維興兵北伐。譙周這樣做,無非是取悅民衆和宦官寵臣,也取悅了魏國,好保全自己的富貴,“(譙)周之罪通於天矣!”

再說姜維,正在劍門關抗敵,突然接到劉禪的命令,讓他放棄抵抗,投降魏軍。姜維極不甘心,假意降魏,打算尋機起兵。可惜憑他一人之力已經成不了大事,最終計劃敗露被殺。

如果非要找蜀漢亡國的責任人,除了後主劉禪自身的問題,以譙周爲首的文官責任最大,然後是黃皓和陳祇之流,最後纔是姜維。再說,諸葛亮死後,蜀國缺乏一流的人才,姜維也算盡心竭力了。

魏蜀吳三國之中 最先滅亡的國家爲什麼是蜀漢 第10張

諸葛的苦心

對蜀國的結局,諸葛亮早已料到。

蜀國控制着巴蜀和漢中,的確具有先天的地理優勢,似乎固若金湯。然而古人有言,“恃險必亡”,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歷朝歷代,企圖憑險固守的割據政權數不勝數,又有哪一個長久的。

東漢光武帝定都洛陽,北宋趙匡胤定都開封,都以無險爲險。當然,洛陽比開封容易防守,開封更是四戰之地,趙匡胤曾計劃遷都洛陽,原因之一是爲了遏制皇太弟趙光義的黨羽勢力,結果趙光義說了一句“在德不在險”,趙匡胤的遷都計劃就流產了。

如果一支軍隊把禦敵的希望寄託於天險,就會失去鬥志。就像鄧艾剛到江油,蜀將馬邈不戰而降,拱衛成都的部隊也毫無戰鬥力。所以蜀國的地利也是致命缺陷,憑險固守死得更快。這就是諸葛亮執意北伐的原因。

魏蜀吳三國之中 最先滅亡的國家爲什麼是蜀漢 第11張

至於諸葛亮在“隆中對”裏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那要結合歷史背景去看,此一時彼一時,因爲當初劉備還沒有立足之地,拿下益州是唯一選擇。

憑蜀漢的地理優勢和綜合實力,還不足以和北國爭雄。漢高祖劉邦之所以成就帝業,不但擁有巴蜀,更重要的是還佔據着關中。關中的戰略地位更重要,進可爭奪天下,退可割據一方。唐朝也是控制關中之後平定天下的。

諸葛武侯是頂級的戰略家,怎能不知其中利害。其北伐戰略在隆中對裏說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劉備)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關中古稱秦川,宛、洛指南陽郡和洛陽地區。

魏蜀吳三國之中 最先滅亡的國家爲什麼是蜀漢 第12張

問題是,公元220年東吳奪取荊州後,蜀軍失去了東出宛、洛的通路,蜀國北伐成功的機會不復存在。魏國兵多將廣,謀臣如雨,諸葛亮情知打不下關中,所以5次北伐有3次從祁山出兵,即隴西方向。

諸葛亮出兵隴西方向的真正目的,是奪取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那裏同樣地勢險要,民風彪悍,如果蜀國佔領該地區,又多了一道屏障,武都、陰平都在掌控之中,防守更爲嚴密,向外突破的機會也更多。可惜馬謖街亭失利後,蜀國又丟了隴西三郡。

蜀國不論北伐與否,最終都會被中原王朝吞併,國祚長短取決於北伐成果的大小。但諸葛亮總不能對部將明說,蜀國“恃險必亡”,北伐是以攻爲守,那樣太打擊士氣。

結語:諸葛亮的一片苦心天地可知,日月可鑑。後來蔣琬改變北伐戰略,計劃以水軍沿漢、沔東下,攻魏興、上庸,頗爲失策,費禕則無意北伐。姜維倒是明白諸葛亮的戰略,繼續北伐隴西。

可惜姜維的能力不能跟諸葛亮相提並論。公元256年,姜維在段谷之戰慘敗後,蜀國再無力發起像樣的北伐,只有等着亡國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資治通鑑》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